名校精英投毒案何以震惊国人?

铊有一个美丽的“前生”,因为它在光谱中的亮黄谱线带有新绿色彩,所以它被化学家命名为“嫩芽”。化学家绝对料想不到,100多年后的人们会对这一抹“嫩芽”心生寒意。复旦投毒事件震惊社会,同窗之情本是这世上最纯洁的友情之一,同室操戈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这样的校园惨剧何时止? [详细]

  复旦研究生遭室友投毒 经抢救无效去世

(黄洋)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目前林某已被警方刑拘。

  新闻回顾:

  复旦研究生被投毒 警方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

  4月1日,复旦大学一名在读医科研究生突然患病,病情严重。复旦大学官方微博称,经上海警方通报,在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并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复旦大学官方证实了这一消息。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调查。[详细]

  神秘短信提醒注意一药物 带来案情转折牵出真凶

  实际上,在医院救治中,医生一直不确认原因。直到9日,事件出现重要进展。黄洋的师兄孙某收到了一个陌生人发来的短信,提请注意一种化学药物,周围有人常在用。孙某收到短信后,马上将情况告诉了黄洋的导师,并查询了校内的医学论文资料,发现使用该药物后的实验室小白鼠症状与黄洋此前症状十分相似,而相关实验论文的作者正是黄洋的同寝室室友林某![详细]

  复旦投毒嫌犯或本欲毒害另一室友 官方尚未证实

  网上流传的另一说法为林某下毒目标本为同寝室的另一位同学,他们所住的宿舍共有三人,不想被黄洋误食。对此,记者从多种渠道获悉,林某、黄洋所住的寝室确实是三人间,还有一名上海籍的研究生,但其平日里不常居住在寝室,因此在饮水机内投毒,让另一名同学喝的可能性不大。复旦大学也否认了这种说法。[详细]


  近年来校园投毒案接连不断

(曾经的朱令)

  1、清华女生“铊”中毒案

  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女生朱令在1994年冬(约12月份)和1995年春(约3月份)至少两次摄入致死剂量重金属铊盐;第二次中毒后昏迷多日,几近植物人,1995年5月经对症治疗后得救,但因为误诊时间过长、治疗中的失误,肌体受到严重损伤,并因输血感染丙型肝炎,这个曾获全国高校艺术表演独奏组二等奖的清华大学的才女、北京市游泳二级运动员,因离奇的“铊中毒”事件,导致她全身瘫痪、100%伤残、大脑迟钝。

  2、北京大学“铊”投毒案

  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晓龙很快被公安局扣押。此案受害人江林、陆晨光,系北京大学化学系94级的男生,犯罪嫌疑人王晓龙与江林同班不同寝室;与陆晨光同寝室不同班。王晓龙曾交待,过去江林与他关系好,后来却不理他了,所以投毒。为实验投毒量,他把陆晨光当作实验对象,也投了毒。

  3、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投毒案

  2007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发生3名大学生铊中毒事件。当年6月20日中国矿业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大学生铊中毒案情况。校方介绍,引起3名大学生铊中毒的毒源已初步查明,系犯罪嫌疑人常某以非法手段从外地获取的250克剧毒物质硝酸铊。当年5月22日,常某以非法手段从外地获取了250克剧毒物质硝酸铊。5月29日下午4时许,常某用注射器分别向受害人牛某、李某、石某的茶杯中注入硝酸铊,导致3名学生铊中毒。[详细]


  剧毒铊,何以轻易杀人?

  我国法律法规对铊进行严格监管,并有明确的操作规范。

  铊,无嗅、无味、无色,溶解性良好,合成后的化合物“铊盐”毒性强,可在悄无声息中置人于死地。目前,我国对铊进行严格监管,对铊的购买渠道、购买数量和存放地点,作出了明确的操作规范。在1993年10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极毒物品级分类与品名编号》(GA57-93)、《剧毒物品品名表》(GA58-93)中,与氰化物同列A类。重金属铊是一种剧毒物质,根据《国务院化学品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禁止随意买卖、私自销售危险化学物品。一般情况下,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铊,必须要单位开证明,还要有销售登记。据公安局有关人士说北京市工作中需要使用铊和铊盐的单位只有二十多家,能接触到铊的只有二百多人。[详细]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近年来铊中毒还是接二连三地出现。

  【有人网上大叫卖 一克铊仅300元】日前,有记者在网上搜索铊的合成物硝酸铊时,可轻易找到相关厂商的信息,甚至发现有人公开叫卖“剧毒”铊盐……电话接通,对方是一名男子,自称姓李,普通话中交杂着闽南口音。当记者提出想买铊时,对方男子顿了一下,说:“好呀。”之后,是几秒钟的安静。男子与记者交谈期间,说话语气也格外淡定,根本不主动追问记者买铊用途,显得很有“职业精神”。随后,男子又进一步惊人爆出:“你没见媒体报道过吗?去年深圳死了三个。这都是用我们的铊投毒的手段做的。”“汕头那起亿万富商许伟杰铊中毒案也与我们有关”。[详细]

  【剧毒化学品管理人命关 监管疏漏百出】朱令案后,一些人也对像铊化合物之类的剧毒化学品管理制度层面进行反思。虽然,警方暂时未正式公布复旦大学这起恶性案件的毒物为何物,但恐怕也存在管理之问。按常规,无论是实验室还是医院,一些能致人死地的剧毒化学品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一般人员不易大剂量地获取并顺利带出实验室或科室,除非是管理人员监守自盗,或管理有疏漏。一位研究生,不可能监守自盗,可能是钻了空子。还有一种可能,如一些网友发现,一些网站可购到毒物。不管何种情况,一位研究生轻易获得致命毒物,都给相关行业、单位、科室的管理者提个醒,剧毒化学品管理人命关天,必须高度重视,不能疏忽。逝者安息,生者深思。但愿黄洋给我们足够的教训,同类事件不再发生。[详细]

  【中国是人口大国 也是个"中毒大国"】相对于国内频频发生的中毒事件,国外尤其西方国家发生的类似事件就少很多。在食品日用品安全管理及危险物品控制上,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相关统计显示,中国每年农药中毒10万例,其中因中毒导致死亡1万例。“一些剧毒类的农药如敌敌畏,很多国家的政府已经禁止销售,但在我国农村仍在大规模使用。”

  “保密”式管控令民众缺乏对城市高危物品的知情权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于高度危险品一直采取着“保密”式的传播尺度,也许是出于安全考虑,也许是担心民众会产生恐慌情绪。但由此带来的悖论就是:正是因为民众对这些危险品性质的不知情,他们不仅不能成为危险品的天然监督者,反而可能成为危险品泄漏事故的肇事者。而当危险品生产和管理方出现安全事故时,民众也无法用合理手段保护自己的安全,更谈不上及时将情况报告给有关部门。由此看来,民众对于危险品性质不了解这个环节的缺失,就造成了安全监管者、危险品生产者和民众三方互动监督的脱节,最终造成事故发生。因此,也许危险品生产的情况是不该对周围民众保密的,有关部门也应有向民众提供防治知识宣传的职责。[详细]


  人格缺失令高智商犯罪者"人心比铊更毒",防不胜防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国家对高危物品是有严格管理的。但投毒的那个学生因为具备了这种所谓的专业知识,便轻松从网上购得了250克的硝酸铊。我们国内的铊中毒病例还有国际的一些病例,往往都发生在一些,就是说所谓的科学知识掌握相对比较全面,有一些专业方面的了解的这种人,那么也有一些相对倾向性更多的报道,就是把铊中毒命名为一种高智能的犯罪。关于毒物与人,电影《夜宴》中曾有段经典的对白。王子无鸾问卖药人:辽东鹤顶红,漠北黑蝎子,研磨成粉,这是 世界上最毒的东西了吧? 卖药人摇头:不。还有比这更毒的么?王子问。卖药人答曰:人心。

  大学学业过度竞争,迫使学生心灵日渐扭曲“变形”。

  上海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学生工作负责人称,每年他都会遇到因为学业竞争而发生的同学矛盾。奖学金评选和各种重大荣誉评选时,收到的各种举报更多。有本科生因为竞争班级第一名没有成功,便在同寝室的同学保温瓶中加洗衣粉,在同学带的菜中偷偷地加洗衣液。现在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总是最简单的成绩好或者坏。这样的教育导致学生把成绩看得重于一切。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但现在,好学生的标准变得只剩下“智”。对学生的不尊重,使学生既不知道尊重别人,更不知道尊重生命。在学校里,常能看老师从不避讳当着别的老师或当着别的同学的面批评某个学生。事实上,很多家长批评孩子也毫不避讳,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连对别人起码的尊重都没有,更不要谈对生命的尊重了。[详细]

  大学生心理调节机制形同虚设,心理健康疏导工作滞后。

  中国疾控中心较早前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全国大学生中,有高达25.4%的人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的调查也表明,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压力山大”该如何排解,的确考验着我们大学人文教育。诚然,在当下全国的各大高校都有专门排遣学生心结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这种滞后和被动的疏导,其效果未必理想。学生不愿主动登门,老师又懒于沉下心开导,往往导致大学心理调节机制形同虚设。[详细]

  最深层原因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缺失,是偶然更是必然。

  2004年马加爵在云南大学的宿舍,连杀四名同学,当年的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4月15日在百年名校复旦大学,又发生了类似当年的马加爵事件。这种不幸最深刻得打击了大家对大学教育的信心。我们难以想象是什么“深仇大恨”,竟使林某向同宿舍的舍友狠下毒手。作为复旦这所百年名校的研究生,近20年的教育难道只让他学会了使用暴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倘若培养出的学生仅有才而无德,那真是教育的悲哀。

  可能有人说这只是一种偶然,即便是在美国不也经常有大学枪击事件吗?1994年清华大学曾经发生过铊中毒事件,2004年是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事件,如今是2013年,几乎每隔10年,便发生一次这样的恶性校园案件。这里边有偶然的因素,但是在这偶然里,其实更是我们的大学教育、甚至是整个学生时代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一种必然。大学教育如何注意在进行知识完善的同时,更要进行人格完善。

如此毒辣的手段向同学下手,这不仅仅是学校,也是社会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学校应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积极引导,防止此类惨剧。

人人影视关门 版权之火即将燎原

知名影视站点人人影视于26日午后忽然关闭,而在此之前,国内最大的数字高清门户也被查封。一时之间,网友普遍哀叹看不到免费美剧了。盗版资源真的是“大众福利”吗?保护版权,该如何发力?

富二代砍死妻子的悲剧警示

4月25日,南京建邺西堤国际一居民家中,80后的丈夫怒砍90后的妻子30余刀致死,留下刚出生100天的小宝宝。丈夫吉星鹏被曝是南京FSC超跑俱乐部成员,家境殷实,有数套豪宅,酒后爱好打游戏月花费曾达十万,嗜有家暴行为。

彻查郭美美能还红十字会清白吗?

近日,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拟于5月中下旬,重新启动针对郭美美事件的调查,引发网民热议。在芦山地震的救援工作中,红会遭遇不少尴尬,重启对郭美美事件的调查,能还红十字会一个清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