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手机和ipad版 掌上华声 繁体

名校精英投毒案何以震惊国人?

铊有一个美丽的“前生”,因为它在光谱中的亮黄谱线带有新绿色彩,所以它被化学家命名为“嫩芽”。化学家绝对料想不到,100多年后的人们会对这一抹“嫩芽”心生寒意。复旦投毒事件震惊社会,同窗之情本是这世上最纯洁的友情之一,同室操戈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这样的校园惨剧何时止? [详细]

铊:招谁惹谁了?

2013-04-17 11:04:39 | 央视《东方时空》

----------------------------------------------------------------------------------------------------------------------------------------------------

  主持人:前不久,中国矿业大学3名学生铊中毒的事件,曾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最近,从网上贩卖硝酸铊的四川籍男子陈某因涉嫌危险物品肇事罪被警方刑事拘留。到目前为止,曾遭到外界重重质疑的毒源问题终于得以明朗。我们在北京朝阳医院还了解到,三名中毒学生已经基本痊愈,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就可以出院了。铊中毒事件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令人心情松弛的了结,中毒学生的安然无恙使关注他们生命安全的观众朋友终于长长出了一口气。其他各种层出不穷的信息依然每天向着我们扑面而来,丰富多彩的世界以它快速的变化吸引并旋转着我们的眼球,如今大学生们的暑假也已经来临,我们似乎应该尽快忘却铊中毒那种阴霾带给我们的种种担忧与不快。然而,当我们即将翻过这一页的时候,却觉得这一页翻得有些沉重。我们忍不住要问到底这个铊是什么呢?铊到底招谁惹谁了呢?!

  铊是谁,谁又是铊?铊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是谁招惹了铊,而铊,又招惹了谁呢?

  铊对于我们确实显得有些陌生。而陌生则最容易生发莫测与神秘,只要一提及与铊关联的铊中毒事件,便往往会透着几分神秘与悬疑。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个铊,在说铊之前,我们想先给大家讲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原朱令的节目片断)

  解说:假使意识能有片刻清醒,朱令或许仍会选择这一幕作为此生记忆的最后落点:金色聚光灯下,一曲悲壮的《广陵散》呜咽着从她指间滑落,端坐古琴旁的她身着白衣长裙,静默的空间是她一个人的世界。这位清华大学的才女,曾经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向往。

  如果不是神秘的“铊”,朱令的人生可能会和班上其他同学一样充满着玫瑰色。但1994年12月11日晚,人生中的全部精彩随着她在北京音乐厅舞台上的完美谢幕嘎然而止。一次离奇的“铊中毒”,11年前美丽的清华女生朱令被生生拖向深渊。

  如今的朱令:100%伤残、全身瘫痪、双目几乎失明、大脑迟钝、100公斤的体重,基本语言能力完全丧失。

  就在朱令进行了古琴独奏后的第二天,铊毒开始在她体内全面发作。

  剧烈的疼痛让朱令不得不回了家,两天后朱令的一头长发全部掉光。由于症状不断加重,朱令住进了同仁医院。医生们为朱令做了全面检查,却始终找不到她疼痛的原因。这时候,有人怀疑在化学系读书的朱令可能接触了有毒的化学试剂。朱令的母亲来到清华大学了解情况,结果发现朱令在学校的实验中从未接触过有毒试剂。

  两个月后,朱令的病情稍有好转,在她的强烈要求下,朱令又回到了学校。由于生病耽误了考试,朱令进行了补考。

  她立刻被送往协和医院抢救。

  因为没有办法确诊,朱令的病情日益严重。

  很快,朱令进入ICU病房,生命危在旦夕。

  情急之中,朱令的一名中学同学开始利用互联网向全球发出求救。

  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朱令的同学们就收到了上百封邮件,回复邮件的主要是网络发达国家的医生。他们一致怀疑朱令有可能是“铊中毒”。

  主持人:朱令的母亲去了有毒物质鉴定研究所,专家们对朱令的血尿进行了检验。结果是严重超标。知道了病因,朱令得到了治疗。虽然是保住了生命,可是严重的后遗症已经让她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11年后的今天,朱令铊中毒的真正原因依然是一个谜。而去年年底,发生在中国以外的铊中毒案例则因俄罗斯间谍神秘死亡的事件,更使得蒙罩在铊身上的面纱充满着悬念与悬疑。

  (一段网页上的录象)

  解说:2006年11月19日周末,伦敦警方表示,他们一直在调查这位前俄罗斯间谍在伦敦涉嫌中毒的事情,并向克里姆林宫的批评家坦白说出了事情真相——这位特工是被人投毒了。

  随后,亚历山大-莉特维年科在警察的保护下被送到了医院,生命垂危。

  据莉特维年科自己说,他这次被投毒,很可能是和他在上个月同一名神秘意大利男子的会面有关。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封电子邮件,一个自称马里奥的男子说,手上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内部资料,要求和他面谈。莉特维年科就答应了那个人的见面请求。两个人接上头以后,去了一家寿司店,莉特维年科点了餐,而马里奥什么也没吃,神情紧张地递给了莉特维年科四页文件,催他马上看,莉特维年科仓促地看了一下。那天回到家以后,莉特维年科就开始发病。

  参与此项调查的临床毒物学家约翰-亨利医生表示:莉特维年科的白细胞数量几乎为零,这表明他的骨髓已经遭到了侵袭,铊毒已经危害了他的心脏血管和神经系统,侵入他的心脏、肺部、肝脏、肾脏、胃和肠。

  2006年11月23日,莉特维年科在伦敦去世,死于铊中毒。

  主持人:又是一例关于铊中毒的案例,从国内到国外,从清华女生朱令到俄罗斯特工莉特维年科,以及最近刚刚发生的徐州矿大学生铊中毒的事件,我们不禁要问:这个铊究竟是什么,它到底有多毒,怎么就这样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呢?!在这里,我们也许有必要向观众揭开铊的神秘面纱。

  小标题:铊是谁?谁又是铊?

  (朱令片中画面)

  解说:铊是一种稀有的金属元素。1861年英国化学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在研究硫酸厂废渣的光谱中发现这一元素,因它在光谱中的亮黄谱线带有新绿色彩,所以取名为Thallium,翻译成中文是嫩芽的意思。

  铊可以用来制造光电管,低温温度计,光学玻璃等。由于铊是无味的金属,和淀粉、糖、甘油与水混合即能制造一种“款待”老鼠的灭鼠剂。另外在生产鞭炮的原料中往往也有铊的含量。

  采访郝医生:

  这个金属有一个特点,可以和很多种元素形成化合物,比如说我们经常谈到的硝酸铊、硫酸铊,和一些酸根形成盐类。它的化合物和观众关系比较大的就是它的化合物有一个特点,第一它的使用性非常好,另外的话,它的水溶性,溶解以后的液态的化合物基本上没有什么特殊的口感。那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意外接触的话,基本上不会觉察出来。

  (字幕)

  解说:铊是一种剧毒品,其毒性与砒霜旗鼓相当,甚至比铅更厉害。

  采访医生:

  在哺乳动物当中,它对很多的哺乳动物的致死量每公斤体重只有10到30毫克。人体大概我们现在看到的应该是在12毫克左右。这个剂量来估算的话,一个成年人,50到60公斤体重的话,实际上它的致死量不足1克。

  (医院镜头、字幕、网页)

  解说:铊中毒实际上在临床上还是有一些特征性的表现,在早期的时候,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这些一般性的症状。伴随着这个症状会很快地出现周围神经的损伤。比较确切的表述就是四肢的头痛和运动功能的障碍,感觉到麻木,总觉得有针痛一样的感觉。在运动障碍上,通常表现出来的是行走不稳和双手力量的不足。

  第二个方面就是在中毒一周左右会出现脱发。这个脱发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应该在医学上叫做毛发脱落,不仅仅是头发,包括腋毛、眉毛、胡须各种体毛都可以脱落。

  第三个方面,要看铊中毒的剂量和程度。严重中毒的人可以合并有很多脏器的损伤。像心脏的损伤、肾脏的损伤、肝脏的损伤都可能出现。

  采访医生:

  铊中毒的治疗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非常特效的治疗手段,影响在患者身上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个和其他的金属中毒,比如说铅中毒、汞中毒还是有明显的不同。以往呢,也曾经尝试过使用普鲁士蓝。

  (图片)

  解说:普鲁士蓝是一种蓝色工业染料,可用来制作油彩和钢笔水。早期曾被用来治疗铊中毒。

  采访医生:普鲁士蓝我们认为现在就是说它在临床上,很多的病例报告上,也认为它确实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这个疗效我们说都不是能够挽救患者生病,或者是在明显感觉症状上很快地反映出来

  (实验室)

  解说:随着医学的发展,如今治疗铊中毒通常采用血液灌流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血液经过一个容器的时候,这个容器能够截流一部分血液当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反复地循环,实际上给血液造成一个净化的治疗过程。把铊毒留在体外,把净化以外的血液回输给患者,达到治疗的目的。

  采访医生:

  铊中毒我觉得以往一般的观众,包括相当的一部分的医务人员对铊中毒了解得很少,应该说铊中毒进入我们的视线大概从90年代开始,国内和国际陆续开始有一些病例报告。作为我们的医疗机构从90年代到现在,我们自己接手的病例数应该是5例,我们实际上观察到的病例。因为铊中毒在国内来说,现在发病还是属于比较少见的病毒。

  主持人:郝医生告诉我们,因为铊中毒的病历较少,大家对他的了解也非常有限,给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一种延误,以至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后遗症。像清华女生朱令那样,虽然铊毒已经完全排除了,可是可怕的后遗症却依然随时威胁着她的生命。如果当初我们能够更多的了解有关铊的知识 ,就不会造成这种延误。也许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曾经对铊这种金属元素的无知。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于高度危险品一直采取着“保密”式的传播尺度,也许是出于安全考虑,也许是担心民众会产生恐慌情绪。但由此带来的悖论就是:正是因为民众对这些危险品性质的不知情,他们不仅不能成为危险品的天然监督者,反而可能成为危险品泄漏事故的肇事者。而当危险品生产和管理方出现安全事故时,民众也无法用合理手段保护自己的安全,更谈不上及时将情况报告给有关部门。由此看来,民众对于危险品性质不了解这个环节的缺失,就造成了安全监管者、危险品生产者和民众三方互动监督的脱节,最终造成事故发生。

  因此,也许危险品生产的情况是不该对周围民众保密的,有关部门也应有向民众提供防治知识宣传的职责。

  字幕:当高度危险品就在你身边时,你得先学会了解它,然后才谈得上防御它的危害。

  主持人:这是国际高度危险品管理的首要原则。我国危险品管理完善也许首先要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让民众拥有对这些城市高危物品的知情权,他们才能成为政府可凭借的强大力量。

  采访医生:目前所反映出来的这个趋势,就是说我们国内的铊中毒病例还有国际的一些病例,往往都发生在一些,就是说所谓的科学知识掌握相对比较全面,有一些专业方面的了解的这种人,那么也有一些相对倾向性更多的报道,就是把铊中毒命名为一种高智能的犯罪。

  主持人:我们知道,徐州矿大投毒的那个学生也许就具备了这种所谓的专业知识,便轻松从网上购得了250克的硝酸铊。那么令很多人不解的是:如此剧毒的物品,怎么就这么轻易的在网上能购得呢?难道我们对这样一种剧毒物品没有一定的监管制度吗?!

  小标题:铊从哪里来?铊又要到哪里去?

  (网页、空镜、字幕)

  字幕:在危险化学品名录中,硝酸铊的编号是61023,是国家明令控制生产和销售、运输的产品,对其销售经营是许可制度,没有获得许可,严禁从事销售经营。

  据《国务院化学品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购买危险化学物品需要国家发放的化学品购买凭证和准购证才能购买。随意买卖,当属违法行为。

  解说: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国家对高危物品是有严格管理的。但是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却忽视了,正是这个原因,很多人钻了我们管理的空子,至使网络犯罪也越来越多。

  主持人:当然完善监管制度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但是这些客观物质仅仅是物质,换句话说,刀子本身是不会杀人的。真正伤害人的主体是人,是人发生了问题。我们知道,铊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嫩芽,英国化学家克鲁克斯绝对料想不到,100多年后的人们会对这一抹嫩芽心生寒意。徐州矿大铊中毒案已经明朗,是某同学为报复而投毒。当年清华女生朱令中毒之因,虽然至今没有结论,但人为投毒却是肯定的。这让我们联想到马家爵手中的那把锤子,想到当年刘海洋泼向熊的硫酸。

  马家爵把锤子砸向自己的同学,仅仅是因为在打牌的时候,那几个同学羞辱了他,而作为一名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刘海洋,把硫酸泼向熊,仅仅是想看看熊是否有嗅觉。

  如果说,铊中毒的表象仅仅是身体与生理的症状,那么,铊投毒的行为与动机则迫切地向我们表明,大学生和青少年们精神与心理的中毒与排毒问题、预防与治疗问题更应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关心和关注。如今,矿大的学生把铊毒投向自己的同学,原因也很简单。我们忍不住要问,铊只是一种元素,它到底又招谁惹谁了呢?!

  小标题:铊招惹了谁?谁又招若了铊?

  (矿大的校园)

  解说: 这里是中国矿业大学的校园,就在今年的5月31日,学校的三名同学在食堂吃过饭后,突然出现呼吸及下肢的疼痛症状。其中一名同学在石家庄中医院经专家会诊,初步诊断为铊中毒。6月10日当晚,学校正式请求公安机关立案侦察。两天后,案件告破。警方查明铊中毒事件是一名同学有意投毒,而投毒原因非常简单,仅仅是因为那几个同学不跟他玩了。

  (采访徐州刑侦队长 )

  解说:徐州矿大发生铊中毒事件后,网上的网友纷纷发表自己的评论。

  真是让人伤心啊

  我强烈建议心理学应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祝三位学生早日康复

  采访毕书敏:我当时在想,这个孩子他走到这一步,我想一定是有这样一个轨迹,有这么一个演变的过程。我们其实有这种经验,一个高中的孩子,他进入了大学,是他人生发生巨大转变的时刻,而且是他是的社会关系,整个证明状态,都处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刻。这个时候,其实是容易引发新的问题,新的危机。

  采访蔺老师:我从网上看到这个情况以后,我就非常地敏感,我说哎呀,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些问题啊?我看到这个事件以后,其实我就想到了,说比如说在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发生一些冲突和矛盾是很正常的,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正常的渠道去化解,去解决的。但是出现这样的极端的事件,我觉得是属于心理不健康。

  采访李子勋:从这个事件我们看到,可能思考的问题主要是在人的成长性格培养方面,可能的的确确在过去的学校不怎么在意,过去我们说品行,现在我们很难对一个孩子的行为做品行分析,所以往往我们把它转化为性格分析

  解说:从心理学来解析人格因素的话,一般可以分为三种。

  字幕:第一种:冲动性人格。(遇到小事就产生过度攻击性行为,然后又会非常后悔)

  第二种:偏执性人格。(具有隐藏的报复心理,比较有计划性,而且是尽可能不被人发现)

  第三种:被动攻击性人格。

  采访李子勋:被动攻击型的人,表面上挺老实的,像刘海洋这样的,挺老实的,像马家爵也是内向的,不爱说明的。但是这样的人他内心有一个尊严,似乎他是不可被冒犯的。所以有时候他会巧妙地和人保持距离,和同学之间发生一些距离,不想和同学发生过分亲密的关系。因为在亲密关系里面会有摩擦,我们说话不分彼此,不分大小了,会开玩笑、过份。这样的人往往是老实人,在平常生活里也不去争什么,有的人认为他容易受欺负,有人会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去欺负他。其实往往我们看到老实人是不能欺负的,老实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是被动攻击型的人格,他绝对不会攻击任何人,也不会去伤害任何人。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伤害他,他的忍耐是有限的,而且他一旦他开始实行报复是不择手段的。

  (美国校园暴力网页)

  解说:这是根据一次校园枪击案改编的电影《大象》的片段。当今世界,校园犯罪已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化倾向的广泛现象。近年来,有关校园暴力的事件屡次发生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一起起耸人听闻的校园枪击案,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校园绑架案,正在向整个人类发出这急切的警示。

  我们必须将目不转睛的视线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热浪中抽出足够的时间,去关注我们的孩子,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与灵魂,真正创造一个完全应该适宜他们成长的环境与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心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决不应该低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采访蔺老师:我感觉到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理念,就是我们要优化人格,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也就是说这个意思,每一个人都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不是因为有了问题才需要加强的。因为这个理念它涉及到领导或者是我们普通人群怎么看这个问题,每个人自信都需要有自信心,都需要怎么恰当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都需要怎么去跟别人进行交往,我觉得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发展当中必须的尤其是大学生来说,是成长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了,常常说他们是未来得建设者、是人才,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必须要把这样的理念普及下去从领导到老师,到学生都需要有这样的理念,就是 说我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所以从这样的,我们进行心里健康教育就是一个很主动的过程,这样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什么,面向全体学生,因为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

  采访毕书敏:一个孩子来到世界上就是一张白纸,最先接触的就是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双亲还有周围他所热爱他的人们,我觉得这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是比我们所能设想到的要重大得多。对于自己的孩子,除了满足他吃什么,穿什么,学习好以外,我想对于生命的关怀,对于如何去和他人相处,对于应该有一颗充满了友爱的心,应该有了一种毅力,精神,思想品德方面的建设。我觉得这个对家长来讲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实,物质上的东西是比较容易看得见,摸得着,也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但是这种精神的世界,他的长期性,复杂性,可能我们所有师长们,家长们,都要特别引以注意。

  采访李子勋:这个规则是在一个整体的人性底线,或者是人类行为、关系底线来建立,在中国,尤其是交通、赛车,我们看到只要没有探头,没有警察,或者是没有什么时候,人就会想起犯规,就想去破坏交通规则。对于他们来讲的话,规矩是外在的,当有探头,有警察的时候,我就遵守这个规则,没有的话,我没有必要遵守他。但是我们看到在国外看车的时候,没有人去加塞,也没有人去跟别人挡着道不让别人走为什么?就是有些事情觉得这些事没有人约束他,也没有探头。因为在国外甚至连警察都没有。但是自己的内心在约束自己。所以这一点,我们国家开始倡导,从孩子小时候,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上他们自己去定规则,我觉得这一点不是大学生的问题,而是整体社会的问题,而大学生,尤其是重要,因为他毕竟以后是我们中国的栋梁。所以我觉得要加强学生的内在的规则的建立,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

  主持人:看来帮助孩子们建立内在规则是需要家长和老师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的。那么,从专家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人的性格形成同人际关系的和谐似乎也同样有着紧密联系,我不禁想到英国上议院议员、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莱亚德今年发表在美国《未来学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将幸福快乐作为国家目标》,他在文章中也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他说:“在过去50年里,尽管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平均快乐程度一点儿也没有增加。这是因为,真正影响快乐的因素是人际关系的好坏。接下来是工作,如果你想工作的话,就要包括有没有工作以及能否享受它所带来的价值及同事关系。最后是与朋友和陌生人的关系。”由此看来,既然国内国外的专家都如此一致地看重人际关系,那么,我们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呢?

  采访蔺老师:我觉得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他不愿意交往他觉得人际交往对他来说好像是无关重要,比较地孤僻、孤独,第二个,他就是说不敢交往,缺少自信,在交往之前,人家愿意不愿意理我,怕遭受拒绝等。第三方面是他不会交往,他缺少人际交往这样的技能。所以造成了有些同学很孤僻,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在家里被家长呵护惯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了,那来到学校,住在一个宿舍里面,好几个同学相处,各有各的特性,不能相互地包容,也不会去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人际交往上存在着大的问题。

  (校园生活)

  解说:蔺老师告诉我们,事实上,学会和谐的与人交往,是需要方法的。首先我们的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训练课,让那些不愿意跟陌生人说话,觉得人际交往很难的同学参与到训练中来。其次是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用跟人比,只要活出自己独特的方面,树立自信心。最后一点是要学会情绪调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应当恰当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压抑,学会运用一些方式来进行排解。

  在首都师范大学里,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些同学。

  (采访校园里的学生,谈他们是如何摆脱苦恼的)

  主持人:遇到了心理问题要学会自我调节,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各自的办法。事实上,调节情绪还有很多的方法。我们通过心理训练可以让自己更加健康快乐。特别是性格的完善。

  (学生的心理作业,那个不完美的小球)(用另外一个声音配音)

  我是圆

  可我弄丢了一角,我要去寻找

  我穿过河流

  我跨越高山

  曾经遇到过挫折

  也曾经沮丧

  但我从不放弃

  啊 我找到了,可它太大了

  太好了 我找到了

  滚的太快,我再也不能跟小花说话了

  再也不能作弄小虫了

  我放下那令我完美的一角 我又上路了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同学制作的心理作业。据老师们讲,他们学校非常注重心理教育,经常针对大学生需要,比如自信心的树立,人际交往,恋爱等等,举办各种这些讲座。而且还举办心理沙龙,放心理电影,举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辩论赛,学生的心理情景剧的演出,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生们觉得他们自己变得越来越快乐了,而且不但自己快乐了,还会去帮助周围的同学。

  (心理咨询中心,标语,生命树,照片)

  解说:如今,由北师大学生倡导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已经在北京市各大院校开展起来,很多学校利用这段时间普遍开展心理文化月教育。各个大学也纷纷建立自己的心理咨询中心。就象这条标语写的一样:阳光、健康、成长!因为他们是小树,需要大家的爱护,因为他们是生命,需要大家去尊重,因为他们是未来,需要全社会去关心!

  采访李子勋:像这样的一个教育,其实我觉得应该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就开始的,而不是首先强调学习。我觉得做人是更重要的,因为我们知道孟子有一个故事,他有六七个学生,但是有一个学生总是不看书,不做功课,当时孟子很生气,说你,看其他的学生都在读书,你写希望以后报国,因为儒家是……他说你整天游手好闲,你在干什么呢?看不到你读书,也看不到你写东西。这个学生就说,你知道吗老师,我跟了你三年了,我一直在观察你,其实我并不知道你的知识,我需要你的为人,我需要做你的,你总是对人那么礼貌,那么谦恭,总是对人那么客气,我想学了这个怎么去做人,但是我学了三年,我还没有学会,我很惭愧。孟子当时就走下来握着他的手说,做人才是最大的学问。像大学生理解了这一点,你是大学生,你是知识,但是知识不是最大的学问,但是怎么样做一个健康的人,做一个好人,做人才是最大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