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
+最新报道端午前夕,为倡导廉洁过节,积极营造节俭文明过“廉节”氛围,湖南多地通过紧拨端午“廉政弦”,清香箬叶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切记清正廉洁。
端午节期间,我省各级各部门紧绷防汛这根“弦”,积极防范“端午水”。6月7日、8日、9日,省防指电话抽查了降雨预警区域的16座水库的行政、技术、守护责任人和降雨集中区域部分县市区,均无人员脱岗现象。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提起端午节,人们总会把它和屈原、龙舟、粽子联系在一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宋颖承担的一个研究课题是端午节的变迁和民俗。在她看来,端午节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粽子,龙舟,餐桌和水面上的这两道风景,在每年端午的这一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节日几乎都有几款约定的吃食,而且都包含有恒定的意义,端午的粽子便是最有说道的特色食品。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因天人相应而立,孕人文精神而丰”。据上海民俗学专家徐华龙介绍,我国历史上推出的“端午人物”候选人主要有屈原、伍子胥、介子推、勾践、曹娥、陈临、周处、张天师、钟馗、黄巢、蚕神、农神、药王神等。
划龙舟、吃粽子、浴兰汤,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影响最为广泛。20日,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告诉记者,这些端午节民俗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跟中华民族龙文化信仰、大禹治水、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