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看江背 ——长沙县蹲点日记之十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2019-04-18 06:24:40

移风易俗看江背

——长沙县蹲点日记之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治 摄影 傅聪

4月17日 星期三 晴

好天气在继续,天蓝指数在长沙县继续爆棚。

采访团上午走进江背镇五福村,一处古香古色的凉亭吸引了我们的视线。亭里坐着一帮子花鼓戏爱好者,二胡悠扬,鼓点欢快,戏唱出来字正腔圆,韵味悠长。

亭下是枫树古井,据称200多年历史,泡出来的茶水别有风味。滋养出一代代重情重义、勤劳善良的乡亲们。

亭对面是“乡贤台”,十几位阿姨广场舞跳得有模有样。

村干部唐玲告诉我们,村里有文艺协会,有广场舞队,都是农民自发组建的,平时吃过晚饭,大家聚在一起自娱自乐。不打麻将,不搞歪门邪道,玩的就是健康快乐的活动。

今天听到有记者来采访,大家互相招呼着一起来“玩一玩”。

五福村是长沙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

“当了解到哪家要办事的时候,党小组长和组委会都会上门劝导。”村委会干部唐玲介绍,劝说成功后,在主家正式办事时,村委会会在这家放一块写有村民公约的牌子,让来往的亲友知道,简办事情不是主家不客气,而是村里的公约要求。她说,“最初劝导时,干部们都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实行了一段时间后,村民们逐渐认识到实行移风易俗的好处,大家都会配合起来。”

去年5月19日,长沙县江背镇五福村石上组吴月华的公公去世时,有亲友建议,“既然家里条件不错,是可以大办一下的。”但吴月华说,村里头一年就签订了村民公约,婚丧事简办,其他事不办,所以动员全家积极响应号召,将丧事控制在两天时间,酒席20桌以内,村民的礼金也限定在200元以内。

吴月华还是村里文艺队的一员。文艺队去年才成立,他们自己编排自己唱,近日编排得最多的就是通过快板、长沙弹词等节目形式向村民们宣传移风易俗,有时他们还免费为村民家操办的大事提供表演。

村委会干部唐玲告诉我,村干部有很多“人情南北”不得不去,她过去一年要2万元人情费用,现在一年可以省1万多元。70岁以下不得办寿,四十岁、五十岁的都不办了;红白喜事如果不按照红白理事会的要求大操大办,她也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去凑热闹。

去年8月,唐玲母亲过七十岁生日。她问:“娘老子,伢老倌早些年过大寿办了几十桌,嗯呐噶怎么过生日呢?”

当妈妈的“懂味”,主动提出来政府现在提倡移风易俗,陪她出去转转就行了。孝顺的唐玲带容易晕车的妈妈去了不远处的浏阳,在大围山享受了一夜清凉,摘水果,看山景,妈妈乐得合不拢嘴。连连说,这比大操大办强多了。那样做自己太累,别人也累,是做给别人看,这样母女的心贴得更近。

隔壁一户人家说,自己的七十岁生日也不操办了。

今年1月24日,五福村把10位老人请进“新时代·新风尚五福村移风易俗示范家庭颁奖仪式暨专题文艺汇演”活动现场,组织过了一次简单又隆重的“生日”宴。

这10位都是经过核查在2018年没有办过70岁、80岁、90岁寿宴(包括传统习俗男性上整岁的人员)、符合评定细则的老人们,让他们聚到一起,一起过一个“生日”,并获领一份奖励。她自己的母亲,当然也符合条件。

老人们穿着汉服,接受儿女的古礼,庄重的气氛让人对生命的意义和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母亲看着唐玲拜下去的身影,感动得热泪盈眶。

仪式的背后有深刻的内涵。在五福村,小孩子上一年级有开笔礼,高三学生有成人礼,此外还有敬老的礼仪等等。“这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对移风易俗有根子上的推动作用。”村民说。

一个地方风俗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其中的陈规陋习要进行革除,党委、政府不能缺位,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倡导。同时,推动移风易俗,也不是把老的民俗全盘否定,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长沙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门会议,提出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良好乡风。全县上下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微信、宣传栏、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宣传,使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在全县倡导的大氛围下,各镇街也相应制定了自己的推行方案。江背镇一方面利用多彩江背微信公众号,开设“移风易俗事·我来带头说”专栏,宣传报道辖区移风易俗典型事例,目前已推送15期。拍摄了《人情礼金才100块》微视频,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推广。创作了《闹酒席》《移风易俗谱新篇》等快板词,各村(社区)共计开展移风易俗专题文艺汇演16场次,通过典型事例影响人,文化活动感染人,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移风易俗;另一方面,镇党委坚持每月督查一次、每月调度一次、每半年考核一次,并把结果通报全镇,及时掌握和公开移风易俗工作的进展情况。组织13个村(社区)成立了“一会一队”,一会,即红白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村内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组成,推行婚丧喜庆等事宜办理事先申报和跟踪服务制度,对红白喜事酒席数量、就餐标准等进行控制和监督。一队,即文明劝导队。由各村(社区)牵头成立文明劝导队,宣传“刹人情歪风”专项整治行动精神,对超规模举办婚礼葬礼的进行文明劝导。

移风易俗,乡贤们纷纷带头。如阳雀新村新桥组陈志群,经营企业有声有色,退休后回自己土生土长的老宅子,花300万元建起民俗馆。

民俗馆由陈氏宗祠、博物馆、图书馆、百草园四个部分组成,江背镇第一个民间讲习所也设立于此,陈志群完善各配套设施,进行旧房、水塘改造,以及花木绿化、道路硬化。

农耕博物馆内外,老牛沿着石磨一圈圈走,谷子在石磨的碾压下变成了黍米,推子转起来可以脱谷壳,V字型的踩石是自制布料用的,还有传统的打铁灶具、酿粮食酒用的酒甑、踩水车。

有一张名为“千工床”的木床,床沿四个劳动力都抬不动。陈志群说,花了3万元收进来,主家不是因为拆迁没有地方放,还舍不得出手。至于床铺到底是用什么木料做的,这么结实厚重,陈志群到今天还在琢磨。

陈志群的宝贝,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其中还包括收藏的一些文物,购买的大量传统文化书籍。他想用这种方式提醒乡亲们,不要丢了优良传统,不要忘了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一些老人看了后,指着老物件抚今思昔:“当年我们就是用这些东西,靠劳动养活自己和家庭。”“这些东西,虽然现在不用了,但它们是活的,每一件物品都能唤起人们对农耕文明的记忆。”陈志群说。

陈志群的大女儿在北京大学完成国学博士后的学业,是楼宇烈的高足。楼教授为“农耕博物馆”“志群图书馆”欣然题词。

他告诉记者,女儿非常支持自己做这些事情。人,不能忘本。

在江背镇,我看到乡亲们把摒弃陈规陋习和继承良好传统结合得水乳交融。

破旧立新,破的是不合时宜之旧、鄙陋庸俗之旧,立的是人们重新在历史长河中找到文化自信的新,立的是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