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议《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马叙伦,是个什么人?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2016-11-25 15:10:33

1949年9月27日的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里聚集着第一届政协代表。这里有作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们在亢奋而热情地讨论着,如何成立一个新的人民政权。

会议进行地很顺利。说到眼下的一个问题,大家似乎忘了半个月前,众人既有商榷、也有争执、一时暂定不下的局面。

这个问题,便是新中国的国歌到底应该选哪一首?1949年9月下旬,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国歌方案三个月后,政协筹备会议第六小组收到歌曲632首、歌词694件,但并没能在其中选出公认的理想作品。

开国大典不久就要举行了,该怎么办呢?

这时,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提议,暂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这一建议得到徐悲鸿、郭沫若等人的赞同,而且毛主席、周总理也都对此表示认可。

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按下按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天安门广场奏响。从此,这首今人家喻户晓的歌曲,成为新中国的象征之一。

那么,这位提议人又是谁呢?

他就是筹备会议第六小组组长、现代学者、中国民主促进会首任主席马叙伦。重回马叙伦的岁月,便能知晓,为何他能成为提议国歌者这样一个有分量的人。

(毛主席与马叙伦同桌就餐)

作为报人:

针砭时事,敢于呐喊

1945年11月25日,西南联大近六千名在校师生集会发表演说,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结果,被军警包围镇压,并遭枪击和榴弹,造成师生伤亡惨重。

这一事件,起初由于当局封锁,不准新闻见报。但是,真相最终还是大白于天下。因为,人们从《周报》读到一篇文章《怎样结束昆明惨案》,对案发现场的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阐释地极为深刻明了,反动派的不法行径被揭露无遗。

这篇时政文章的作者就是马叙伦。在当时的新闻界,他已经小有名气。

那么,马叙伦早初是如何走上“媒体人”道路的呢?

马叙伦祖籍绍兴,其高祖、曾祖都属草根,当农民、做鞋匠,到其祖父三考出身,才有了功名、当了官。其父虽承继书香,但是未能考场得意,所以,就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马叙伦不足四岁时,父亲便让他拜师学习“小学韵语”、“大学之道”。而他也不负期望,学得刻苦,就此打下幼功。

稍年长后,马叙伦在养正书塾上学。除研究语言文字外,他还苦读黄宗羲、孟德斯鸿、卢梭等人的著作,提升了对人生的精神境界,扎实了对历史的辨析能力和独立自主分析问题的阐释能力。

1902年,马叙伦就读的养正书塾,已改名为杭州府中学堂。差两个月就要毕业时,他本已作好去日本学习陆军军事的打算,不料,这时有同学被学校无理开除,他积极替同学鸣不平,使学正和监督非常恼火,竟顺势将他也一并开除了。

(25岁时的马叙伦)

人生既定的留学规划就此中断,但这并没有影响马叙伦追逐自己所爱。阴错阳差的命运安排,开始让他走上“媒体人”之路。

离校后,马叙伦在上海为南洋编译局润稿,之后,他先后做过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选报》的编辑,并担任《新世界学报》主编、《政艺通报》主笔,还主办过《国粹学报》。这时,他在报界的声望日渐扩大。后来,他被江苏省都督府请去创办《大共和日报》,并任主笔。

作为一个报人,手中的笔就要为时代而疾书,自己的心跳要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马叙伦就是如此。在人生不同阶段,他都有相应的呐喊。

针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他响应“二次革命”,起草了声讨袁世凯的战斗檄文;

针对北洋政府扣发教育经费,各类学校向当局谈判,所有揭披文字,都出自他之手笔;

针对抗战胜利后反动派的伪善,他更是“以笔为枪”,在报刊撰文数十万字,篇篇爱憎分明、鞭辟入里。

1945年10月至1947年3月期间,马叙伦在《民主》、《周报》、《昌言》和《文萃》四大刊物上共发表106篇文章,有力地抨击了反动派真内战、假和平的伪善面目。

随着斗争局势的严峻,马叙伦还在反对当局“先统一,后民主”的《意见书》上签名。《意见书》的起草者王绍鏊等人,准备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广泛征集意见签名后上书蒋介石。马叙伦不但在其上签了字,还提议有民主志愿的朋友们,一起开个座谈会。

终于,应马叙伦之号召,北平的优秀爱国民主人士多次集会,大家围绕各类时局事件积极发表言论,阐明共同的政治主张。

作为斗士:

不畏强权,直面暴力

最终,在这些优秀民主人士的多方斡旋努力下,为实现“要和平不要内战,要民主不要独裁”的谈论,1946年5月5日,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等五十三个政团成立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发起组织上海人民反对内战大会。

大会成员一致推派马叙伦等人为代表,赴南京请愿,向国民党当局呼吁和平、要求停止内战。

但没想到的是,1946年6月23日,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后,遭到数百名伪装成苏北难民的特务围殴,长达四五个小时。马叙伦、雷洁琼、陈震中等被打得多处受伤,血流满面,财物被抢。经过多方交涉,直到晚11时许,当局才派宪兵到达现场“维持秩序”。当受伤代表被送到中央医院救治时,已是24日凌晨。

这一事件,史称“下关事件”。马叙伦等人被暴力殴打,引起社会与知识界普遍关注。当时,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同志,深夜赶到医院慰问。毛主席、朱总司令从延安来电慰间。《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纷纷发表社论、文章,抗议暴行,慰问伤者。

而这还不是马叙伦第一次挨打。早在1921年于北大任教时,他就曾因赴总统府争取教育经费而遭到军警暴力驱逐,结果被殴打致伤进了医院。后来还因在“三一八”惨案后痛骂段祺瑞、鼓动反对南方军阀孙传芳等,遭到野蛮通缉……

马叙伦何尝不知道,他的这些行为会遭到暴力侵害。但,为了民族之光明前景,为了不负心中主张,他不惜直面恐怖、对抗暴力,义正严辞道:

“革命者是杀不完的,它好象是春天的草,生生不绝,而且‘更行更远还生’”;

“我自然预备着接受一颗子弹,但是我也预备还他一个原子炸弹。”

如此看来,这样一位智勇双全、多经考验的人物,担任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第六小组组长、并成为国歌提议人,实可谓实至名归、恰如其分。

这就是提议国歌者的故事。

让我们沐浴着国歌,一起为国之繁盛升旗!

[来源:搜狐历史]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