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四大辛亥元勋归葬地都在哪?

2014-10-09 19:02:36 [作者:李子迟] [责编:夏博]
字体:【

  一、江苏南京紫金山

  1、中山陵

  中山陵景区是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866—1925,广东中山人)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1926年1月动工兴建,1929年6月1日举行灵柩奉安大典。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每年都要迎来600多万海内外游客。

  紫金山又叫钟山,屹立在“龙盘虎踞”的著名古都南京的东北郊,是我国首批5A级著名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文明风景名胜区”等多项荣誉。主要景点有:中山陵景区、明孝陵景区、梅花山、灵谷寺景区、灵谷塔景区、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北极阁气象台、鸡鸣寺、玄武湖等,气势雄伟,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文化丰厚。

  中山陵依山而筑,座北朝南,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开阔壮观。其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沿山脊依次向上抬升,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此外,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即孙中山纪念馆)、行健亭、永丰社、美龄宫、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墓地全局呈“警钟”铎形图案。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

  其中,花岗石牌坊上有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祭堂为仿宫殿式建筑,高29米、长30米、宽25米。建有3道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及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浩气长存”。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大理石座像(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镌刻6幅浮雕,是孙中山一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壁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穹顶绘有巨幅国民党党徽。堂后有墓门两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

  2、谭延闿墓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原籍湖南茶陵,生于浙江杭州(其父谭钟麟为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和陕甘、闽浙、两广总督)。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国民党元老,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著名书法家,精工颜体,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也是美食家,“谭家菜”创始人;且精通骑射。1930年9月21日在南京参加军事检阅时堕马中风去世。

  谭延闿病逝后,国民政府将其国葬于南京紫金山、孙中山陵寝东侧,离灵谷寺亦不远。陵园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关颂声、杨廷宝、朱彬设计,著名建筑公司中泰兴记营造厂及蔡春记营造厂于1933年春建造,在当时还是耗费不少的。陵园依次由龙池、广场、祭堂、宝顶组成,巧借山势,随山上下,因地制宜地布置了两座石碑、三重牌坊、纪念堂、祭堂和小桥、亭、榭、石雕多座,把陵墓建筑与园林布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建筑空间的丰富变化,突破了中国传统陵墓程式化的对称布局。陵园内,流水潺潺,绿树森森,世人皆评价有江南山水园林风格。与中山陵的豪放气势对照,谭墓的婉约幽深不能不令人叹服。

  谭延闿墓园占地300余亩,其主轴南向通直,缓坡开阔,芳草如茵,绿树屏绕,入口平台是汉白玉圆壁的睡莲池。坡上有清式云纹华表一对、石狮一对、花缸一对。墓前平台陛石刻有五福捧寿和八面玲珑的图样。十年动乱中陵墓宝顶被炸毁夷平,1983年以骨灰罐重葬。墓前祭台刻有西洋古典花纹,原为圆明园遗物,法国人进贡,尤其珍贵。牌坊一组还来自清咸丰顾命大臣肃顺的墓园,用料上乘,刻工高超。

  谭延闿墓现作为中山陵风景区的组成部分,而在2001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3、廖仲恺何香凝合葬墓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广东归善(今惠阳)人,出身于美国旧金山华侨家庭,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

  在南京紫金山西麓中山植物园的西侧林海中,掩映着一座中山陵著名的附葬墓,这就是廖仲恺何香凝夫妇的合葬墓。它位于钟山南麓天堡城下,明孝陵以西,面临前湖,依山傍水,环境幽美,建筑雄伟。2001年7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廖仲恺先被安葬在广州驷马岗朱执信墓左侧。不久国民党中央政府作出决定,将其迁葬于南京中山陵附近,借以表彰他在国民革命和辅助孙中山从事革命事业中立下的丰功伟绩。1926年国民党中央成立廖仲恺先生葬事筹备处,在南京紫金山麓选定墓址,廖墓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吕彦直。然而其营建工程却因种种原因,拖延了10年之久。

  1935年6月,在何香凝及国民党中央特派员许崇清等人护送下,廖仲恺灵柩由广州转道香港、上海,于6月18日下午抵达南京下关火车站。叶楚伧、居正等国民党中央要员前往车站恭迎,并在车站举行简短迎灵仪式,中央军校教育长张治中亲率400余名学生担任警卫。随后将灵柩抬上事先预备的灵车,送往中山陵园,暂厝于灵谷寺志公堂。6月21日上午,国民党中央在志公堂为廖仲恺举行隆重公祭仪式,由叶楚伧主祭,参加公祭仪式的有孙科、于右任、蔡元培、陈树人、朱培德、张治中等国民党要员以及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廖仲恺之弟廖恩勋、女儿廖梦醒等亲属。

  廖仲恺墓的营建工程,自其灵柩启运至南京后才加快工程进度。到同年9月1日,按当年吕彦直设计的方案,已将水泥墓室修筑完工,并举行安葬仪式。廖仲恺灵柩从志公堂起灵后,经水榭路、中山陵墓前广场、行健亭、明孝陵、前湖,到达墓地。上午10时,安葬仪式由叶楚伧主祭,将廖仲恺柩缓缓放入墓穴中。墓穴前竖立一通高大墓碑,碑中央书写着“廖仲恺先生之墓”7个大字,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参加仪式的除何香凝及其亲属外,还有邵元冲、张治中以及各界代表共5000余人。葬礼结束后,廖仲恺墓地的地面工程(包括墓表亭、广场、墓前甬道等)才开始营建。

  廖仲恺何香凝合葬墓地前,分左、右两条墓道呈弧形而上,墓道两侧广植龙柏、青松,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墓园范围约20亩。墓道尽头是一座半圆形平台,平台下围有一圈石椅,可供祭灵者休憩。在这个半圆形平台中间,原有一座八角形墓表亭,亭内嵌有8块花岗石碑,分别镌刻着廖仲恺的生平事迹,由胡汉民所书。1972年廖仲恺墓地成为合葬墓后,该亭已被拆除。在这座平台左右两端,立有两根仿六朝陵墓神道石柱式样华表,顶端刻有莲花形圆盖,圆盖上各有石辟邪一只。

  从两根华表中间的两堵门壁而入,即是墓区所在地。顺墓前水泥甬道而上,可直达一长方形平台,左右建有方亭一座。在方亭下面分别设置一个警卫室,为当年守卫廖墓的警卫驻守。再上几级石阶是一个占地330平方米的大平台,正面两侧饰以水泥花圈,高大的墓碑和墓冢就座落在这上面。墓冢为钢筋混凝土建造,上半部呈圆球形,直径9米,下半部为八角形,四周环绕24根圆形混凝土柱。墓碑前置有一方大供台,供台两侧饰有水泥台布,墓后为半月形石砌护壁。整个墓区布局对称严谨、气势恢宏。在中山陵所有附葬墓中,该墓是很有特点的。

  4、邓演达墓

  邓演达(1895-1931),广东惠阳人。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随广东革命军北伐。军事家,辛亥革命先驱,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陆军中将军衔。1931年积极筹划反蒋军事行动,8月19日由于叛徒出卖被捕,11月29日被蒋介石秘密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后葬于紫金山灵谷寺旁,陵墓座北面南,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邓演达墓墓园设在9个弧形组成的半环状“罗城”中间,气势宏伟,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墓道入口处为圆形花坛,墓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草地,中间有十字型的水泥甬道将草坪对称分割。甬道两侧列植桧柏、龙柏等常绿树木。草地的东、西两侧,建有钢筋水泥浇铸的花廊;花廊曲折延伸,直达陵墓前。花廊两侧遍植紫藤。花廊中还建有方亭,可供游人休憩。坟墓以花岗石和水泥砌成,呈半球状,周长29米,高约4.5米,墓顶置有花环。墓前立有花岗岩墓碑,碑额上刻云纹,正中有一五角星,碑身高约3米、宽1.2米。正面镌:“公元一九五七年十一月,邓演达烈士之墓,何香凝敬题”。碑前设祭坛,祭坛上置有一个非常精致的花环,以表示人们对先驱者的哀思和怀念。

  5、范鸿先墓

  内容不详。

  二、湖南长沙岳麓山

  1、黄兴墓

  黄兴(1874—1916),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革命时期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等,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人。辛亥革命领袖与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

  1916年黄兴病故于上海。次年移柩长沙,国葬于岳麓山。其陵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兴墓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以北,麓山寺后,小月亮坪上方,有石级直达。墓座西向东,由3层近百级石砌台阶步入墓地。墓中央矗立塔形碑柱,为一整块四棱形乳白色岩石凿成,高约11米,气势雄伟。正面嵌铜制墓碑,上镌“黄公克强之墓”。墓表四周以石基柱围护栏杆,前有拜台、石凳,地面铺以花岗岩,整个墓表占地1913平方米。苍松翠柏,掩映其间。

  墓右下方500米处有黄兴墓庐,占地1100平方米。院落依山临池。院内有歇山琉璃顶楼房一栋,陈列黄兴生平事迹图片。墓庐附近,池塘亭榭,曲桥回廊,幽雅恬静,形成“园中园”建筑小群体。

  2、蔡锷墓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近代护国运动首领,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杰出军事家。1911年在昆明任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响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云南地方军官唐继尧等人一起,发动并领导云南重九起义,成立云南军都督府,任都督。旋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并软禁起来。1915年袁阴谋称帝,与梁启超策划反袁,潜出北京,12月25日在云南昆明宣告独立,通电讨袁;成立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袁死后,任四川督军兼署民政长。1916年11月赴日本就医,不久病逝。

  蔡锷墓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黄兴墓正下方、麓山寺后上方的山坡上,1917年4月12日自日本归葬于此。墓由冢、碑、石祭器等组成,占地面积1620平方米。墓地周围筑有石阶,广植松柏、香樟。墓前左右有高大石级导入墓坪。墓冢以花岗石砌成,上为花岗石碑,碑高约6米,成四棱形,通高7米。碑正面嵌铜板,上刻“蔡公松坡之墓”。墓周嵌汉白玉或青石24块,上刻当时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西、广东、热河、察哈尔等省军政首脑撰写之铭文和挽诗。墓前置石祭桌、石香炉、石鼓。墓坪右侧通道两边,两棵高大古枫肃立。麓山寺一侧、白鹤泉下有蔡锷墓庐,门悬孙中山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彼。”墓庐中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文物、图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陈天华墓

  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号思黄,湖南新化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宣传家。早年就学于长沙岳麓书院。1903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国民教育会,从事反清活动。1904年与黄兴、宋教仁等人在长沙创立华兴会,策划武装起义,事泄后逃亡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民报》编辑,发表《警世钟》、《猛回头》等文,在全国(包括长沙)流传甚广。同年12月,在东京参加反对日本《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留下绝命书,投海自尽。有《陈天华集》行世。

  陈天华墓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寺左后方。1906年6月由人抬棺回国,公葬于此。墓地面积66平方米。立碑4通,中间两通分别刻“陈烈士天华之墓”、“姚烈士宏业之墓”,左右附碑分别刻“中华民国元年”、“六月湖南公刻”。有拜台、石凳、栏杆等设施。四周环以花岗岩石围。墓地有登山石径导入。

  1983年,陈天华墓被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刘道一墓

  刘道一(1884—1906),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湘潭,辛亥革命先烈。青年时代,追随其兄刘揆一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加入华兴会,联络会党准备起义,事败后流亡日本。次年参加同盟会。1906年秋,由其参与领导的萍浏醴起义提前爆发。正在长沙运动新军的他,在由衡阳返回长沙途中被捕。同年12月31日,被清政府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2岁。先葬于湘潭,1912年3月归葬长沙岳麓山。他是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个烈士。著有《衡山正气集》。

  刘道一墓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青枫峡上。沿着爱晚亭往半山亭的路拾级而上,左边一条小路通往一座坟茔,这就是刘道一烈士与其爱妻曹庄的合葬墓。其合墓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墓呈半圆形,底径3米,高0.5米,茔地及坟堆皆以花岗石铺砌。墓后立碑3通,主碑刻谭延闿所书“烈士刘道一曹庄墓”8字,高1.41米、宽0.52米;左右附碑刻刘道一胞兄揆一所撰碑记,高1.3米、宽0.45米。墓前有石凳、拜台、香炉、石方柱等陈设。石柱置于墓前左右两侧,四周阴刻小楷,书刘道一生平事略。

  墓前另有孙中山先生的挽诗: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馀遗孽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1983年,该墓被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禹之谟墓

  禹之谟(1867—1907),字稽亭,湖南湘乡(今双峰)人,辛亥革命先烈。1894年随湘军参加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参加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活动,失败后赴日留学。1902年回国。1904年在长沙加入华兴会。1905年任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1906年参与领导废除粤汉铁路条约与抵制美货运动,8月10日在长沙被捕。1907年1月5日被绞杀于靖州东门外。1912年10月从家乡双峰青树坪迁葬于此。

  禹之谟墓位于岳麓山麓山寺北侧,与陈天华、姚宏业合墓上下毗邻。茔地29平方米,四周以花岗石砌围护,墓后正中汉白玉石刊刻“烈士禹之谟墓”碑文。碑左刊禹之谟狱中所写《告在世同胞书》,右刊墓志铭。该墓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蒋翊武墓

  蒋翊武(1885—1913),湖南澧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6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经刘复基介绍,加入同盟会。1910年在湖北武昌投军,参加群治学社、振武学社。1911年任文学社社长,后组织发动武昌起义,11月底代任战时总司令。1913年任鄂豫招抚使,出兵讨伐袁世凯。10月在广西全州被捕,当月9日殉难于桂林。1916年9月自桂林迁葬于此。

  蒋翊武墓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半山亭上方、麓山寺正门下约20米处。墓区为一空旷平地,占地约400平方米。墓冢居中,花岗石砌平台4级,上建有方形顶碑塔,高约4米,花岗石凿成,中嵌汉白玉墓碑,高2米、宽0.7米,碑心朝东,楷书“蒋公翊武之墓”6字。墓前有片石山道导入。墓后青松赤枫。195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焦达峰墓

  焦达峰(1886—1911),字鞠荪,湖南浏阳人,革命先烈。1904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铁道学校学习铁路管理。1905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1906年任同盟会联络部长(一说调查部长),负责联络中国地下会党,将同盟会活动范围由南方沿海推进到长江流域。同年受黄兴指派,参加萍(乡)浏(阳)醴(陵)起义,任起义军将领、哥老会首领李金奇的参谋。后起义失败,李被清兵追捕溺死。1907年8月与邓文翚、刘公等人组织共进会,为同盟会外围组织。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时,与陈作新等一道,组织湖南会党及新军积极响应,10月22日率军攻占长沙;次日成立军政府,被举为都督。但不久后牺牲。

  焦达峰墓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禹王碑下方,黄兴墓北侧,与陈天华、姚宏业、禹之谟3人墓相邻。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墓呈圆形,平顶,底径1.2米、高0.7米,墓冢及茔地均以花岗石铺砌。墓后立汉白玉碑3通。主碑刻楷书“陆军上将光复湖南大都督公达峰之墓”17字,高1.45米、宽0.52米;附碑高1.25米、宽0.44米。墓上方立有刘人熙题书“浏水坠泪之碑”一通。石碑两旁刊刻“达向九霄云路近,峰连五岳众山低”联语。墓前有拜台、香炉及石凳等设施。整个墓地外围石栏,南北两向辟有入口。其入口石柱上刻联语一副:“大翼垂天九万里,长松拔地五千年”。原铸有铜像一尊立于墓前,“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8、陈作新墓

  陈作新(约1885—1911),字振民,湖广省长沙府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市)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1905年入湖南弁目学堂学习,后加入同盟会。毕业后在湖南新军混成协四十九标任排长。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中,因动员管带陈强发动起义而被开除军职。继后在新军中开展革命活动,并与焦达峰组织同盟会湖南分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会同焦达峰发动长沙起义,成立湖南军政府,推为副都督。旋在立宪派发动的兵变中被害。

  陈作新墓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云麓宫下方,黄兴墓庐东南角,有石径直通墓地。1912年葬此。占地面积约145平方米。墓呈圆形,花岗石墓基,三合土盖顶,封土堆底径3.2米、高0.3米,片石圈围。墓后立祁阳石碑3通,主碑刻“恤赠左将军湘军首义都督陈公作新府君之墓”19字,高1.5米、宽0.56米;左右附碑高1.3米、宽0.42米,分别刻“孤子基立”、“民国元年十一月谷旦”字样。墓前原铸塑铜像一尊,“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3年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湖北武汉伏虎山

  1、孙武墓

  孙武(1880—1939),湖北夏口人,同盟会会员。1911年被武汉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推为主席。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组织者之一。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部长。1912年自行引退,1915年任参政院参政,1926年夏任湖北地区清查督办。1939年9月22日在北京史家胡同22号病逝。灵枢先居于北京嘉兴寺,两年后浅葬北京拈花寺菜园。1957年,在董必武协助下,迁葬于北京东郊人民公墓。“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1981年,孙的子女将其骨灰运回武汉,由市人民政府葬于伏虎山辛亥首义烈士公墓,与吴兆麟墓比肩居于同一墓地。

  孙武墓位于湖北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伏虎山西北麓。该墓座东朝西,水泥结构,椭圆形,土顶,高约1.1米。墓前立有一高2.4米的墓碑,上刻“孙武先生之墓”。墓地护以矩形墙,间植青松与红枫。现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刘公墓

  刘公(1881—1920),原名湘,字耀宗,又名柄标,后改名公,字仲文,湖北襄阳人。民主革命者,共进会负责人。1902年东渡日本求学,肄业于东亚同文书院,联络同志,鼓吹民族革命。对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革命刊物极力资助,各翻印数万册,输入国内,以期振聋发瞆。1905年秋遇孙中山、黄兴于东京,协助孙创立同盟会,创办《民报》鼓吹革命。1906年萍醴起义,奉孙之命回国,积极准备响应。1907年3月与人在日本成立共进会,后被举为第三任会长。1911年武昌起义任总理,成功后被推举为都督而再三谦让。1920年病殁于上海。1922年,大总统黎元洪追任其为陆军上将。1928年10月21日,由湖北省政府主席张知本主持,刘公的忠骨公葬于武昌卓刀泉寺后伏虎山之阴。

  刘公墓位于湖北武汉伏虎山西北麓。墓地正面是碑亭,上刻“武昌辛亥首义元勋刘公仲文先生之墓”。碑座正面是林森书写的“浩气长存”4字。左边是胡汉民题写的《刘公传略》;右边是李书城题写的《墓志铭》。原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1年在原址上重修。新墓座南朝北、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砖石水泥结构,土顶,高约2米,呈椭圆形。墓前立有一仿悬山式墓碑,高2.7米,上刻“刘公先生之墓”。四周是高1米的正方形围墙。有苍松环绕。现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3、刘静庵墓

  刘静庵,湖北人,科学补习所成员、日知会总干事。因叛徒告密,于1907年被捕,1911年病死狱中。遗体先由美教会安葬,1928年迁葬于此。

  刘静庵墓位于湖北武汉伏虎山西北麓。原墓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1年在原址上重修。新墓座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为砖石水泥结构,土顶,高约2米,呈椭圆形。墓前立有一座仿悬山式墓碑,高2.7米,上刻“刘静庵先生之墓”。四周为高1米的正方形围墙。墓依山而立,苍松环绕,庄重宁静。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4、蔡济民墓

  蔡济民(1886—1919),原名国桢,字香圃、幼襄,湖北黄陂蔡家榨人。民主革命者、民军将领。中国同盟会湖北分会参议部长。1911年武昌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任湖北军政府成立谋略处负责人、阳夏保卫战经理部副部长。1915年受孙中山命任湖北革命军司令长官。1917年在湖北利川任鄂西靖国军总司令,1919年被川军杀害于利川。章太炎为之撰写墓志铭。1927年湖北省政府议定将其墓迁于现址。原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1年在原址上重修。

  蔡济民墓位于湖北武汉伏虎山西北麓。该墓座东朝西,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为砖石水泥结构,土顶,呈椭圆形,高约2米。墓前立有一仿悬山式墓碑,高2.7米,上刻“蔡济民先生之墓”。四周是高1米的正方形围墙。墓依山而立,苍松环绕,庄严肃穆。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5、吴兆麟墓

  吴兆麟(1882—1942),字畏三,湖北省鄂城县(今鄂州市)人。16岁投武昌新军工程营当兵,先后考入工程营随营学堂、工程专门学校学习。1905年加入日知会。翌年再考入参谋学堂,毕业后任第八镇工程营左队队官。1911年武昌起义当夜,被起义士兵推为临时总指挥。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任参谋部部长、第一协统领,参加阳夏保卫战。南北议和时任民军战时总司令,筹划北伐。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大元帅府参谋总长。后调北京,授陆军中将,成为湖北将军团首要,并任首义同志会理事会主席。不久退出政治,致力于社会事业,曾督修樊口大堤等水利工程,捐资修建武昌首义公园。晚年潜心佛法。1938年日军侵占武汉,诱以高位,不为所动。

  吴兆麟墓也是在武汉伏虎山西北麓的辛亥烈士公墓内(与孙武、刘公、蔡济民、刘静庵等人的墓地在一起),后遭破坏。

  四、广东广州黄花岗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1911年(清宣统三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起义发动失败,喻培伦、林觉民(他当场并未牺牲,而是后来被俘而英勇就义)、林时塽等86人(一说100余人)英勇牺牲,其中华侨29人。后由善堂殓收,得死难者遗骸72具。同盟会会员潘达微以自己的房屋作抵押,在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购得一块墓地安葬,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2年,广东省军政府拨款10万元,在黄花岗建立烈士陵园,并于同年5月15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首次举行七十二烈士墓祭典。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祭典,并写下祭文,亲手栽种黄花。黄兴亲自撰写的挽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碧血黄花”象征着烈士的鲜血化为碧玉,革命精神犹如不畏寒霜的秋菊迎风绽放。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占地约16万平方米。墓园座北朝南,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其主要建筑群均汇集在较长的中轴线上。正门为有3个拱门的仿凯旋门式建筑,门额以花岗岩镌刻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4个金色大字。宽阔的墓道两旁碑石林立,并植有翠柏和古榕,还有莲池及石拱桥。

  岗顶为陵墓,以花岗岩石砌成方形墓基,四周围着铁链栏杆。墓中央建一亭,亭内立七十二烈士之墓碑。亭顶形如悬钟,寓意争取自由的警钟。碑亭后面是一座用花岗石砌的纪功坊,上半部以72块石砌成金字塔形,顶上矗立着一高举火炬的自由神像。坊额镌刻章太炎书“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后还立有一块巨碑,详细记载黄花岗起义的经过及烈士墓园修建的情况。碑阴共表列有86位就义烈士的名单。坊后还立有详细纪录武装起义经过的石碑。

  南墓道为碑林,镌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语重千钧。两条3米多高的连州青石透雕龙柱,夹道相对。园内苍松翠柏长青、古榕繁茂、鲜花盛开,还建有黄花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是革命纪念地,也是参观游览的名胜景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陵园建设,筑起围墙,加强整治保护。1961年黄花岗烈士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花浩气”于20世纪80年代入选新羊城八景之一,成为广州游览参观瞻仰的胜地。

  (本文收入本人所著《辛亥图景》一书,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