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减负是义务教育弛惰

2014-01-14 08:49:32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责编:喻帅明]
字体:【

  光明网评论员:北京部分小学开始改用游戏项目取代低年级的传统期末考试,家长还可以陪考,最终成绩以家长志愿者给出的“小星星”来计算。在孩子们大呼“嗨皮(happy)”的同时,与以往大多数减负举措实行时一样,也有不少家长表示担忧,不考试了,这样真的好吗?

  2013年8月,教育部拟定《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低年级取消任何形式的考试只是落实这份文件的具体做法之一,其他的已经或有待落实的还包括,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全面取消百分制、严禁违规补课等。制定“减负十条”,算是回应了社会对小学生减负的常年讨论,而甫一公布,各方面的争议又开始导向另一些问题,归结起来,人们对于高考指挥棒仍然高悬,各个升学阶段仍然按考试成绩说话,简单减负反而造成教育过程的缺口乃至断层,有着较大的忧虑。此后,教育部门则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回应了社会忧虑:北京市高考英语分数比重大幅度降低,江苏高考英语将不计入总分,日前,哈尔滨市的做法则更为彻底,从中考阶段便给英语考试降分并不计入总分。偱此以往,呼声甚高的“数学滚出高考”,在某个将来或许也真的能实现。

  教育部门大概想不明白,为何教育改革一直在行动,社会忧虑却一直不能打消。与那些“你说交通拥堵,给你限号了;你说油不合格污染空气,给你把油价涨了;你说要不拼假,索性就不放假了;你说养老负担重,给你延迟退休了”式的调控措施相比,教改的社会效果在短期内并不能够清楚体现,这个周期有多长,人们的疑虑就将持续多久,但一经体现,涉及一代人的努力很可能已尽付阙如。正如光明网评论员文章《缺乏整体观的减负只能是一种破坏》中所论述的,为减负而减负“常常陷入狭窄、片面、偏激的境地,缺乏应有的整体观念和战略眼光,从而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不单教改,所有工作的改革,都绝不是“有比无好”,不是“只要动起来就好”。改革并没有负向效应豁免权,减负不能变成一种绝对正确,简单地一味回应社会呼声的民粹式改革,表面上忙得不亦乐乎,实际是主管部门弛惰,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形象工程”,最终会降低社会群体的真实福利。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可靠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给学生减负的这许多年来,第一,课业负担是否真的减轻了;第二,课业负担减轻后的学校教育实际状况;第三,这种教育状况下的学生们各项素质的实际状况;第四,与减负之前相比较得出的动态发展结果如何。其实,人们一直在忧虑的根本原因很容易理解:即使所有期末考试、中考、高考的要求都降低了,门槛都取消了,就业的要求并不会降低,进入社会竞争的门槛并不会取消。说到底,学习从来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给自己装备足够应对生活的素质、技能,抽去课业、考试的形式,却难付之学习、锻炼的实质。当学生们走出了越来越一路坦途的学校生活后,将要面临的是越来越严峻的工作和社会生活挑战,“快乐法则”彼时恐怕再难实现最大化,朝令夕改的政策导向,也将使得教育事业生态紊乱。

  无论是从教育规律、社会经验还是传统惯例来看,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不是一句大白话 ,而是极其重要的真理。这个基础,除了认知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训练、思想情操的陶冶、性格心理的锻造以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样不可或缺,并且,前者更是需要经由后者的反复记识、实证、思辨来实现。没有哪一项学习或工作是绝对轻松愉快的,建议教育部门在搜集借鉴国外小学不考试、少上课的案例时,更要看一看他国在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方面的好的做法,取到真正的长处。

  教育是社会结构变化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尤其注重公平、有效、普及率。过度减负的义务教育将使得底层民众和弱势群体在公平平等的框架内难以享有应得的教育资源,而这一框架之外的资源则几乎不可能属于他们。教育主管部门在下发一份份规定时,必须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