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代课教师成“鸡肋”

2014-01-14 08:46:42 [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徐大发] [责编:喻帅明]
字体:【

  48岁的三原县女教师李瑛在学校工作了29年,至今工资只有540元。对此,三原县教育局有关人员解释,经过核实,李瑛没有编制,并不是正式教师。(1月13日《华商报》)

  月薪540元如何生活?工资如此低不但难以保障最起码的正常开支,连做人的基本尊严也没有了——收入与劳动的付出价值严重不相称。造成这样的工资的原因居然就是“没有编制”,不是“正式教师”。一直以来,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与正式公办教师同工同酬的呼声一直没有消停过,有的地方也予以逐步落实了。就是社会上最低的工资标准,也不至于低到只有540元。据了解,三原县属于二类工资区,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为1050元/月,这样的工资简直就是一种严重的劳动贬值和知识贬值。

  其实严格说来李瑛不属于没有“编制”,在1997年就被三原县劳人局正式招为合同制工人,即正式教师。也发过每月一千多元的工资,之后不久又还原到540元,这让人感到有点不可思议。李老师各项学历资质都达标,而且工作勤奋敬业,并数次荣获教学质量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及优秀班主任称号。29年来一直献身教育事业,对这样的优秀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为其落实待遇问题。不能简单的一个“无编制”的回应就将她的青春轻飘飘地打发掉了,否则这就是一种行政不作为。人生能有几个29年的等待?

  李瑛老师的遭遇并非个例,就全国而言还有多少这样的代课教师在为自己的待遇和尊严而呼吁呐喊。前不久,云南的代课教师程兴贵,为自证代课教师经历,贫困、衰老的他无奈自杀。2012年贵州纳雍县5名教师微博曝光每月只能领到25元的代课费,曝光后很快为其落实了相应待遇。

  翻开历史,“代课教师”是个沉重的时代符号。毫无疑问,代课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历史的天空中应该为他们写下庄严的一笔。将近一个世纪来,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公办教师一起挑起了民族的脊梁。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通过“辞、退、转”等措施解决了民办教师,宣布已没有了民办教师。然而,由于各地财政吃紧,需求很大,又有一大批“代课教师”被返聘重返讲坛,特别是在那些落后贫困地区,代课教师的贡献不可磨灭,也一时不可代替。

  代课教师这么低的待遇,为什么还有不少人愿意干?主要是看中了今后的“转正”。一些地方热衷于用代课教师,就是看中了待遇低,地方财政可以少出钱买到廉价的劳动力。而又采取控制指标的形式牢牢控制着一部分代课教师的命运,使得代课教师这一职位成了鸡肋。笔者曾在一个山区县的采访中了解到代课教师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要么给我希望,要么毁掉我的希望”。不能就这么转正一时无望,放弃又有所不甘,就老这样干耗着。

  实按照教育法规和劳动法的明文规定,代课教师应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代课教师付出的劳动并不比公办教师差,甚至还是超课时劳动,有时比公办教师担责更重,只是一个身份之别就造成了待遇的天壤之别。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想办法落实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进一步将优秀代课教师直接转为公办教师。既然是一个地方的教育需要,就要切实解决代课教师的身份问题,不能老让代课教师成为“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