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屡遭拍砖 脑残统计数据如何得来的?

2012-09-13 08:37:02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杨帆]
字体:【

  城市家庭资产平均247万?

  2010年中华民族复兴指数为0.6274,2011年全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中国家庭总净资产比美国高出21%……近来,各种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及指数频频见诸报端,其中一些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甚至被网民称为“脑残数据”。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今年推出的一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显示,截至2011年8月,中国家庭资产平均为121.69万元,城市家庭平均为247.60万元,农村家庭平均为37.70万元,另外还有“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家庭负债平均为6.26万元”等一系列的数据也引发大家热议。不少网友大呼,和自身感觉相距甚远,“我欠了银行好几十万呢!”还有人说:“我拖后腿了,我还没有住房! ”

  近期引发争议的脑残数据指数

  ●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显示,去年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

  ●国家发改委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称,2010年中华民族复兴指数为0.6274,即完成了62%的复兴任务。这比2005年民族复兴指数(0.4644)大幅提高。

  ●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称,目前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美国为65%,英国为70%,日本为60%);中国家庭总净资产为69.1万亿美元,比美国家庭总净资产(57.1万亿美元)高出21%。

  ●中国科学院管理所完成的《世界与中国城市化之路》报告称,北京、上海、天津的和谐指数位居全国前三名,其中北京的和谐指数最高,为0.79,被称为“和谐城市”和“宜居”城市。

  ●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社科院联合发布的“2011年中国家庭幸福感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感觉幸福

  屡遭质疑 统计数据还靠谱吗?

  用数据说话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是大势所趋

  “以前我国政府决策对统计重视不够,近20年来,中国人养成了用数字说话的习惯,数据成为评判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各种各样的指数应运而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翼表示,从笼统的知性判断到以具体数据来说明情况,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也是大势所趋。当今除了官方的统计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乃至媒体也经常发布各种指数或调研数据,民众有机会获取过去无法得知的一些信息,对于信息源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由非官方机构发布一些专业性指数,是社会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也是专业机构服务社会的一种体现。”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清杰说,“某些专业指数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非常有价值的风向标,有利于政府、企业和居民借助专业资源,优化经济决策。例如,汇丰银行发布的中国PMI指数,央视发布的央视财经50指数等。”

  数据遭拍砖是因为脱离实际,偏离老百姓的切身感受

  这些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很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都被经济数据的虚假繁荣掩盖了,被经济数据的单一性回避了。以GDP为例,从表面看,增幅一直居于高位,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多数地方都是靠钢筋混凝土拉动的,实体经济对GDP贡献的份额越来越低。经济繁荣或正常时,矛盾和问题还能暂时掩盖住,经济出现下行或危机时,矛盾和问题就会立刻爆发。

  普通民众之所以有“被平均”的感觉,不光是对这些数据准确度的怀疑,更因为数字解读的缺位。因为在这些调查报告中,他们只能看到公布的平均数,而对平均数背后的细情知之甚少,由此而产生被忽视、被遗忘感,进而对数据的真实性产生质疑。比如有专家解释,“89.68%的中国家庭拥有住房,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虽说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中国家庭住房拥有率比国外家庭大得多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和国外民众的观念和保障体系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脑残统计数据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这些调查报告数据统计的方法本身就不科学、不严谨。

  现在很多调查统计数据“数出多门”,统计口径千姿百态,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比如在平均工资的统计中,就不包含私企员工和农民工等劳动者。而这份所谓的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中,美国家庭资产是以金融资产为主,中国家庭资产则是以房产为主。中国家庭总资产超越美国,很大程度上来自房产的估值。

  我国指数化信息的发布和使用还处于发展初期,难免会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一些机构并不具备搜集基础数据的能力,或者没有投入足够的人财物,在指数制作的过程中,存在指标设计不科学,数据数量偏少,处理方法欠科学、不透明等问题,导致出台的指数含金量低,甚至会误导政府和公众。

  其次,"数字出官"、"数字出彩"、"数字出政绩"、"数字出效益"

  数据造假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数字出官”、“数字出彩”、“数字出政绩”、“数字出‘效益’”。特别是房地产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的这些年,数据造假现象就更是层出不穷、愈演愈烈了。因为,通过数据造假,不仅让一大批官员顺着数据的台阶爬上了一个又一个重要岗位,而且使这些官员在不同岗位都过得十分潇洒、十分享受、十分愉快,根本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和创造,甚至出现工作越认真、越勤奋、越务实、越有创造力的,经济数据越差、政绩越少、升迁机会越少的反常现象。

  再次、一些机构和学者对“数据”、“指数”背后更多的利益考量

  既然频频招来质疑和批判,为何一些机构和学者仍然乐此不疲地进行指数发布?专家指出,这些指数的背后存在利益的考量。当代人重视信息的价值,指数发布如果做得好,就会成为发布机构的一张亮丽名片,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对于商业性机构而言,这也意味着更好的经济效益。

  “学术界也存在一种浮躁的风气,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标新立异地制造一些指数。不管研究是否客观、准确,只要结果发布出来了,吸引了眼球,有了社会影响,就是有了成绩和效益。”,“有的媒体在其中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收取项目经费和企业赞助也是一些指数发布机构的生财之道。像房产商赞助的研究,得出的数据肯定是房价不高。这样的指数发布出来混淆视听,社会影响很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