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贤达”到“无党派人士”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2019-09-04 11:24:47

今天的节目就让我们来聊一聊无党派人士这个称谓的历史衍变。

无党派人士与党派是相伴而生的,在我国20世纪初,出现政党后,也就出现了无党派人士,那时无党派的知名人士称“社会贤达”。

1946年1月,旧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有9位人士以“社会贤达”身份出席了会议,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动全面内战后,社会贤达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倾向,有些人后来参加了伪国民大会,参加了伪国民政府。致使许多民主进步人士对这一称谓产生了极大反感,不愿再以社会贤达冠名。

1948年5月5日,郭沫若等无党派知名人士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为了与旧政协中“社会贤达”相区别,使用了“无党派民主人士”。

1949年筹备新政协时,专门设置了“无党派民主人士”这一界别。郭沫若、马寅初、李达、周谷城等12人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出席会议。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新一代无党派人士的出现,形成了多种称谓并存。除继续沿用“无党派民主人士”外,还有“无党派人士”“无党派爱国人士”“无党派知名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等称谓。

由于有些称谓不够科学、准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战工作的有序开展。针对这种情况,2000年后,中央下发文件,规范了称谓,正式使用“无党派人士”。

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也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改称“无党派人士”界别。

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有几百位是无党派人士,他们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把脉开方,通过议案、提案、建议、社情民意等形式,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责。

小谢在这里特别指出:湖南的无党派人士同样是湖南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和民主党派、工商联一起经常参加省委召开的协商座谈会,积极建言献策,很多建议被采纳,为湖南省委省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不,在2017年的参政议政调研成果专题汇报会上,无党派人士提出《湖南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调研报告》,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科技厅针对报告及时回应、积极采纳、治理效果明显。2018年,无党派人士代表鄢福初提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为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决策参考。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