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登陆上海十年,确实为当地带来不少“好处”
赛事催生旅游业井喷 周围地价上涨近10倍。
在上海国际赛车场诞生之前,这里很大面积都是农村田地,但随着F1赛车疾驰而过,一年又一年,嘉定的汽车产业与旅游业都迅猛发展,陡然成为了该地区难以撼动的支柱型产业,可以说,嘉定为F1赛道在中国、在上海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空间,而F1大奖赛给予嘉定的是一张烫金的地区名片。过去9年来,通过F1赛事平台,共吸引了150余万海内外F1车迷及贵宾来嘉定观赛,有效拉动了汽车产业以及金融、商业、旅游、会展等服务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悉心经营,嘉定已经从一个仅仅依赖汽车产业的上海周边地区升华为适宜投资、适宜旅游、适宜居住的紧俏地区。到2004年F1中国大奖赛开赛时,赛车场周围——嘉定汽车城的地价已上涨了近10倍。[详细]
通过世界顶级赛事,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形象。
前些年,据某专业公司对上海F1举办价值进行的评估结果来看,比起账面上的盈亏,也许比赛背后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据赛事组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7年F1为上海创造了超过百亿元的直接和间接收入,当地旅游、酒店等行业获益匪浅。负责承办赛事工作的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公司总经理姜澜公开表示,F1的经济意义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比赛推广城市形象。据F1官方数据显示,每场F1比赛的全球观众可达5亿至6亿人。通过电视转播,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上海,这对于提升上海的城市认知度和好感度是一件大好事。[详细]
举办F1这一世界顶级赛事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形象,满足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围绕F1赛事运转的都是世界一流汽车企业和赞助商,这些企业和赞助商因F1与上海亲密接触,有可能与上海或中国其他城市进一步联系;上海嘉定区作为F1赛场所在地,城市建设因此而受益;F1赛事还对上海旅游业起到提振作用……这些都是F1中国站产生的无形效益。[详细]
但靠烧钱来提升城市认知度和好感度对城市发展得不偿失
F1中国站总成本超60亿元,已成为上海要背负很久的包袱。
据上海媒体披露:上海国际赛车场的一期共投资26亿元人民币,F1举办费前7年共计约人民币11.62亿元,每年电视转播权购买又是1.5亿元。也就是说,前7年F1中国站的总成本近5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成本为6亿多元人民币,加上2011年与2012年的10亿元投入,在过去9年里,F1中国站的总成本超过了60亿元人民币。而上赛道在第一个合同期的7年里,收入只是基本的门票收入以及相关的旅游、纪念品等收入,7年总计不到4亿元。
今天的上海,实际上是在为2001年作出举办F1比赛决策的那一届上海市政府埋单。当时,上海不计成本地引入F1,无论此后官方如何高度评价F1中国站给上海创造的综合效益,都无法否认,这项比赛也是上海可能要背负很久的包袱。但就算有这些效益,2010年,当上海与国际汽联的7年合约即将到期的时候,仍然传出上海希望卸掉F1中国站这个巨大包袱的消息。有知情人士分析,如果没有F1,投资巨大的上海国际赛车场将无所适从。所以,上海只能继续承办F1。[详细]
尽管我国引进F1已经10年,但依然徘徊在赛车运动普及大门之外。
由于缺少车手培养平台,一方面,中国年轻车手的来源局限在富裕家庭,另一方面,则是年轻车手缺少上升通道。10年时间,中国终于出了一个马青骅,但业内都清楚,马青骅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机遇,是中国这个巨大市场对F1赞助商的吸引力。从车手培养的角度而言,中国人距离F1还很遥远。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F1登陆中国的10年,本应是中国赛车运动实现跨越发展的黄金十年,而事实上,却是失去的10年。这10年,中国各类赛车比赛五花八门,很多地方均以引入一项赛车比赛为荣耀。表面上是地方政府、汽车厂商、运动协会共享繁荣的盛宴,事实上却是因车手培养体系建设等基础工作的滞后,让这个已经步入汽车时代的国家,依然徘徊在赛车运动普及大门之外。赛车文化的薄弱决定了中国赛车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详细]
“盲目烧钱”打造城市名片 ,对于城市发展无异于本末倒置。
一个城市的“名片”,应代表这个城市能够为全体市民带来最大的利益。但作为上海“城市名片”的高端赛事只是少部分人的狂欢。中国与欧美赛车运动发达国家之间,在赛车文化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差距非常大。绝大多数中国人所理解的赛车运动,还是一项有钱人玩儿的‘烧钱’运动。因为无法看到自己的未来,所以中国很多车手是以‘玩’的心态参与赛车运动。如果一项运动只有少数富人才能参与,而把广大普通人排除在外,这项运动能够发展壮大吗?打完比赛,人走茶凉。如果是在那种发展模式下,F1比赛又怎么能够推动城市发展呢?
用体育营销的最大误区就是“盲目烧钱”。一些城市为了吸引赛事,尤其是国际级赛事,不惜重金修建场馆。如果“不差钱”,还可以理解。但有的地方明明“很差钱”,依然要“摆阔”吸引“贵客”。笔者曾到过一些三线城市,当地官员们对于大型赛事“如饥似渴”,恨不得要是没有“老外”运动员来捧场,就索然无味。即便赛事能来,可是打完比赛,人走茶凉。这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无异于本末倒置。[详细]
“盲目烧钱”的城市名片,对谁有利?
“官员得发展、百姓没有得实惠”
近年来,不少地方主官唯恐自己治下的工作没有亮点,千方百计去寻找一些所谓“创新”和“亮点”,好让自己有发言权,在仕途上能更进一步。因此,我们司空见惯的是不少市、县或为自己的发展标上一个响亮的口号,或挖空心思打造城市名片。然而其结果往往是政府的巨大投入没有获得人民得到相应实惠的结果,随着时代发展甚至下一任主官到位,原有的“名片”被重新推翻,烧钱炒作的伎俩又重新一个轮回。
例如日前,山西长治县投资上百亿元建设打造古黎国,虽然打着“转型”的旗号,但骨子里“烧钱打造城市名片”的实质没有丝毫改变。众所周知,在这许多炙手可热的炒作的背后,是巨大的投入,是投资环境的竞争,可悲的是,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乐此不疲地在各地上演,其结果往往是大量浪费了纳税人的钱。因此,像“官员得发展、百姓没有得实惠”的“烧钱打造城市名片”的行为,是到了应该叫停的时候了。[详细]
打造“城市名片” 贵在有创意
澳大利亚旅游局不久前发起“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旅游推广活动,根据各州独特的自然风景或人文风情打造6个别具特色的职位,如新南威尔士州的玩乐达人、南澳大利亚州的野生动物看护员、墨尔本的生活时尚摄影师等。这次招聘面向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应聘成功者将赴澳工作半年,薪酬高达10万澳元(约合65万元人民币)。由于创意新颖、待遇优厚,活动启动伊始,便吸引众人。这些职位听上去新奇时尚,对年轻人诱惑不小。
当前,借助社交媒体即时传播的特性,不少城市名片得以迅速传递至世界各地,不需像传统方式那样将大量资金投入广告。城市的名片凝聚了一个城市的自然风景和人文传统之美,是城市历史和现实的缩影。如何从众多优势中提炼出精华,有创意地打造出最能体现城市特色的名片,达到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目的,是需要深思之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