崀山美景 唐俊摄
在家门口务工的肖德明 唐俊 摄
新宁崀山景区带村脱贫致富 农家乐“一户一品”家家都是老板
华声在线7月25日讯(记者 赖泳源)辣椒峰、骆驼峰、将军石……新宁崀山景区的丹霞景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美景让人叹为观止,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也让当地村民驶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25日上午,湖南省第六届网络文化节——“旅游扶贫 文旅兴县”全国网媒湖南行采访团来到新宁崀山,在风景优美的景区一探当地脱贫致富的奥秘。
用好“崀山”,景区带村脱贫致富
美丽新宁,大美崀山。相传舜帝南巡至新宁境内,见此地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感慨“山之良也”,遂赐“崀”字。这片我国乃至世界稀有的大面积丹霞地貌区,从此有了名姓。
近年来,新宁县以全县乡村旅游开发和崀山创5A景区为抓手,大力发展景区带村,促进旅游扶贫。
去年,县政府投入3800万元,在崀山景区13个村开展农村危房整改及风貌改造,有效改善本地人居环境,呈现规范统一的“白墙抱红柱,青瓦染素云”的峒瑶民居风光,与景区丹崖碧水、田园山水,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规范管理景区村船排工、轿夫马队等,为游客提供标准化服务。编制的《夫夷江排筏漂流规范》等3个行业规范,创造了湖南省地方旅游标准。
新宁租用景区贫困村荒山、荒坡、农田等土地,栽种各类花卉苗木,既实现了春有花、秋有色,崀山处处美如画的效果。游客从单一的在景区观光逐步延伸到周边村落休闲玩赏。借助崀山景区的经营优势,带动周边村落旅游发展,让原住民分享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
旅游产业,提升当地农产品销量
戴顺友是崀山村村民,2009年春节从外地回家,经多方考察,他认为旅游产品将会迎来一次升级。考虑良久之后,他放弃了在外面做高管的岗位,回家乡创业造福。2010年,他成立了农业开发公司,随后观光庄园逐渐壮大。
经过8年的发展,如今,他的现代生态观光庄园已经颇具规模,现有200亩脐橙、300亩水稻、150亩杨梅和葡萄等农产品。现在这家农场解决了280多人就业,带动周边4个村的农户实行签约种植及回收,直接增加农户收入120万元。
“普通当地大米一般是2.5元一斤。我的大米做成品牌以后,可以卖到8元每斤。”他坦言,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他们更有意愿为生态健康食品而买单。通过建立现代观光农庄的方式,种植的农产品拥有统一的质量管理、包装和品牌,游客品尝后,很多都会选择再次购买。越来越多的崀山商家开始转型升级产品,让农产品卖出更好的价钱。
25日下午,71岁的肖德明正带着头巾,在戴顺友的观光庄园里收割杂草。“以往在家务农,家里五亩水稻一年不到2000元的收入。”他叹了口气说道。现在,他化身成了农业工人,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每天50元收入,每年有近2万元。他的爱人在家照看田地和喂猪,也有一点小收入,两口子的生活越过越好。
拓宽产业链,举办“农家乐”培训班
据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崀山景区积极推动餐饮、住宿、养殖、交通、购物等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让原住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重点围绕“农家乐”的开发和改造提升,举办“农家乐”培训班,引导他们主动提档升级,提高了纳客能力与服务水平,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崀山镇石田村是崀山六绝中“辣椒峰、骆驼峰”二绝景集聚地,自然景观无可比拟,该村已经策划了要依托游客源源不断地从该村流进流出的客源机会,做好服务接待工作,让本地群众受益。村民自发成立了乡村旅游服务联盟,开发“一户一品”特色农具参观和推出“一户一个口味”特色菜品农家乐。目前,沿村都陆续经营农家乐,村民们在自家门前做起了老板,做成了自家乡村旅游品牌,分享着乡村旅游开发成果。
除了开办农家乐,原住民作为旅游景区的“第一主人”,在日益蓬勃发展的崀山旅游发展势头前,也拥有了更多工作的机会。
冯娥英五年前还在崀山老家务农,随着景区的不断发展,她决定换个行业试试,到宾馆做保洁。她告诉记者,自己家里以前种了几亩地,但是往往仅能满足自家食用,儿子又在读书,生活的费用都靠老公在外打零工。现如今,自己每个月有1730元的工资,家里的的四亩地也租出去了,每年又有2000元的收入。“儿子去年参加工作了,今后我家的生活肯定会越过越好的。”她乐呵呵地笑着说道。
相关专题:
湖南省第六届网络文化节|“旅游扶贫 文旅兴县”全国网媒湖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