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润的土地——汝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2017-11-04 13:17:26

汝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史记记载达3000多年,置县也有1600多年的历史,确实承载着许多厚重的历史文化。后羿射日和貔貅出世两大远古传说便出自这里,汝城是华夏农耕文化发祥地、中华理学文化的发源地,有“汝城香火龙”和“汝城古祠堂”两大文化遗产,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旗和政旗首先升起的地方,还是湘南起义的策源策划地,红军长征激战第二道封锁线的突破地等等。到目前为止,被批准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3处14个点,省级11处18个点,市级9处12个点,县级39处。可谓是文化大县,文物大县。2007年4月,汝城被批准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2010年,金山、先锋、土桥、外沙、石泉、沙洲等6个村被批准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从事美学、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望衡在汝城考察时,为该县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所惊叹,欣然命笔,题写了“文化汝城”。汝城,成了承载反映许多重大历史的文化符号。2014年11月,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汝城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的称号。

千年古院——濂溪书院

汝城县的濂溪书院:史载:公元1041-1044年, 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任桂阳(今汝城)县令。期间勤民课读,风节慈爱,吏治彰显,并在此写下《爱莲说》、《拙赋》等名篇。千百年来,汝城吏率其教,民怀其德,遂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建筑书院纪念之。书院为仿宋建筑,四合院砖木回廊结构,建筑面积1618平方米,距今已有785年历史,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创办以来,书院人文蔚起,英才辈出。明代两广总督、太子太保朱英,江西、福建布政使范辂,清代著名诗人郭远,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朱子奇等均在此求学立志,迈向辉煌人生。

近年来,汝城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濂溪先生敬仰有加,耗资维修书院,增建一万多平方米的濂溪广场和配套设施,使千古书院重放异彩。2001年,被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11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以《<爱莲说>故地重游》为题进行深度采访报道,书院因此而名扬全国。

百年汝城古祠堂

汝城的另一大人文古建筑便是古祠堂群了,汝城古祠堂群规模很大,是从现存的710多座古祠堂群中精选出来的9座祠堂和1座牌坊组成。

这些祠堂在平面布局、构造、装饰上独具地方特色,其建造时代之早、保存之完整、形制之精美、数量之多、文化底蕴之深厚,位居湖南古祠堂之首。汝城古祠堂群小巧精致,外观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布局富有自身特点。

汝城古祠堂群受岭南、赣南、湘南建筑文化影响,以其特有的梭形直梁型穿斗系柱梁结构、湘东南特有的多层出45度挑檐枋组合,以及大量使用如意斗拱及插拱造技术而有别于湖南其他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著称,堪称我国南方建筑博物馆。汝城古祠堂群的木雕、石雕工艺精湛,手法娴熟,精美细腻,风格独特,精彩绝伦,彩绘出类拔萃,做法上与北方流行的彩绘有很大的区别,极富湖南地方特色,充分展现了湖南明清时期民间雕刻、彩绘工艺特色和水平。

汝城古祠堂的文化底蕴深厚。它记载着一个宗族的迁徙演变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从祠堂留下的堂号、门匾、堂匾、楹联、书法、碑刻的字里行间,依然可以触摸到它们历史脉搏的跳动。

庄严肃穆的汝城古祠堂是一个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各个村落的标志性建筑。它代表了一个家族的实力,体现了祠堂的使用价值和本族聚落文化,是维系一个家族情感的纽带。每座祠堂历次维修均有石碑刻,为湘南乃至湖南明清古建筑的断代标准。同时每座祠堂均保存有一脉相承下来的族谱,蕴藏着大量民俗、民风、宗族、宗法、民族迁徙、人口繁衍等原始史料,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祠堂里保存大量的楹联、牌匾,是研究汝城民俗的活化石。祠堂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城香火龙制作、展示和传承的平台和场所。

2017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

被文化浸润的汝城里,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浓厚文化的气息。 无论是千年的濂溪书院还是百年的古祠堂,都见证着汝城文化从古至今生生不息的发展。在这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地上,即将举行2017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本届的活动形式丰富,融合了节日庆典、文艺演出、观光游览、精准扶贫、经贸洽谈等于一体。并采用“1+6”的活动结构形式,包括1项主题活动和6项子活动。主题活动即2017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开幕式,在“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举行;6项子活动包括2017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千车万人红色旅游扶贫行、“半条被子的温暖”与“党史惠民”学术研讨会、2017汝城县经贸洽谈会、“红色胜地,温暖汝城”旅游踩线活动及中国山地户外运动大会暨重走长征路系列活动。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