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保卫战|纪念馆的马头墙上布满了当年的弹孔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2016-08-01 12:57:19

导语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属于胜利者的明亮秋日里,站在属于正义者的历史坐标上,HD推出抗战胜利刘博专栏,让我们再次回望半个多世纪前那段可歌可泣、饱经沧桑的烽火岁月。


铁血孤城的四十七天

衡阳,算是我的第二故乡,每年至少会去一次。它留给我的记忆和印象是:一座老城,并且拥有一个诗意的名字“雁城”,因大雁南飞至此回头而得名。

衡阳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古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王夫之(王船山),中国近代海军创始人、湘军首领彭玉麟;近有开国元帅罗荣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中国革命先驱——夏明翰烈士;今有作家琼瑶、龙应台以及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马英九。同时,它还拥有五岳独秀的衡山,潇潇雨歇的湘水风光……

而它的历史在很多年轻人听来却恍如隔世。

我只是从老人们的交谈中才听说这座城市与抗战的关系,但绝未想到,66年前在这里发生过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之间震惊世界的一战。

那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在衡阳以孤立无援的病惫之师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血战整整47天。这一仗的影响,甚至震动了日本朝野,近卫内阁为之下台。纵观整个中国抗日史,这一仗持续之弥久、战斗之惨烈、影响之深远,中国战场所有的城市防卫战,似乎没有哪一仗与之相比。

1944年6月,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欧洲。6月6日,盟军登陆诺曼底成功之后,此时正向柏林步步进逼。在国际上,大家正以兴奋的心情迎接欧战胜利,没有人注意到中国湖南的这一战役,但对中国人而言,这一役却是后期战役甚至整个抗日战争中极为艰苦壮烈、可歌可泣的一场殊死搏斗。此时抗战已进行了7年,这一年四月,日军开始了最后的疯狂——“一号作战”,它还有另一个我们更加熟悉的名字——“豫湘桂大溃败”。四月,豫中会战,河南大部沦陷;五月,长衡会战开始,不到一个月,曾经创造过三次大捷的长沙陷落;六月,日军两路大军(第68、第116)直指衡阳。月初,方先觉部第十军奉命守卫衡阳,短时间内,加筑防御工事,疏散城内百姓。

(衡阳保卫战作战地图)

1944年6月23日拂晓,日军笫68、116师团扑向衡阳,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最惨烈的衡阳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双方激战至6月27日,日军在付出巨大伤亡后,攻占了衡阳外围阵地,阵地上的中国守军连同伙夫在内,无一人逃跑、投降,全部战死。

6 月28日,日军调上了预备队,对衡阳发起了第一次总攻。在飞机、重炮的掩护下,日军如潮水般一波一波发起冲锋,并对中国守军施放了毒气。双方展开激烈的攻防拉锯战,至7月2日,经5昼夜连续的搏杀,日军停止了进攻,中国守军挫败了日军的第一次总攻。敌方伤亡一万六千以上,我方伤亡四千余人。山炮和手榴弹发挥奇效,如此悬殊的伤亡比在中日战史上实属罕见。第十军奉命固守衡阳之初,原准备十日,最多两周的粮弹,经过日军的第一次总攻,步机弹消耗五分之三,手榴弹耗去三分之二,迫击炮弹已耗去五分之四,威力最大的野山炮弹仅余十分之一。

(士兵投掷手榴弹)

7月11日,得到了野炮四个大队、迫击炮二个大队的增援的日军攻城部队开始了对衡阳的第二次总攻,惨烈的攻防战又开始了。7月13日,中国守军击毙日军120联队联队长和尔大佐,经过连续9昼夜的血战,日军68、116师团以伤亡8000人、阵亡联队长1名、大队长6名、几乎所有的中队长的代价,只攻占了衡阳防线的一线阵地,日军的第二次总攻又遭惨败。中国守军也伤亡4000余人,失守的阵地都打到最后一人。有幸存的官兵战后描述:“在遍地积尸、满城恶臭、伤病呻吟、群蝇乱飞之中,官兵们除了望眼欲穿,热盼来援友军早日解围外,唯一的企求,即多杀一些敌人,多为战友索回一些血债,完全无视战斗之残酷与死亡之恐怖,以发挥同仇敌忾与团队精神之最大限。”(以上回忆乃第10军预10师迫炮连长白天霖所述,摘自台湾《抗日圣战中的衡阳保卫战》)

衡阳久攻不下,惊动了日本天皇和日军大本营,在日本中国派遣军严厉斥责下,横山勇又调派了58师团、13师团二个主力师团,增援68、116师团。这时守城的中国第十军的有生力量已经基本消耗殆尽,轻伤员、马夫、伙夫统统上了火线。8月4日凌晨,日军合四个师团之力对衡阳进行了第三次总攻,最后的血战到来了,激战至8月5日,第十军伤员已过8000人。8月6日,冲进城来的一股日军距方先觉的军部仅一、二百米远。参谋长孙鸣玉带领特务营和军部科室人员,在军部附近同敌人厮杀。军部与各师的联系彻底中断,到处都在展开巷战,传令兵也无法出去联络。各部队之间失去联络。军部还有一部电台可与重庆相通。方先觉将军含着眼泪,哽咽着口诉电文:重庆。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敌人今晨已由北门冲进来,城内已无可用之弹及可增之兵,危急万分。生等只有一死为国,来生再见。方先觉、周庆祥、容有略、葛先才、饶少伟、孙鸣玉。同叩于(6日)。(此为著名的衡阳保卫战最后一电)

造化弄人,8月8日,衡阳城破,一心求死的方先觉将军自戕未就,方将军与日军签署了停火协议,据白天霖记载,方于被俘之后向日军提出三项要求:

(1)保证生存官兵安全,并让他们休息;

(2)收容伤患予以治疗,并郑重埋葬阵亡官兵;

(3)守城官兵绝不离开衡阳城。

方先觉将军本想保全所余残部不被日军屠杀,遂与日军商定终战,但却以“投降”之名结束了会战。方将军衡阳一役可谓功亏一篑,未竞全功,最终成为悲剧人物,后人称他是“惟欠一死”,以致晚节未保。方先觉将军后来历任国民党第206师师长、第88军军长,但因投降日军一事,始终没有得到过重用,也始终没有机会再与日寇作战,一雪心中的耻辱。

(方先觉将军题字)


战后评价:

毛泽东在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中指出:“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

1944年,蒋中正电令全国部队于8月20日,在各防区内向衡阳阵亡守军致敬。

“衡阳,这一度成为全世界注视中心的城市,在我们的抗战史中,曾占有辉煌之一页。提起衡阳,称得上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在国外,这个城市与中国军队英勇善战的英名永远流传。”(重庆《扫荡报》社论)

“抗战八年,战死疆场之英雄烈士,至少数十万人;而保卫国土,致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数;但其对国家贡献之大,于全局胜败有决定作用者,当为衡阳守军。”(《救国日报》社论)

《大公报》以《感谢衡阳守军》、《衡阳战绩永存》为题连续发表社论,赞扬衡阳保卫战。

“衡阳之战,如欲惹人瞩目,可称之为‘华南的旅顺之战’。此种比喻稍嫌夸张,但称之为:‘中日8年作战中,唯一苦难而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则绝对正确。”(日军战史资料)

抗战胜利后,由于历史功绩和战略意义,衡阳成为中国唯一一个由国民政府批准建设的“抗战纪念城”。1947年8月10日,衡阳抗战纪念城在岳屏山顶举行了命名奠基典礼时,蒋介石在所颁“训词”里说:

“我第10军残余部队,喋血苦守此兀然孤城者,历时48日之久,此为全世界稀有之奇绩,而我中华固有道德之表现与发扬,亦以此为最显著。”

国民党著名高级将领白崇禧也在题辞中写道:

“民族圣战,喋血湘衡,精忠报国,白刃短兵,四十八日,世界闻名,金城永固,葆以光荣。”

国民党元老张群在题辞中写道:

“八年抗战,重固金汤,正义克申,上格苍苍。勒此负瑉,永志勿忘,为民族范,为国家光。”

(衡阳抗战纪念城纪念碑与题字)

(陆家新屋——衡阳保卫战纪念馆(马头墙上布满了当年的弹孔)


附记:

1946年2月,当预十师师长葛先才怀揣着蒋介石所拨两千万元,重回衡阳收集第十军将士骨骸时,他选择了张家山——这个自己曾亲自率队冲锋、牺牲最为惨烈的阵地,作为第十军阵亡袍泽的埋骨之地。入葬之前,被收集起来的骸骨,被整整齐齐地堆放在斜坡上,“头骨全部摆中间,手、脚的骨头和肋骨,都放两边”堆起来很高,(见下图)

1983年3月,方先觉病逝于台北,墓碑所刻是他生前特嘱的十六个字——“国民革命军前第十军战士方先觉之墓”。第二年,参加过衡阳会战的日本兵竟从中国衡阳“特别携回湘江之水”,专程赴台湾祭奉于方将军的墓前,立誓“同文同种两国之不幸战争,绝对不容再度发生”。

(摘自《这是湖南。1937-1945.》)

[来源:湖南设计]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