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亲民“作秀”又何妨

就算有专业摄影师陪同跟拍,就算是“作秀”,只要亲民,只要能为老百姓解决问题,有何不可?

2014-03-26 第535期

市委书记走基层、接地气,给其他官员带了好头,这比其他不“作秀”也不做事的官员强多了。不管怎样,只要领导干部能真抓实干,切实为民众解决问题,即便是“作秀”,又有何妨?领导干部不张扬地暗访,固然可喜,但高调张扬地抓问题促发展,也是一种策略,这和陈光标的“高调行善”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质疑,但不必否定。

抚顺市委书记扫街被指摄影师跟拍 并非偶遇

先是乘公交了解民情,继而又体验环卫工人的工作清扫大街,连续两天,辽宁省抚顺市委书记王桂芬成了网友热议的对象。有意思的是,公开报道透露,王桂芬扫大街是被一大拨等信号灯的出租车司机意外发现的,而无论本次还是去年坐公交,都是被乘客偶然发现的。“又见到王桂芬书记了。”3月22日,网友“w angyu0019”在百度“我爱抚顺吧”发帖称,当天早上路过一所小学门口,遇到王书记正与环卫工人一起扫马路。《华商晨报》24日的报道证实,“抚顺市委书记王桂芬22日以一名普通机关干部的身份,参加了环卫工人体验日活动”。报道援引环卫工人的说法称,当天王桂芬提前10分钟到场,清扫路面时意外被的哥发现———“一排出租车缓缓地停在路口等信号,‘这不是芬姐吗?’驾驶辽D K 4288出租车的司机迅速地推开车门向车外的‘环卫工人’举手致谢。其他出租车司机见状,也都纷纷降下车窗伸出胳膊竖起大拇指。”[详细]

“书记扫大街”何以成新闻?

是巧合还是作秀?网友质疑并非空穴来风

专业摄像师随行、扫街不戴口罩……在民众的视野中,这样的“走基层”到处充斥着摆拍的痕迹,网友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其实,作为一个市委书记,外出搞调研,身边跟随拍摄人员并不奇怪,扫大街戴不戴口罩也并不重要。只不过,当这种方式过于凸显,就将调研的实际效果掩盖了起来,很多人自然就会想到,表面文章难见女书记的诚意,只不过是其宣传自己政绩的一个噱头而已。[详细]

“书记扫大街”成新闻说明领导干部还不够“接地气”

市委书记扫大街、坐公交成为新闻,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某些领导平时联系群众太少,深居简出,高高再上,很少有时间真正能沉下去。某些领导热衷于搞花架子,甚至把偶尔到群众中去一趟作为新闻,只能让公众感到反感甚至恶心。[详细]

不能一棍子打死官员亲民秀

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值得肯定

抚顺市委书记无论是乘公交了解民情,还是亲力亲为体验环卫工人的工作扫大街,其实如此深入一线接地气的工作态度,还是值得点赞与肯定的。其实,作为市委领导亲赴第一线考察工作,了解民情,有时如影随形的电台记者和专业摄影师也跟着竞相拍照,也并非领导特意安排,而只是约定俗成的被既往的“电视台有影、报纸上有字、广播里有声、网络上有载”的例行公事罢了。因此,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委书记无论是乘公交了解民情,还是亲力亲为体验环卫工人的工作扫大街,究竟是否安排被跟拍也网开一面呢?[详细]

“亲民秀”即便动机不纯也未尝不可

对待这样的“亲民秀”,不能一棍子打死。市民偶遇官员该褒该贬,关键还是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亲民秀”。扫大街、坐公交显然不是领导干部的工作,在动机单纯的情况下,只是一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手段罢了。即使动机不单纯的“亲民秀”,只要不流于形式,能起到积极效果,也未尝不可以点赞。[详细]

是否偶遇不应是关注焦点

心平气和一点来看,问题的焦点似乎并不在于有无摄影师陪同这一细节,还应以一种更开放、更宽容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至于摄影师的突入现场,完全可以理解为转变作风过程中的一个小波折、小不适。毕竟,这样的转变牵涉甚广,方方面面都需要一个适应、跟上的过程。以前,只要身影能跟上领导就可以了,现在仅有亦步亦趋则远远不够,大家都应该来一个观念、意识的突变。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媒体报道方式的变化。是呀,领导下一次基层,了解一点情况,这本来就是分内之事、当理之政,正常报道即可,实在犯不着搞出一些神神秘秘的“偶遇”。[详细]

“偶遇”常态化才能赢得掌声

别看“广告”看“疗效”

打个也许并不恰当的比喻,所谓的“领导体恤民情”的照片只是一则“广告”,我们需要看的是“疗效”。如果领导通过了解民情,真正体验到了普通劳动者的酸甜苦辣,从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正确决策解决了问题,这就该赞。如果“体验”了之后就没有了下文,就应该批评。给领导一点时间,相信也是给了他们一点压力。等他们“交卷”之后我们再“打分”,才会更客观一些。[详细]

秀一次亲民容易 难的是坚持

官员扫一次大街很容易,难的是长期坚持。只有把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多接地气常态化,才能真正换得民心,获得信任,得到支持。怕就怕,用形式主义去解决形式主义,用官僚主义去处理官僚主义,“偶遇官员”未能成为官员接地气的开始,却成了疏远民心的推手。“偶遇官员”常态化才能避免形式主义,这里面没有“不被理解”的矫情,只应有直面现实的反思。若不能从外界的质疑之中,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将偶然变成常态,让作风真正得到好转,那么干群关系和官民互信就难以改善。[详细]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华声在线原创策划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品:华声在线
本期责编:刘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