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邑着新装 ——看宁乡市改革开放40周年巨变之三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2018-12-02 15:07:58

古邑着新装

——看宁乡市改革开放40周年巨变之三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曼斯  通讯员 邓利良

(宁乡市文体中心给居民带来了更多文化享受。 邓兴 摄)

今年冬季,长辈手持黑白照片,带我们一一辨认昔日故土。照片外的她,已饱含风霜的意蕴。照片外的城市,却在历经沧桑后,呈现宛如新生的容颜。

经历沧桑而青春焕发的,何止这容颜?

城市之变

(位于大西门的百货公司曾经是宁乡县城的标志性建筑。 邓兴 摄)

木制货架上,广口玻璃瓶一字排开。晶莹剔透的刀豆花、软糯细腻的砂仁糕、望之生津的紫苏梅……花上几毛钱,店员就会手脚麻利地用黄草纸给你包上一个纸封子。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是宁乡县城经常上演的一幕。贪食的孩童穿过狭窄的巷子,来到大西门坳上的新联南杂店买上几包心爱的小吃,这在当时已是极大的享受。

这一幕,在黑白照片上定格下来。而再想还原当时的场景,却是难上加难。

当时,宁乡县城分为东南西北四条正街,县城规模很小,从南门走到北门,只需一根烟的功夫。

2000年,宁乡县委、县政府确立“经营城市”的发展思路。北扩南练、新扩旧改、梯次开发……曾经灰头土面的老县城,逐渐改头换面。

现代交通早不止“四通八达”,有了电子地图,连东南西北的界限都变得模糊。不知什么时候起,“大西门”变成了“大玺门”,“南门桥”一带变成了“玉潭路”,更多人称呼“北门”为“振兴路”,东门则是很少听说了。

平楼里的南杂店不见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高高耸立的商贸中心。唯一还能与记忆重叠的狭窄小巷——香山巷,也即将因棚改而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中。

2017年,宁乡迎来撤县设市的大好机遇,以宁乡市的姿态迈入新时代。这一次跨越,更是让宁乡人离美好的城市生活更近一步。

老一辈宁乡人或许感叹于岁月情怀的渺无踪迹,但谁也不能否认的是,这座城市以更宜居的姿态,馈赠给了当代的宁乡人。

今年夏季的一个傍晚,习习微风将白天的闷热吹散。家住新城大市场的蒋大爷穿戴好装备,骑着山地车出了小区。他是骑车爱好者,每周都会和骑友一起骑行。

“如今,宁乡城区每天都在变新、变美!道路宽阔,高楼林立,大街小巷干净幽雅……即使是晚上骑行也别有一番风味,让人很享受。”蒋大爷由衷地说道。

正如蒋大爷所言,平坦宽阔的道路、鳞次栉比的建筑、美丽多姿的街区,这些无不展现着这座新城的风姿与内涵。

今年以来,宁乡以市的定位、市的理念、市的格局来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在宜居、特色、品位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开放开明、宜居宜业、创新创业的一流中等城市。

生活之变

(宁乡市民之家为群众办事提供更多便捷。)

步入城市生活的宁乡人,切实感受到了更多的舒畅与便捷。

“满意!高兴!这次棚改,让我的一大家子都住上了新房,我这辈子的心愿终于实现了。”6月23日,家住玉潭街道文中社区仓岭72号的王月凡老人将一面刻有“政策公开公平公正补偿合情合理合法”的锦旗,亲自送到了龙溪棚改项目指挥部。

据悉,按照年初目标,今年全市计划征收2000户,截至目前,已经全面启动。其中,老城区龙溪棚改项目作为2018年全市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据悉,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加速城市建设进程。

干净整洁的过道上不见丁点垃圾、青翠欲滴的蔬菜整齐摆放在摊位上、三五市民穿梭在各个摊位间挑选菜品……这是笔者在优米星街市场看到的一幕和谐场景。

“听我儿子说15分钟步行生活圈只有大城市社区才有,没想到在我们宁乡正一步步变成现实。这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生活将变得更加方便!”采访中,笔者遇到了正在优米星街市场买菜的侯大爷。提及宁乡正全力推进“一圈两场三道”建设,他高兴地竖起了大拇指。

今年以来,宁乡市在“一圈两场三道”建设上持续发力,目前已完成2座公厕垃圾站、6处停车场、2个农贸市场、1处人行道、1条历史文化步道共计12个项目建设任务。

“我每天傍晚都会过来散步,这里空气好、环境美,特别舒服!”每到夕阳西下,家住车站路附近的居民周女士便会带着两个孙女前往企业文化公园散步。这里景色清秀、风景怡人,蜿蜒的麻石小路旁绿草茵茵。

“绿色”是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宁乡市重点打造宁乡企业文化公园、市民廉洁文化公园等公园,建成白马、通益等多个社区小游园。如今,宁乡市民惬意地生活在“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百米见园”的环境,畅享市委、市政府给予的绿色生态大礼包。

除了在棚改、房地产开发建设、“一圈两场三道”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外,宁乡市今年还积极打造安全城市,将沩水治理作为市政府一号工程持续推进,重点加快城市防洪圈建设,着力提升城区防洪保安、排涝泄洪、污水处理能力,全面保障城区安全度汛。同时,加快城区“小而精”学校建设进展,破解宁乡市城区学位紧张的现状,确保城区小学服务半径0.5公里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子女“在家门口能上好学校”的期盼。

思想之变

(沿江风光带是居民散步的好去处。杨铁军 摄)

40年前的宁乡人,物质生活贫瘠,娱乐方式更是单一。一包零食是孩童至爱,能看上戏则是成年人的幸福时光。

在当时的宁乡县剧院,每每表演传统剧目,总是人多票少。买票时需带户口本,每户限购2张。黄材、流沙河等边远地区的群众,整车人租车前往县城看戏。

人们,渴求文化的润泽。

每当夜幕降临,位于宁乡市黄材镇的炭河古城文化广场上音乐骤响。越来越多的居民忙完农活,就往文化广场跑。大家切磋棋艺,比划武术,唱一段花鼓戏,组织场球赛,搓麻将等恶习早被抛至九霄云外。65岁的张秀清,每天早晚都要到文化广场活动一小时。她说:“在家门口就能锻炼身体,政府为咱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

每年,灰汤镇政府都会拿出资金,鼓励居民自己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绘画、诗文大赛、篮球赛,场场精彩,唱歌、舞蹈、朗诵、小品,个个出彩;双凫铺镇建立了专门的排练、演出机制,成立不亚于专业人士的龙灯队、军鼓队、器乐班。仅黄材镇,就组建了92支文化节目队伍,包括黄材本土花鼓戏、黄材山歌、扇子舞、器乐表演等。

此外,宁乡市还推出文化惠民工程,开办了广场舞、小品等10余个免费培训班,相继开展了“周末我登台”群众文艺展演活动100余场,“楚沩讲坛”及读书知识竞赛活动50余场,镇村级文体活动1000余场。目前,宁乡已逐步形成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镇镇有特色,个个都精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机制。

今年以来,宁乡市着力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其中,新建市民之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照“七个一”标准分三年打造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8个。申报并获批了87处全民健身工程点、1个健身驿站、2个国民体质监测点。建设10个企业职工书屋。为全市278个村(社区)农家书屋补充更新书籍共计2.5万余册。

“以前过马路时经常不看红绿灯,垃圾也经常随便扔。现在看着大家都讲文明,我也要跟着学了。”今年53岁的杨大爷面带羞愧地说道。

曾在田间埋头苦作的宁乡人,从养家糊口的困顿中直起了身子。身为“市民”的自豪感,令人们开始尝试以更适应现代社会的方式生活,让城市运行更加和谐有序。

历史,永不停歇地讲述着人与城市的故事。在过去的40年里,宁乡这座千年古邑,与她的居住者们书写出破茧重生的改革故事。下一个40年后,在这里又将见证何等传奇?

(本版图片均由宁乡市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