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百景(42)|马王堆汉墓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2019-10-11 06:57:40

长沙百景|马王堆汉墓

文/ 陈先枢 杨里昂 彭国梁

摄影/乔育平

马王堆汉墓

在位于芙蓉区马王堆社区的马王堆汉墓遗址公园内,保留完整的三号墓墓坑于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王堆汉墓遗址)

这里原来属于马王堆乡,马王堆汉墓遗址附近的地面上原有两个大土堆,平地兀立,东西相连,传说是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马王堆”因此得名。1972年有关部门对马王堆进行发掘,才得知这里埋葬的并非马氏家族,而是比他还要早一千多年的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族。三座墓中随之出土的有一大批国宝级文物,尤其令世界震惊的是:其中埋葬着利苍夫人辛追的第一号墓的棺椁被揭开后,尸体竟然没有腐朽,体型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尚可活动,软组织仍有弹性,经解剖,内脏器官完整,食管肠胃内还有一百三十八颗甜瓜子。辛追的尸体在地下保存了二千一百多年,居然完好不腐,可见汉代保存尸体的防腐技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外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大世界奇迹。

出土文物有漆器、纺织物、帛书、帛画、简牍、兵器、乐器、陶器,还有粮食、水果、肉食之类,总数达三千余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漆器有餐具、家具,还有用来娱乐的博具。图案朴实大方,件件精美绝伦,轻巧、实用、耐磨,经历了两千多年,颜色和亮度几乎没有消损,和新做的一样,令人叹为观止。

一号墓出土的大量丝织品十分珍贵。其品种众多,有绢、纱、锦、绮、罗、起绒绵和编织的组带。纹饰多样,色彩绚丽。有袍、衣、裙、帽、枕、手套、鞋、袜、香囊、镜套等各式各样的服饰。反映了汉代纺织印染和服装工艺的高超水平。特别是“素纱襌衣”,长一点六米,袖长一点九五米,重量仅四十九克,不足市秤一两。它薄如蝉翼,折叠后可握在手中。

(素纱襌衣)

大批帛画、帛书尤为罕见。其中覆盖于一号墓的内棺上的T形彩绘帛画,长二百零五厘米,顶宽九十二厘米,末端宽四十七点七厘米。帛画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表现古人心目中天地人三界的情境。天上司阍守护,神仙驾兽,应龙殿翼,九龙盘身,扶桑托九日,金鸟、玉兔、蟾蜍各守一方;人间彩凤祥云,腾龙昂首,异鸟翱翔,帷幔中,人们盘坐盛宴拱手祭享,轪侯夫人由仕女陪同盛装出门,在天门之下接受天帝的迎候;地下由力士托举天地,仙怪起舞,异兽蹈足,玄龟爬行,鲸鲵交缠,云气流转,波浪翻腾。T形帛画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杰作,展示了西汉初年湘楚绘画的极高水准。

(T形彩绘帛画)

帛书中的《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脉法》《五十二病方》为我国最古老的医药专门著作。《周易》《老子》甲乙两种写本,春秋战国史料《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等极具历史价值。一、三号墓出土的帛画,画面宏大,布局严谨,构思巧妙,色彩艳丽,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三号墓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实用地图。

(《老子》帛书乙本)

漆器共出土五百件,胎质多为木胎,少量为竹胎和夹纻胎。纹饰有漆绘、粉绘和锥画多种,制作精美。多数器物有文字,如“轪侯家”“君幸食”“二斗”“四升”等。其中尤以云纹漆锺、云纹漆鼎、双层九子漆奁,造型生动,制作精巧,堪为珍品。

(云纹漆鼎)

乐器中琴、瑟、竽、笛、编钟、编罄、筑等。其中有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低簧管乐器,律管共十二根,分别写有律名,填补了古代文献记载的遗缺。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它展示了汉代经济、天文、历史、哲学、艺术、医学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是世界文明的宝库。为了永久保存这些国宝,湖南省博物馆建有专馆收藏。马王堆汉墓发掘现场也被保存了下来,长沙市政府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遗址公园,供游人前来参观。

四十多年来,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陈列馆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代表团五千多个共二十多万人,国内游客上千万人次。至今这里仍是人流如织,来湘者无不慕名至此。而关于马王堆汉墓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已成为一个世界性专门学科——“马王堆汉墓学”。

[来源:湖南陈先枢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