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 湘雅84岁老教授捐献遗体 用一生实践从医誓言

2019-12-03 16:19:28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胡泽汇] [责编:张岚]
字体:【

“我身体病理还可以用的话,就给病理;病理如果觉得不好用的话,留给解剖;解剖也觉得不好用的话,我的骨骼还好,至少还可以做个骨骼标本。”——这番话出自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前院长谢长松教授之口。11月19日20时10分,这位全国寄生虫专家因多器官衰竭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4岁。而他生前最后的遗愿便是把遗体捐献给学校人体解剖教研室,还嘱咐亲友“不要搞遗体告别、追悼会、灵堂,尤其不要放鞭炮,因为担心会扰了邻居”。

(谢长松教授生前留影)

用一生实践自己的从医誓言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是每一个医学生进入专业之初的誓词,谢长松教授用一生实践这个誓言,把最后的身躯都捐献给医学事业。

11月21日下午3时,湘雅医院负一楼的太平间内,哀歌低徊,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在这为谢长松教授举办了一场符合他遗愿的遗体捐献仪式。

谢长松教授生前的亲人、同事、朋友、学生都来了,他们眼含热泪来送教授最后一程。“我们在此向谢长松教授表示感谢,他用一生诠释湘雅精神,用一己之躯带领学生们进入医学神圣殿堂,为医学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风范千古。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消失的时刻,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延续也是一种宽慰。”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领导、同事深情地追忆了他的生平。

用亲身经历诠释生命的意义

谢长松祖籍湖南新邵县,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寄生虫学系退休教授。1936年出生于天津,1942年后成长于湘雅(其父亲在湘雅工作),1956年毕业于长沙市雅礼中学,1960年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寄生虫学教研室工作,2001年退休。但他退而不休,一直坚守医学科研教学岗位,直至今年病重住院。

(谢长松教授生前留影)

40多年来,谢长松教授一直潜心研究医学教学法与基础医学教学改革,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曾连续6年为湖南医科大学和兄弟院校的教师多次开展教学法讲座;1982年主编了《医学教学法讲义》,并于1983年再版,受到医学教育界专家好评;1985年被评为湖南医学院优秀教师。他在1990年后病休期间利用自购影像设备为教研室剪切、制作和配音了可播放20个小时的实验教学影像课件并在教学中连续应用了将近30年,因此也获得了两项省、校级教学成果奖。退休后,他自学计算机使用方法,重新制作教学片,自己配音,不少毕业多年的学生还记得他独有的语气句式。

他的课堂教学不仅深受学生欢迎和高度赞赏,连本科室的中青年教师都受益匪浅,不少老师曾得到了他手把手的传教和热心培养。“谢老师非常温和,我们要是犯了什么错误,他从来都不会直接批评,往往都要兜一个大圈子。他总是先说你做得好的地方,肯定你的成绩,再转到要批评你的事情上。”同事舒衡平教授追忆过去跟谢长松教授的交往故事,每一个进入教研室的新人都要经过谢长松教授的培训,从教案规范开始,到讲稿每一个字都要写出来,“照着他的要求做,接受他的垂询培训。他的教学方法在学校内多个学院传授,校外的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南华大学都曾请他去讲如何教学。”

(谢长松教授生前留影)

谢长松教授善为人师,但他教给学生、后辈们的绝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内容。“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早在1988年,他便出现了心肌梗塞的症状,从此开始,病魔一直紧跟在他身边。心脏停搏、腹主动脉瘤、双侧髂总动脉瘤、双侧髂内动脉瘤、舌癌、肺癌、前列腺癌、尿毒症……三十多年来大大小小的手术已是难以计数,每一次他都与死神擦肩而过。尽管经历了这么多病痛的折磨,但他仍顽强地抵御病魔,对生活依然充满了希望,“越活越有意思,因为生活真的很美好,尤其是你与困难抗衡的时候。”这是谢长松教授2018年对两位本科生说的,他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何为生命的意义。

缺少人体标本一直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难题

(2018年8月18日 谢长松教授签署遗体捐献协议)

由于常年处于医学环境中,谢长松教授深知解剖课的大体来之不易,对于成长中的医学生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于2018年8月18日签署遗体捐献协议,而且考量非常周到,不论是接受解剖还是做成病理标本,于他而言这都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按照流程,谢长松教授的遗体先会进行为期一年的医学处理,以待性状稳定。2021年供学生进行局部解剖操作。该年下半年将取出骨骼,永久保存在该校人体形态科技馆内,让后人瞻仰。他的名字将会篆刻在明阳山福寿园红十字会纪念广场。

截至目前,湘雅医学院今年已收到62例人体标本。恩格斯曾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形态学实验中心主任潘爱华介绍:“大体老师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医学是实践的医学,任何一位临床医生都要了解人体结构,尤其是外科医生,没有解剖过如何上手术台?但缺少人体标本一直是我们医学教育面临的难题。一般情况,一具大体老师供8-12名学生解剖,只能使用一次,过后只能用来观摩。所以我们的大体老师一直处于缺少状态,每年都重金求购,但还是很难满足需求。”

“捐献遗体给医学院对医学发展来说是很大的贡献,谢教授身先垂范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该院教授曾庆仁介绍,希望更多的人能勇敢地加入捐献队伍。

站得多高,望得就有多远。湘雅,是谢长松教授站过的山头,成了他永远停留的地方。他化作山头上一抔土,继续滋润这儿的一草一木。天堂没有病痛,祝谢长松教授一路走好。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