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与多元:土族

2019-07-16 17:07:25 [责编:康蒙]
字体:【

“土乡的山,土乡的水,土乡的阿姑最美。青稞美酒喝不醉,花儿把阿哥漫醉……”

在美丽的青海湖东边,雄伟的祁连山南面,滔滔的湟水和大通河两岸,居住着一个纯朴勤劳的民族——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青海的民和、大通两县和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其余的则散居在青海的乐都、门源、都兰、乌兰、贵德、共和、西宁和甘肃的卓尼、永登、肃南等地。

族源与人口

土族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加之鲜有相关考古文物出土为证,故族源问题尤显扑朔迷离。从西北甘青地区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来看,土族族源的形成史是一个多源流的历史,古代的羌、突厥、鲜卑、小月氏、汉、吐蕃等族群接触与融合,形成了最早的土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土族又与周边的蒙古、藏、东乡、保安、裕固、回、汉等民族接触、融合。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总人口为289 565人。

语言与文字

土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土族语又称“察罕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土族语可分为互助(包括乐都、天祝)、民和(三川地区)、同仁三个方言区。各个方言区间有一定的差异。

土族原本没有本民族文字。1979年,有关研究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土族的意愿,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方案。基础方言为互助方言,并以互助方言中的东沟语音为标准语言参考点。经过实验推行,土族文字在诸如扫除文盲、记事、记帐、传递信息、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学、普及科普知识、进行汉语教学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节日与艺术

春节和纳顿节是土族最热烈、最隆重的两大节日。其他传统节日还有正月十四佑宁寺的观经会,农历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的丹麻戏会、“花儿会”和“少年会”等。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纳顿”是土语音译,意为“娱乐”。纳顿节举行时间可谓超长,从夏末麦场结束时(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秋天(农历九月十五日)才告结束,历时近2个月,所以有人称纳顿节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土族儿女能歌善舞,大大小小的节日都是他们快乐的时刻,正所谓他们自己所说的,不会“道拉”(唱歌)不是土族,不跳“安召”只能算半个土族。在土族的文化娱乐生活中,最能体现土族特色的当属“轮子秋”。

过去,每年冬季碾完场后,土族群众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者宽敞的地场上,把卸掉车棚的大板车车轴连车轮坚立起来,稳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车轮上平绑一架长木梯,梯子两端牢固地系上皮绳或麻绳挽成的绳圈。两人相向推动木梯,使之旋转,然后乘着惯性分别坐或站在绳圈内转动起来,并表演出各种动作。如今土族农家院里安装的轮子秋,是在翻转的车轮上转圈娱乐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场地正中竖立一根4米来高的钢管,安装在钢管正中的钢制圆盘将钢管分成两半,下接底座,顶端置日月星模型。表演时,身着民族盛装的土族阿姑和小伙子们脚踩悬吊在铁盘边缘的踏板,随着大圆盘飞快地旋转,并不时做出各种优美的空中动作,引得围观者喝彩阵阵,掌声不断。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