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多元文化的民族:回族

2019-07-16 17:05:30 [责编:康蒙]
字体:【

历史渊源

翻开回族萌芽、形成、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了一段这样的故事:恢宏博大的唐朝吸引了各国商人、使者,西亚、中亚地区成为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重要连接点,来自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等地的穆斯林商人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旅行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在长期留驻中华大地的同时,与当地人缔结姻缘,繁衍下他们的后裔,留存了自身的文化。

元朝时期,蒙古军队的数次大规模西征,大批西亚、中亚人举族被签发到中国,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工匠 、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中国的西北、中原及江南、云南等地区,被称为 “回回人”,成为元代色目人中的重要部分。

元明时期,伴随中亚、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士在中国留居,他们同其他民族群体通婚,一些汉族、蒙古族等融入“回回人” 中。伊斯兰文明同儒家文明相互汇通,汉语逐步成为 “回回人” 的通用语,“回族” 正式形成。

人口与分布

从天山脚下到黑龙江畔,从蒙古草原到天涯海角,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偏僻的小山村……处处印照着他们的身影,刻画着他们的足迹。

回族分布全国,尤以宁夏、甘肃、河南、河北、山东、青海、云南、新疆等地为多,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更以回族聚居的高密集度享有“回族之乡”的美称。元朝时就有“回回遍天下” 的说法,此后的分布格局总体上来说,是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性散居。

语言文字

回族在生存和发展中选择了汉语。唐宋时期,回族先民来自阿拉伯、波斯、中亚等处,他们的语言非常复杂,有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和南亚语。元代,大批的中亚、西亚人被迁徙到中国来,大都使用各自的母语,并开始学习和使用汉语。明清之际,回族已普遍使用汉语作为自己的主要应用语言。

明代中叶以后,回族经堂教育兴起。穆斯林学者在清真寺授课,采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教材,但使用汉语讲解,经常掺杂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词语,形成了大量具有创意和特色的回族语汇,人们称这种语汇为“经堂语”。

三大节日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教历计算的。 伊斯兰教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基准,全年为12 个月,平年 354 天,闰年 355 天, 30 年中共有 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 11 天,平均每 32.6年比公历多出1 年。

文化艺术

回族艺术以清真寺建筑和阿拉伯文书法见长。许多历史悠久的清真寺古建筑中,木雕和砖雕艺术造诣精深。中阿合璧的经字画融合了阿文书法和汉字书法的章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西北的回族花儿,青海省门源县的宴席曲是回族代表性的歌舞艺术。

历史上,回族在天文学、医学、军事、航海、建筑等多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回回药方》、“回回炮”是其中重要的代表。

回族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河南开封一带的抛石锁,天津回族的“津门大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山东、河南、河北、北京等许多地区,回族民间盛行武术,并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武术中心。

科学技术

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于至元四年(1267)向元世祖忽必烈撰进《万年历》,颁行全国,并在北京建立观象台,制造浑天仪、叙纬仪、平伟仪、地球仪、方位仪、天球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多个地区和国家,促进了中国同这些国家之间的友谊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元朝著名建筑学家亦黑迭儿丁是元大都宫殿和宫城的设计者和工程组织者,他的设计奠定了其后整个北京城市建筑发展的基础。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