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经贸那些事

2019-06-17 12:02:50 [来源:中国领事服务网、外交部官方网站、商务部官方网站] [责编:姚茜琼]
字体:【

中国和非洲,关山迢迢,重洋渺渺。

中国和非洲的经贸合作,却早已穿越千年,跨越万里。

从古代到当代,从亚洲到非洲,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在时间的长河中拨开迷雾,你来我往,以友谊为经,以经贸当纬,共同编织了一份叫做“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

古代:王朝遗珠

汉朝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汉朝和非洲大陆就已经开始间接地交换各自的特产珍品。相传公元前一世纪时,埃及女皇克里奥帕特拉所穿的御衣是用中国的丝织成的。待到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中国的黄金、丝绸就远销到地中海南岸。

唐朝

中国的唐朝不仅与当时统治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帝国开始正式直接交往,而且已有中国人踏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土地。非洲黑人的形象也开始出现在唐朝的文化艺术作品之中,当时中国文人墨客笔下的非洲黑人,都是技艺非凡、勇敢机智并且具有侠义心肠的人,甚至敦煌壁画也描绘了非洲黑人的形象。唐代与非洲北部和非洲东海岸还进行了较多的物资交流,唐代的青白瓷器和钱币在埃及、肯尼亚、桑给巴尔等地多有发现。

宋朝

中国宋朝航海业的发达使中非人员来往和物产交流进一步发展,中国产品不仅大量出现在非洲北部和东部沿海,而且还深入到津巴布韦等非洲内陆地带。宋代还出版了《诸蕃志》、《岭外代答》等记载了非洲风土人情和地志物产的书籍。

元朝

中国元朝与非洲的直接交往不断增加。元世祖曾遣使臣到马达加斯加采访异闻,中国著名旅行家汪大渊曽经抵达桑给巴尔。中世纪世界四大旅行家之一、摩洛哥人拔图塔也曾访问中国南方的泉州、杭州和广州等城市。地理学家朱思本14世纪时就在地图上把非洲大陆标绘成一个向南伸展的三角形,已故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赞朱思本的非洲地图是一项“杰出成就”。

明朝

明朝是中非古代交往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友好关系已发展到双方官方代表相互访问。

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最后四次都曾经抵达非洲。他率领由几十艘大船所组成的船队,携带大量金银缎匹和瓷器宝钞,代表中国政府访问现今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的东非港口,索马里北部一个名为“郑和屯”的村落就是为纪念郑和访问而命名的。

多个非洲国家也曾先后派使者到中国访问。东非麻林国(位于现肯尼亚境内)国王哇来访问中国在抵达福州时去世,被安葬在福建闽县,中国皇帝赠给他以康靖的谥号。麻林国在1415年还直接遣使送来了一头被中国人叫做麒麟的长颈鹿。

明朝从非洲输入了象牙、犀角、琥珀等珍贵产品和鸵鸟、斑马、长颈鹿等珍禽异兽,中国的特产锦缎、丝绸、瓷器和漆器等珍品也不断流向非洲。

近代:殖民迷雾

历史的迷雾不但遮蔽人们的眼睛,也象锁链一样捆绑着人们的脚步。

15世纪,西方殖民者开始侵入非洲,把非洲推入历史最黑暗的殖民统治时期。

19世纪,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西方殖民主义者对非洲的征服和瓜分,对中国的欺压和盘剥,迫使中非友好往来不得不停顿下来。中非人民不但被剥夺了互相交往的权利,而且一同遭受西方垄断资本集团的奴役和剥削。

19世纪80年代后,西方列强把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强迫运到非洲修铁路、开矿山、事农耕,西非的达喀尔铁路、刚果铁路、南非的兰德金矿等都渗透着大批华工的血汗。

共同的不幸遭遇,共同的心路历程,使中非人民感同身受,声息相通,从此更加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新政:岁月当歌

时光如酒,岁月当歌。

随着新中国诞生和非洲国家相继独立,中非各国人民在互相支持中成为患难与共的朋友。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考验,得到全面发展和巩固。

大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经贸合作互补性很强。半个世纪以来,中非经贸合作规模逐步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开拓期:1950年—1980年,中非经贸关系为缓慢低速增长时期;

黄金期:1980年—2000年,中非经贸关系为持续中速增长时期;

蜜月期:2000年以后,中非经贸关系步入稳步高速增长时期。

大数据

截止目前,中国已同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同4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与36个国家建立了双边经贸混(联)委会机制,同28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鼓励和保障投资协定》,同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8年,中国与非洲国家进出口总额约为2039.81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约1047亿美元,从非洲进口约992.81亿美元。

大特写

特别值得书写的是,从2009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保持着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非合作对非洲经济贡献率超过20%,双方经贸合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六大特点:

1.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20世纪50年代,中非贸易主要以棉花、矿产等初级产品为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以轻工、食品、化工、土畜产等为主。

2000年中非论坛成立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占中国对非出口总额的一半。

非洲对华出口方面,随着中国采取减免关税等系列措施,近年来,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2.经贸合作日趋多元

20世纪50年代,中非经贸合作以贸易和对非援助为主。时过境迁,中非贸易合作已从单纯的友好援助发展到贸易、投资、工程承包等诸多领域。

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非贸易、投资、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全面推进,金融、旅游等领域的合作逐步拓展,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建设的经贸园区已经超过20个,吸引入园的企业超过360余家。

3.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2009年以来,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快速增加,投资涉及50多个国家,涵盖能矿资源开发、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现有3000多家中资企业在非投资兴业,为当地创造了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

4.反向投资稳步增长

非洲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在持续增长,投资来源国包括毛里求斯、塞舌尔、南非、尼日利亚等,涉及石油化工、加工制造、批发零售等行业。

5.合作方式转型升级

中非之间的合作正在转型升级,从友好援助和一般贸易往来逐步向产业对接、产能合作和技术转移升级,从承包为主的合作方式逐步向投资运行和金融合作升级。

中国还成立了50亿美元的中非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中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有效帮助了非洲的公路网、铁路网和航空网建设。

6.发展援助持续接力

发展援助方面,中方着力持续支持非洲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尤其是在减贫、农业、卫生、教育、贸易促进、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

统计表明,中国累计为非洲国家实施了近900个援助项目,培训各类人才超过3万名。其中,中国农业部就与17个非洲国家和组织签署31份合作文件,援建了22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而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以来,中国卫生部已向非洲43个国家派遣了医务人员。此外,中国还累计帮助非洲修建和在建铁路里程5675公里,公路4507公里,港口9个,机场12个,以及数十个会议中心、政府办公楼和议会大厦等等。

近年以来,中国还免除了31个非洲重债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欠华到期政府债务共109亿元人民币,相继对与中国建交的28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输华商品实施零关税待遇。

论坛:机制创新

2018年9月3日至4日,第七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本次峰会主题为“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强调中非要携起手来,共同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重点实施好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八大行动”。会议通过《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成立于2000年。论坛的宗旨是平等互利、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论坛的成员包括中国和与中国建交的53个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委员会。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每3年举行一届。部长级会议召开前一年举行一次高官会议,为部长级会议做准备。

中非合作论坛,堪称中非合作的重大机制创新。

在此机制下,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两个历史性文件。中非双方决定在21世纪建立和发展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

在此机制下,习近平主席提出中非合作要努力加快非洲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开始加速帮助非洲的工业化计划。

在此机制下,近年来,中国在非洲的基建投资每年增长速度都超过10%。对于中国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工程,非洲方面普遍评价很高。

在此机制下,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也在非洲进行推广,有效地帮助了非洲国家提高粮食亩产量,解决他们的粮食安全问题。

在此机制下,随着中非合作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和中非民间论坛、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研讨会、中非媒体合作论坛、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中非合作论坛-法律论坛、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中非智库论坛、对非投资论坛等中非合作论坛分论坛陆续成立。

中国商务部5月16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中国对非洲投资额同比增长40.2%。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东方古国和非洲大陆的合作与发展,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途上缔造奇迹,携手向前。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