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泉溪悠长的时光

2019-02-06 10:09:39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刘瀚潞]
字体:【

文丨甘建华

甘建华//泉溪悠长的时光
X


[2019年1月27日,甘建华(前三)和朋友们在衡南县泉溪镇泉长村采风。 谢冬梅/摄]

尽管之前多次路过泉溪,却未能稍做停留,因其概貌与其他乡镇没有什么区别。戌戍岁将尽,闲暇无聊,乡友陈学阳招游清泉山,遂欣然赴约。在和煦的冬阳下,慢慢感觉泉溪悠长的时光,得偿一个清泉县子民后裔小小的夙愿。

旧时衡州府有东西南北四大名镇,这就是:东乡泉溪市、西乡演陂桥、南乡茅洞桥、北乡洪罗庙。泉溪离府城最近,大约三十华里,又是耒水下游一大渡口,以地理方位取胜居首。1944年轰动中外的衡阳保卫战,最先也是在这里打响的。6月22日,由株洲、渌口南下的日寇到达泉溪渡东岸,晚上8时开始进攻隔河对峙的国军第10军警戒阵地。至8月8日方先觉将军率部投降,前后历时48天,这是扳着指头、对着日历也能计算得出的时间。但由于参战官兵记载各自不同,更由于几个本土抗战史研究者意气用事,竟然出现了“47天”和“48天”之争,想来真是可笑极了。

泉溪在北宋历史地理名著《元丰九域志·荆湖路·南路》已录镇名,明末清初称为前溪,则见于《船山全书》第15册“薑斋文集”。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26岁的王夫之写有《刘杜三将至于前溪渡题画扇见寄赋答》:“野渡寒云乱,冬郊草尚青。停车随雁阵,寄梦到渔汀。卧病逢摇落,闲愁半醉醒。明朝相劳问,时事不堪听。”刘杜三之名,《船山师友记》未录。《薑斋诗话》卷三有载:“刘杜三虽早托胎于竟陵,而不全堕彼法,往往有深秀之句。”想来应是颇有名气的衡阳书画家,否则王夫之不会与之交游,至于是不是泉溪人则不得而知。

在王诗出现前8年,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江阴徐霞客,曾经到过泉溪并留下百余文字。只不过他是一个外乡人,没有听懂当地土语,“泉溪渡”成了“前吉渡”。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三四月间,徐霞客自衡州,经永州,绕郴州,畅游大湘南的山山水水,四月十三日买舟顺耒水直下衡州。

“十五日,昧爽行,西风转逆,云亦油然。上午甫六十里,雨雪大至,舟泊不行。既午,带雨行 六十里,为前吉渡,舟人之家在焉,复止不行。时雨止,见日影尚高,问陆路抵府止三十里,而水倍之,遂渡西岸登陆而行,陂陀高下,沙土不泞。十里,至陡林铺,则泥淖不能行矣,遂止宿。”

这就是说,到了泉溪渡,驾船的老板家居于此,上岸休息去了,徐霞客等不及,只好走旱路去衡州。翌日早起,至府城柴埠门,与王夫之家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金果路)相距不到两里。两位明末旷代大儒失之交臂,让我每每念及均叹息不已。

雾散后,晴方好。一行人驱车登临清泉山,游览古城寺。默想我是第三番来此,初次适逢夏日大雨滂沱,众人撑着各色布伞,从山下沿着石磴爬行,感觉距离似乎比今日远得多。

衡南县前身清泉县,清代乾隆廿一年(1756年),始由衡阳县东南境析置,即与这座方圆1.5平方公里、海拔158米高的山峰有关。同治《清泉县志》载:“清泉山,县东四十里,山有清泉,溉田数千顷,县以此得名。”县署在衡州府城湘江西岸,毗邻石鼓书院,即现今中山北路原衡南县政府机关大院处。清泉山麓有一眼泉水淙淙,终年不竭,汇流成溪,注入耒水,这就是“泉溪”地名的由来。1958年,当地群众在山下截流筑坝,兴建一座小二型水库,取名寺垅水库。下山时步行经过这儿,只见水色略呈斑斓五彩,不像本地其他水库的颜色,倒是有些像九寨沟的水色,猜疑水土中含有矿物质成分。

清代朱佩连曾作《清泉杂咏》十六首,吟咏地方风物和山川名胜,其中一首状写斯地,诗曰:“清泉山下山泉清,万顷酃湖逗一泓。醽醁见珍张载赋,原来缩酒贡南荆。”诗中的醽醁即今日衡阳有名的湖之酒,西晋文学家张载《酃酒赋》云:“昔闻珍酒,出于湘东,丕显于皇都,乃潜沦于吴邦。”两汉时期酃酒即已成为贡酒,堪比今天的茅台、五粮液、杏花村汾酒的响亮名头。有人甚至考证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对饮的酒,极有可能就是衡阳的酃酒。据说历代赞美酃酒的诗文达三百余首(篇),可见衡阳之为中国黄酒发源地所言不谬。

清泉山头是一方平地,没有什么像样的树木,但山麓林木蓊郁,绿树成荫,自成一方别样的胜境。乾隆年间,清泉首任县令江恂登临赋诗《清泉山》,获得后来诗家的一致好评,吟咏清泉者迄今未有超越。诗曰:“好山初识面,乘暇一来过。精舍依岩小,寒松傍岭多。云阴长不散,泉味近如何。定有山灵笑,尘心负薜萝。”前贤诗中的古雅景色我并没见到,却在古城寺的牌坊下,看到亟欲大兴土木的募建呼吁。牌坊有联:“古刹宝寺历史悠久佛教圣地香客云集;城中廓外秀丽壮观和谐清泉福地洞天。”不管对仗是否工整妥贴,个中意思倒是表达无遗。

乾隆《清泉县志》卷五“营建志·寺观”载:“古城寺,在城东三十五里清泉山上。原为兴化寺,在城中金鳌山。梁天监初(502-506),海尊者创。府志称,宋开庆间(1259年),徙儒学于金鳌山,郡守以官廨易兴化寺,废塔基为大成殿是也。其后名古塔寺。明代平金鳌山建藩府,僧克洪移建于清泉山,更名。寺曰古城,山曰金龙,皆不欲没其旧也。成化六年(1470年),寺钟尚存。”可能是起始里程不同,乾隆、同治《清泉县志》所载距离相差五里。我所见到古城寺的三折页广告,抑或各位作者的文字引用,此段文字均有错讹。

前两次跋涉上山看到的景致,只有一座古城寺牌坊,还有旁边临时搭建的一排房舍。今天山顶已然有一座巍峨大雄宝殿矗立,一栋上下两层的寮房和茶楼业已竣工,“随喜功德”开列着各项预捐数额。佛号喧天,法音高亢,几个和尚正做法事,十几个善男信女虔诚跪拜。待众人散去,当家师登勇出场,自言南岳方广寺、岐山仁瑞寺方丈大愿法师的弟子,生于1967年,祁阳县白水镇人。说是在怀化、洪江、靖州、衡阳、常宁、浙江等地,为师兴建十几座寺庙。2010年接手古城寺,不到4年即有此规模,但离理想和梦境,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见有一着玄色大褂、一着杏黄长袍的法师走过,气度似与他人不同,一聊方知出身行伍。名叫慧松的河南法师2009年出家,现在全家都跟着信佛了。

倏地,清泉山上一阵清风吹过,同行者的心里颇觉欣悦,发出一阵小小的欢呼。

来到泉溪,不能不念及一位衡阳先贤,也是泉溪古今第一人。

王之春,字爵棠,一字芍棠,号椒生,王夫之的八世从孙,一位能文能武、擅长外交、鼓吹洋务、特地独行的清末名宦。道光廿二年(1842年)生于泉溪狮子坪,咸丰初从湘军戎幕充当书役,在彭玉麟麾下与太平天国作战,以军功擢通判,历任广东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四川布政使、山西巡抚、安徽巡抚、广西巡抚。他是晚清官吏中最先走出国门放眼看世界的人物之一,先后出访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多次向朝廷上书自强新政,最早提出“实业救国论”,倡导以修建铁路为富国强兵之关键,现在的高铁时代证明了他的前瞻性。他也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者,曾将清朝230年(1644-1874)的外交历史加以整理,编成《国朝柔远记》廿卷(亦称《各国通商始末记》),“识时务者奉为圭臬”。赴日考察记《瀛海卮言》,是当时了解日本国情必备的工具书。《使俄草》八卷影响流传至今,我前年赴俄罗斯旅游步其旧迹心事浩茫。担任安徽巡抚时,捐献俸银一万两,奏准兴建衡州府珠晖塔,塔名及两边对联迄今乃其墨迹。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鄂藩使署任上,所撰《王夫之年谱》(原名《船山公年谱》),被后世学者誉为“信史”。另著有《椒生诗草》《椒生随笔》《防海纪略》《憇园记》《王大中丞椒生奏议》等,吾斋晴好居均有收藏,时常摩挲以怀其人其事。

因为直谏敢言,不趋时流,王之春遭到中外各种势力的反对,不仅编造假新闻陷害他,革命党人万福华等谋刺未遂,酿成光绪三十年冬(1904年)哄传一时的“刺王案”,章士钊、黄兴、张继、苏鹏、徐佛苏、陈天华等13人相继被捕。经此一变,王之春心灰意冷,及时抽身,悄悄离开上海,回到衡阳老家静居休养。不到两年时间,病殁于府城江东岸寓所,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正一品)。

临来泉溪的前夜,我随意翻找卧室书刊,甫一上手,竟然是《湖湘文库·王之春集》两册,心中不由大骇——难道这是一种暗示么?所以,从清泉山上下来,我即向作陪的泉长村尹支书和王主任提议,前去狮子坪拜谒王之春墓,他们却说墓在土库岭。于是,随着当地村民老胡,众人迤逦来到一个山皁。途中给衡阳地方史老专家戴述秋先生打电话,才知王之春葬于清泉县东乡杨柳河黄屋山(今衡南县云集镇回龙村),那么这个墓中葬的又是谁呢?

无所谓道路,我们披荆斩棘,借着树枝和草木之力,使劲往上爬行。好不容易到了半山腰,只见一块麻石碑竖立在山的剖面,说是早几年山洪暴发,将这处山坡冲刷而下,形成了如此山势。墓碑正中镌刻着一行清晰的楷体大字:“皇清诰封一品夫人王母何夫人之墓。”右上方:“光绪二十一年孟冬。”左下方:“男××、××立”,字迹漫漶不清,无法辨认。如此说来,何夫人殁于1895年,安息于此已有124年,可惜没有注明享年。按照清廷诰封的规定,除了官员及其夫人,还可上及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因为不知道立碑人的身份,所以不敢断定这是王之春的母亲还是夫人,只能留待有缘人看过家乘后才能甄别。

同来的三位当地人告诉我们,此墓20世纪90年代曾经被盗,乃是4个盗墓贼结伙所为,窃得5.8斤金子、4颗夜明珠、4个九龙杯等物品。其中两人拿着赃物跑到相邻的衡东县倒卖,被抓住后蹲监判刑,刑满释放后,现在依然住在泉溪街上。见墓拱已塌陷,我心生恻隐,拜托老胡今年清明节培土维修,修阴积德,告慰九泉之下的亡灵。

土库岭山下是一口大鱼塘,山路旁的芥菜、大蒜青翠欲滴,可见这儿的村民多么勤劳。路边有一株臭皮柑树,学名黄皮酸橙,坠满了累累果实,树形似画,分外好看。这种柑子吃起来又苦又酸,可是药性非常好,加蜂蜜腌制清蒸,对治疗咳嗽、化痰清淤十分有效。我近日咳嗽,遇此良药焉能放过,伸手摘了几个,老尹还在说:“多摘几个吧,你们难得来。”

下山路上,遇到一位栽葱的村民,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手里捏着一把鲜嫩的蒲公英。老尹要了过来,说是中午炒给我吃。我知道蒲公英药用价值高,却吃不惯这种风味。正说间,脑海里驰过洛夫先生的诗句:“春,在山中/在蒲公英的翅膀上……”

以前没有在泉溪吃过饭,不知道泉溪这家饭店菜肴做得如此鲜美可口。那些菜名我就不说了吧,都是衡阳其他饭馆能够见到的,却是我在衡南县各个乡镇吃到最好的一顿,随行的几位作家、诗人也有同感。

饭后,我提议走访泉溪镇的一位百岁老寿星,因为前段时间报纸上说,衡阳年龄最大的老人在泉溪,我却一下子没有想起名字。老王连说晓得晓得,就住在离镇上不远的汤家湾。

虽然是一栋红砖水泥房,但从门前的道路和屋中的陈设,可知这户人家的家境一般,似乎没有出过公职人员,也没有出过读书种子。我们被引到最里面的一间房内,只见一张单人床,铺着上下两层稻草织成的稿荐。老奶奶拥着一床土布花被坐在床头,身形瘦小,略显枯槁,大约只有六十来斤。不过气色尚好,眼色也行,见我们进来,知道是客人,连声招呼“坐啰坐啰”。她的长孙递给我身份证,得知姓名黄友莲,生于1917年9月6日,那么就是102岁了。我离家时没有带现金,在镇上饭馆用微信扫码,找店家兑了500元,算是给老奶奶祝寿。她也没有怎么推诿,接过红包,直说“谢谢谢谢”,这倒让我非常高兴。

家人在一旁介绍,老奶奶娘家离此不远,丈夫是个偏驼子,几十年来生计艰难,可以说相当拮据。她30多岁才生第一个儿子,总共四子一女,其中一个儿子是瞎子,全靠另外三个儿子赡养。儿子们都在乡间务农,每家轮流供养4个月。到了那一天,各家自会派车派人来接。老奶奶胃口不错,也不忌食,肉鱼鸡蛋都能吃。儿孙们孝顺,只要她喜欢吃什么,随她的意,一定要让老人家尽兴。

我站在床前凝眸望着她,想她年轻时作为一个母亲,曾经怎样地含辛茹苦,将自己的孩子们喂养长大成人。在那些晨露厚重的早上,烈日暴晒的正午,向晚时分的炊烟,为了一粒谷、一颗豆、一条鱼,她用沾满泥土的瘦弱双手,小心翼翼地捧回家,急急忙忙地升起火,呼儿唤女,不求他们吃得多好,只求老天别让孩子们饿肚子。百年沧桑,千般坎坷,万种磨难,所有的辛劳都是她独自扛着,所有的美食和新衣都与她无关。甚至在春节到来的时候,她会急得使劲搓着双手,不知该向哪户亲友借几块钱、几升米,供家人吃上一顿有鱼香肉腥的年饭……

我拉着她的手,还想问问她,当年日本鬼子打到泉溪的时候,她在哪里,她的家人在哪里……可我的喉咙有些发硬,实在张不开口,担心提及痛苦的往昔,会牵扯老人的滔滔心事。我只得向她点点头,向饱经忧患、多难兴邦的中国母亲、中国祖母致以敬意。正是因为有了她们,才有了我们民族的生生不息,才有了我们国家从苦难走向富裕,创造出令世界频频注目的大国奇迹。

冬天毕竟不像夏日,太阳早早地收敛起余晖,寒风吹过泉溪渡,我们也踏上了归程。途中得知,目前衡阳市共有160余位百岁老人,其中最长寿的是衡南县泉溪镇提升村的杨代英老人,今年110周岁。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