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丨常德市织密织细救助管理保障网

2018-12-19 16:28:37 [来源:《中国社会报》 2018年11月20日3版] [责编:周红泉]
字体:【

坚持党建引领 压实责任担当 常德市织密织细救助管理保障网

 湖南省常德市救助管理站是全国二级救助管理机构、全国救助管理对口中转站,年救助1万余人次。近年来, 常德市救助管理站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时刻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在救助管理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用亲情式关怀、人性化服务履行着兜底保障的职责。先后获评全国民政系统“优质服务品牌”单位、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全国“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先进集体等荣誉。2016年,还被湖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夯实“两个责任”,让政治站位“高起来”

在服务发展大局上实现更好担当

常德市救助管理站以建强支部为龙头,打造党建“桥头堡”,提高政治站位,夯实两个责任,在筑牢“底线思维”上不断突破。

一方面,在促进党建、业务齐头并进上勇于担当。作为一级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常德市救助管理站保持高度政治站位,跳出重业务轻党建的思维局限,始终保持全站党建业务工作“一盘棋”,尤其是在党建活动的开展上力求一个“活”字,将较为繁重的日常党建任务融入到具体业务中去,通过统一谋划,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彼此相融相促。如:创新将支部党员大会、党员转正现场搬到红色教育基地、留守儿童示范点(村)召开;以流浪乞讨人员、未成年人(留守儿童)需求为导向,创新开展“主题党日”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另一方面,强化责任担当,全覆盖临时遇困群体。常德市救助管理站始终坚持“托底线、救急难”思维,认真做好恶劣天气街面流浪乞讨人员主动救助服务。在流浪乞讨、临时遇困群体聚集的特殊时段,主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救助维稳工作,如:庙会集中救助、春运应急救助、打击传销救助,打造了“亲情式关怀、人性化服务”这一全国优质服务品牌。同时,该站将单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拓展为集所有临时遇困人员生活救助、寻亲服务、困境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与服务职能,实现了临时遇困群体救助全覆盖。

除此之外,常德市救助管理站在强化队伍素质建设上敢于探索。打破基层队伍的人才壁垒,破除守摊思想,主动进行人才培训与自我造血,连续多年开展“能力素质建设年”活动,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如:心理辅导员资格培训年、普通话培训年、公文写作培训年、政务礼仪培训年等。全站24人有20余人获得心理咨询员资格证;5人获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2人获初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极大地改变了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为救助服务注入强大活力。

注重品牌效应,让未保工作“亮起来”

在探索模式创新上实现更大作为

近年来,常德市救助管理站加大未成年人专业保障力度,成功申报“全国首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城市”承办单位,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形成了平台化运作、立体化救助、网格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四化”工作模式,在全国作经验推介。全省首家引进专业社工开展服务的机构,从2013年开始,常德市救助管理站先后引进长沙、深圳、上海等地社工服务与评估机构开展专业社工服务和评估工作,坚持未保项目化服务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科学管理途径,实现了城乡困境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专业化服务全覆盖。

2016年,全省首例剥夺4岁男童吸毒母亲监护权案,常德市救助管理站积极作为,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凤凰新闻、光明网、央广网、红网等相继进行了跟踪报道。两年多来,该站一直很好地履行该男童的临时监护职责。

此外,常德市救助管理站在全省率先打造“互联网+”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率先运用专业社工方法,确定了未成年人(留守儿童)风险等级四级评估标准,建立起未成年人服务、转介工作的科学评估体系;自主研发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系统覆盖武陵区90%以上村、社区,建立起集发现报告、科学评估、动态跟踪和应急处置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机制;率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示范创建工作,推进建立起覆盖全市的“留守儿童之家”网络。

坚持以人为本,让救助工作“暖起来”

在民生兜底保障上感受更多温暖

常德市救助管理站着力打造亲情式救助、人性化服务品牌,使得救助管理服务模式不断创新。首先,整合全市资源,实现流浪乞讨人员人性化服务全过程、全覆盖。坚持救助管理工作“民政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原则,建立健全了救助管理工作成员部门联席制度,实行区县联动、部门联动,加大公安、医疗、交通等部门的合作力度和区县市抱团救助力度,提供求助、医疗、返乡、安置直通车服务。实现了全市100余名长期滞留残障人员定点医疗、医养结合全覆盖管理。

其次,打造全省首个大型数字救助平台,补缺特殊时段救助工作盲点。常德市救助管理站抓住新常德新创业机遇,将救助光纤接入全市智慧城管网,实行数字救助,并将救助管理纳入全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使网格管理员变为救助管理的编外干部,大幅度提升了临时性夜间救助、恶劣天气救助等工作效率。

此外,用足“互联网+”寻亲服务,畅通寻亲渠道。常德市救助管理站与公安部门合作,建立起身份查询绿色通道,实现了长期滞留人员血样采集、DNA信息比对率100%。还着力推动了“互联网+”寻亲服务,实现了寻亲不着流浪乞讨人员在今日头条网、全国寻亲服务平台双网同步发布率100%。2017年,共帮助36名长期寻亲人员、迷路走失老人、儿童成功找到了家人,且顺利返乡。

(高明英)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