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借鉴寒山寺打造天门山

2018-11-13 09:06:42 [责编:刘瀚潞]
字体:【

借鉴寒山寺打造天门山

文丨刘晓平

在中国旅游文化史上, 不少名山名景都离不开诗文化的传播, 如唐代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精准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感。就是这样一首诗,把“寒山寺” 刻在了历代人们的心中。诸如此类者不胜枚举,如庐山、定军山等。而寒山寺也让我想起了文殊菩萨,在中国佛教史上,不少高僧都被视为某某菩萨的化身。其中唐代天台境内就有三位高僧,他们齐名当世,而且流芳千古,都被视作菩萨化身,即:文殊菩萨化身寒山大士,普贤菩萨化身拾得大士,弥陀菩萨化身丰干禅师。现在一般人提及“寒山” 二字, 就只会联想到寒山寺,寒山寺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闻名天下。只有观游过寒山寺的人才知道:寒山寺墙壁上题满了朗朗上口、文字浅显、义理精准的诗篇,而这些诗篇的作者正是寒山大士,也就是文殊菩萨一一寒山。寒山是唐代人,但不知是哪里人,只知他是隐居浙江天台县西边灵江上游一个名为“寒岩” 的地方,他喜欢装疯卖傻,常常语出惊人,无论别人顺他逆他,对他好或不好,他都毫不在意。可以说寒山寺因《枫桥夜泊》而闻名,因有寒山、拾得、丰干等菩萨的传说而充满文化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寒山寺、诗、菩萨的传说,总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天门奇山及山上的天门山寺。 生活在天门山下的小城,我常常抑制不住心潮的激荡,无数次徜徉于澧水河畔,仰望天门山的神采,眺望天门洞的玄妙,联想天门山寺的传说。古今春秋,有如过眼烟云,有如中流磐石,而巍巍天门山却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中流传着不朽的辉煌和神奇。我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何不借鉴寒山寺闻名天下的模式来打造天门山,为张家界旅游事业增光添彩。古诗如此,现代诗歌不是也如此吗?太阳岛、鼓浪屿、神女峰就是例证。就说舒婷的《神女峰》吧:“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 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 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 高一声低一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 代代相传\但是, 心\真能变成石头吗\沿着江峰\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着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就因为这首诗, 在游长江的途中, 谁不寻觅神女峰? 天门山古诗已有之, 天门寺亦有之, 可不可以再以现代新诗的形式为它的宣传推广打开一扇窗户呢? 可不可以再让天门山寺的佛教文化发扬光大呢? 于是, 在天门山下, 天门诗社恢复、张家界诗歌学会成立、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协会成立, 近些年来的诗歌活动也一个接一个开展。天门山上,有了著名歌星李娜出家的“李娜小屋”, 进了新的法师,佛教活动亦开展起来。 古人云:“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今飘风兮先驱,使冻雨兮洒尘”(屈原《大司令》);“天门洞开云气通,江东峨嵋皆下风”(张兑《题天门山图》)。天门洞,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高洪波先生所说:“它开于万仞绝壁之上,终年吐纳风云雷电,如穿山明镜,似登天之门,成为张家界一处绝妙的景致。”

澧水滔滔,不舍昼夜,逝者如斯夫;天门巍巍,阅尽日月,如饱经沧桑的史者。天门山,神奇的山,古称崧梁山,它就是一部历史。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山石崩裂,洞开如门,高三十丈,吴帝孙休以为祥,赐名为“天门山”,并设天门郡,辖零阳、濮中、充、临澧、澧阳五县。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帝宇文邕鉴于衡山非所辖属,乃以天门山为南岳,屡登而祀,遂更郡名为北衡州。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永顺府通判李瑾将天门山更名为玉屏山,未为人们接受,仍沿用天门山之称。天门山也是一座文化的山,它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尤以神秘的佛道文化闻名遐迩。据《永定乡土志》记载,远在周代,就有鬼谷子在天门山一洞中隐居学《易》,“洞在天门山绝壁,无路可阶,有樵者误入洞,见壁上画字如篆文,离奇不可辨”。这洞名叫鬼谷洞,至今可望不可及。《志》中还说,神农雨师赤松子隐居于天门山炼丹,至今留有赤松山、赤松坪、赤松溪、赤松亭、赤松岩、丹灶峰等十多处遗址。《永定县志》记载,汉留侯张良“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唐代,在天门山顶建有灵泉院寺庙,相继建观音庙、王爷祠、天门祠等。1975年8月在灵泉院旧址出土一柄七星铜剑,柄上镌刻有“天门山玄帝祖”六字,另有四尊铜佛像,均为这一朝代的文物。晚唐慈利处士周朴也归隐天门山灵泉院,以耕读自娱。楚王马殷擢用英贤,多次征召均被谢绝。他著有《灵泉诗集》传世,死后亦葬天门山。宋末元初,蜀吏王申耻食元禄,逃至天门山开馆授徒,邑人田希吕前往受教,乐闻其说,捐田200亩,并建学堂,名之曰天门书院。国子监祭酒余阙作《天门书院记》,嘉其义举。明代,又重修天门山寺。万历年间,南岳正觉禅师率弟子上天门山寻访赤松子遗迹,集周边县郡僧尼于天门山寺传经授戒,自此朝山拜佛者不绝。天启年间,武昌王子朱如绘因反对魏忠贤阉党专权祸国而被通缉,他逃上天门山当和尚,法名恒性。后下山建大悲庵。明末清初,闯王部将野佛因“事败,削发为僧”,从石门夹山寺上天门山。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和民国初年,曾七次修茸天门山寺。天门山寺门前额有“天门仙山”四字,金光夺目,两边对联是“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无山山独尊”。入内,大佛殿门联是“神威赫镇千古,庙貌巍巍垂万年”。寺内有千斤大钟、丈高大鼓,每敲响后,震动天地。寺庙鼎盛时有和尚30余人,常常一日迎送香客近千人。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天门山寺才日趋冷落。但在历史上,班固的《后汉书》、三国张勃的《吴录》、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唐姚思廉的《梁书>、北巍郦道元的《水经注》等,也均有对天门山的记载。特别是天门书院建立后,逐步把天门文化推向高潮。明成化年间,由岳州知府李镜作序,出版了《天门山集>。清代,凡永定知县或乡贡巡抚,几乎都留有歌颂天门山的诗篇或文章。清乾隆年间,知县郭六宰建崧梁书院,弘扬天门文化。道光年间知县赵亨在崧梁书院,以天门、溇水为题,组织大批文人, 赋诗唱和,盛况空前。凡天门山诗文,多以写景抒情为主。

天门山,真是一座佛文化的历史名山,一座渗透了禅意的山,一座美仑美奂的山。今天,若再借鉴寒山寺的模式,打造宣传推广天门山的现代文化,让它在其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必将迎来张家界天门山旅游事业发展的新高峰!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