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丨赵淮青先生观展记

2018-10-17 17:12:29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刘瀚潞]
字体:【

赵淮青先生观展记

文丨甘建华


甘建华//赵淮青先生观展记
[2018年10月16日,赵淮青先生与夫人庞惠子在首都博物馆观看“国家相册 致敬历史——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典藏展”。]

2018年10月16日,年已88岁高龄的赵淮青先生,在夫人庞惠子的陪同下,冒着秋寒去了首都博物馆,兴致勃勃地观看“国家相册 致敬历史——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典藏展”。微信中看到赵公身体康健,步履平稳,满脸都是灿烂的笑容。期间甚至脱掉外衣拍照,一副年轻人朝气蓬勃干大事的样子,远在雁城的在下甘某心里感到特别高兴。

这是新华社为迎接即将到来的87周年诞辰(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由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主办、新华网承办的一次颇有影响的展事。它再一次见证了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不畏艰险,不计得失,以忠诚、勇敢、敬业的品格,定格历史,记录中国,推动进步。

两天前,南方周末记者石岩拜访赵淮青先生,告知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其过去拍摄的资料图片,其中一张1950年代、一张1980年代照片,正在首都博物馆3层展示。他听说后非常激动,向夫人深情讲述着往事,两位老人当即决定去观展。

赵淮青,原名赵修身,生于1931年2月24日,山东昌邑县人。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分配到新华通讯社西北总分社工作。1955年仲夏深入柴达木采访,成为第二个进入盆地的新华社记者。

第一个是姚宗仪先生,生于1933年2月28日,上海人,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54年9月,他奉命随同西北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康世恩(后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与诗人李季、作家李若冰及苏联专家组,深入油砂山采风和考察。姚公撰写的回忆录《一次难以忘怀的采访》,见于《新华社社史资料汇编》第8辑,收入我主编的《名家笔下的柴达木》《天边的尕斯库勒湖》两个选本,以及“柴达木石油精神永放光芒系列丛书”之《永远的印象》。

作为青藏高原成长起来的湖南文化人,我 感到特别幸运的是,走南闯北这些年,结识了一大批新华社记者,得到了他们持续不断地关爱和高评。甚至蒙总社领导青眼有加,几度欲将我调入北京,只因在大西北生活时间太长,不想离开美丽的鱼米之乡衡阳,所以放弃了别人巴不得的机会。

2016年6月21日,借到北京领取第七届冰心散文奖之机,我在羊坊店新华社3号大院,与原冷湖电视台好友张海平一道,登门拜望了赵淮青先生,受到他和夫人的热情接待。同年9月23日,在西安拜望了姚宗仪先生,还有另一位多次深入海西州采访、《祖国的聚宝盆柴达木》作者之一,曾任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的马集琦先生。当晚在未央路上的徐记海鲜酒楼,柴达木油田老领导张德国、张佩荣、周治连、贾梅英及郑玉屏、孙发根、汪远青等人,与姚、马二公欢聚夜话柴达木,其喜洋洋者矣!

赵淮青先生1956年由甘肃分社调到青海分社,先搞摄影,再转文字,散文写得颇有情调,文艺通讯视角独特,尤以《通天河上的悲欢》广为人知,深得后来的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赞赏。他在《新观察》和《青海湖》杂志上,发表了好几篇有关柴达木的文学作品,其中《柴达木的绿洲》收入《青海文艺创作丛书•小说散文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9月出版),又被我编入《名家笔下的柴达木》(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夜行司机》被我编入《巴音河》2017年第2期特大散文专号;《戈壁滩上的姑娘》将收入我主编的《苍茫之崖》散文选本;《欢乐幸福的时刻》将收入我主编的《冷湖的星塔》散文选本。

1970年以后,赵淮青先生曾在河北等分社任记者,1978年调回北京总社,1983年任云南分社副社长,1988年任新华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农村大世界》杂志总编辑。1991年退休后,成为名刊《炎黄春秋》的重点作者。

赵公先后出版《通天河上》《山水人物》《赵淮青通讯特写选》等专著,作品曾入选大学教材和中学课本,吾家晴好居书斋均有收藏。

近几年来,我在撰写柴达木文史笔记时,得其非凡的记忆之助,了解了许多前人不知的轶事趣闻。他曾在银川见过李季先生,共同回忆昆仑山和尕斯库勒湖;采访过“柴达木开发一号尖兵”、乌孜别克族老人木买努斯·伊沙阿吉,并在老茫崖他的帐篷中喝过奶茶;认识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原著《惠嫂》作者王宗元,知道他想创作一部以慕生忠将军为原型的长篇小说却未果;到过格尔木的第一片良田二十七亩菜园,见过格尔木第一个种菜、种树、种花人魏承淑……

赵公还帮助我澄清了一些以讹传讹的说法。譬如“南八仙”这个地名,根本就没有什么八位南方来的女地质队员牺牲于此,而是石油地质专家王尚文和柴达木石油地质大队的大队长郝清江,根据这片雅丹地貌的形状貌似八仙过海而取名。后来有海西州文人酒后胡诌,其他人跟着起哄,以至于将莫须有演绎成了“真实的传说”。

知道赵公的大名,还得感谢原青海省作协主席朱奇先生,他是我非常尊敬的前辈湘籍作家。2015年8月11日,我与寓居京华的赵公第一次通话。在后来获得首届昆仑文学艺术奖的《柴达木文事》一书中,“赵淮青”三个字出现了二三十次。


甘建华//赵淮青先生观展记


甘建华//赵淮青先生观展记


甘建华//赵淮青先生观展记


甘建华//赵淮青先生观展记


甘建华//赵淮青先生观展记


甘建华//赵淮青先生观展记


甘建华//赵淮青先生观展记


甘建华//赵淮青先生观展记


甘建华//赵淮青先生观展记


甘建华//赵淮青先生观展记

甘建华,生于1963年8月18日,湖南衡阳人。曾在青海高原读书,在柴达木盆地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出版《西部之西》《冷湖那个地方》《柴达木文事》《盆地风雅》等专著,主编《名家笔下的柴达木》《我们的柴达木就像画一般》《天边的尕斯库勒湖》《苍茫之崖》等选本,以及《巴音河》2017年第2期特大散文专号。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