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论丨余丁:殷保康中国美术馆展览后记

2018-09-26 17:16:03 [来源:艺术家] [责编:刘瀚潞]
字体:【

  殷保康中国美术馆展览后记


  △莲池倩影

  筹备策划殷保康先生这个展览前后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本来只是一个关于艺术家60年水彩画创作的回顾展,但在策展过程中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位老艺术家极为细致的收藏和整理了自己从学生时代开始的文献,包括各个时期的笔记、旧照、书信,以及讲稿、教材手稿,各种文件等。从这些资料当中,我们竟然可以透视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的一些线索和某些片断,这使得殷保康作为这一时期水彩画的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更甚于他自己作为创作者的身份。为此,我们希望这个展览不仅仅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回顾,更是一次有关20世纪后期水彩画发展的梳理,并能够通过他的个案研究,去寻找到水彩画发展与整个美术史的关联线索。

  事实上,水彩画一方面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画种,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小画种,它对于20世纪美术史的影响远不如中国画和油画那么大。但是,水彩画的历史发展又的确在中国美术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并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的领导下,已经举办诸如“百年水彩画展”这样具有研究和历史梳理性质的展览,但对这一画种的历史性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它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关系更是空白。正如所有的美术史研究一样,建构水彩画史,仍然需要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特别是要关照艺术家创作个案这个“点”、 水彩画史这条“线”、以及整个美术史这个“面”,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次展览就试图做这样的努力。展览标题是殷保康先生精神追求的写照,它来自于殷保康的老师常书鸿先生书写的对联。展览分为三个篇章:“百川为海”(学习篇)、“绝顶为峰”(创作篇)、“静水为渊”(研究篇)。三个篇章又对应三种美术史的研究对象,即口述史、创作史、文献史。策展人希望观众可以从这个展览的文献中获得作品之外更多的东西,在我们看来,文献本身就是作品,我们会把他们当成作品来展陈。当然,这丝毫不会遮蔽殷保康先生作品在诚恳和厚重中散发出的光芒,丝毫不会减弱那种朴素中的华美,因为无论文献怎么精彩,它始终都将成为书写历史的佐证,而艺术家和作品才会是书写美术史篇章的主体。

  余 丁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2014年5月14日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