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论丨李洁:一花、一果、一人生

2018-09-13 12:30:18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刘瀚潞]
字体:【

一花、一果、一人生

——朱辉老师的水彩静物世界

作者丨李 洁

△朱辉 水彩画 1994 《桃》56×77cm

万物皆有生命,花与果也不例外。

当几支盛放的花朵邂逅累累的果实,那般默契相通,竟是如此幸福温暖。在朱辉老师的水彩静物世界里,大多是这样静净纯洁的画意,总令世俗羞愧退去,让崇高慢慢升起。

与朱辉老师的关系远早于师生关系,他是我父亲的同学,我认识他已经二十多个年头了,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时我才十多岁,他来常德采风写生,有时住在我家。一次看到家里买来白色的茄子和黄色的香瓜,他觉得很漂亮,铺开画具就画了起来,湿润的花衬布背景上用大刷子沾着饱和的色彩趁湿一挥而就,瓜果、篮子色彩非常单纯,不到一个小时一幅响亮的水彩静物作品跃然纸上。这是我第一次看他作画,当年的那份激动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还记得有一次我母亲穿了一件绸缎花棉袄,与当时的环境非常协调,朱辉老师顿时来了激情,画面上母亲平静的面容、卷曲的头发和花棉袄上多彩多姿的菊花相得益彰,非常生动漂亮,这幅画也是我们家的最爱,妈妈一直挂在卧室。那次来常德,生活中的一瓜一果、汉剧团男女老少的演员、院子里顽皮的孩子都成为他笔下的模特。看朱辉老师画画是一种享受,也就是在那时我喜欢上了水彩画。

后来我考上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与朱辉老师成为正式的师生关系。和他朝夕相处,他总是最早来到教室,在仔细推敲后摆好静物,先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然后示范。每次当他准备好画笔颜料时,大家都围在他的身旁,看他屏气凝神的投入,那是一种多么难得的视觉大宴,有时仿佛感觉是在飘荡着古琴声的五台山上,云雾飘渺之中的白发仙人在挥舞长剑;有时仿佛置身于飘满瓜果香味的田园里畅游;有时仿佛又停驻在烟雨朦胧的窗前沉思遐想……从他的静物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静的氛围、感受到了生活的气息、更感受到了朱辉老师对水彩艺术的那份执着与享受。他的很多优秀作品都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示范的写生之作。十几年过去了,同学们在一起还经常回忆起朱辉老师上课的情景,温馨如故。言传身教,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太多的东西,人品、画品。

当许多人越来越远离写生这项最鲜活生动的训练时,朱辉老师却一直坚守。他师法自然,不管是教学还是创作他都以写生为基础。家中一个小角落就可以成为他作画的场景,餐桌边的一盘水果、椅子上的几只石榴、厨房小凳上的两个菠萝,窗前一盆小植物、小孙女散落在家的玩具都可以被他随手拈来,运笔入画。生活中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东西在他的画面中都演化为鲜活的生命,那么栩栩如生,那么情趣盎然。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谦恭,不以境迁,不以时移。

△朱辉 水彩画 1991 《农家小木桌》43×56cm

追求画面的艺术趣味也是朱辉老师水彩静物画最有特点的地方。也许是多年住在岳麓山脚下的原因,在朱辉老师画面中经常可以看见以窗外风景为背景的作品,印象最深的一幅是《窗》。窗外是云蒸雾绕的绿树层林,丝丝春雨,窗玻璃溅上小雨滴,室内是玻璃桌面映衬下的一盘紫葡萄,在逆光和暗部的对比下紫葡萄显得那样晶莹剔透,盛满桔汁的高脚杯和酒瓶非常概括和整体。整个画面通过背景的虚蒙处理,与前景物体的细腻刻画形成鲜明的对比,感觉一股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窗内窗外,两个世界,一种向往。

退休后的朱辉老师没有了俗务应酬性情更加沉静淡定,并影响到他的画作。艺术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形成了更明确的朱辉式静物风格,朱辉样式的艺术特色。很喜欢他早几年的一幅作品《满天星》,家中灰白色的墙边矮柜上一瓶繁星点点毛绒绒的小白花层层绽放,花的处理非常精彩,运用了湿画法和喷水、洒盐等特殊技法,虚虚实实非常漂亮。左边是三个小矮瓶栽上的不知名的灰紫色小植物,像洋葱一样的根须在小瓶子里面若隐若现,煞有趣味。右边是一张有历史感的黑白照片,一台灰色电话机、和插了铅笔的笔筒,构成了一幅素雅无比的灰色世界。非常脱俗,至情至性,最让我感动的是其中透出的那份空灵的禅意!

洁白的锥形瓷瓶里插着一把田野到处生长的狗尾草和几支干花,几朵黄色的野菊花点缀其中,厚重的毛绒衬布上散落着两只红色橘子五只紫色的山竹,《狗尾巴草》似在印证卑微中的强大,寂寞后的春天。纯白的底,一小玻璃杯中二支鲜艳的玫瑰,旁边三只金黄的南橘,纯净而响亮的色彩让人过目不忘。《两朵玫瑰》是惺惺相惜,背后却是对灿烂盛景的挽留。在木窗户栏杆光影班驳下的蜜桃饱满而鲜嫩,一只粗糙的旧陶罐很不注目地立于背景之中,给人无限的想象。《桃影》隐喻了生命老去的无奈,青春恣意的挥霍。流年偷换的,还是流年……

常常被朱辉老师静物作品中透出的那份朴实与本色感动,这是一种从内心渗透出来的、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本色,是他精神世界的最好诠释,那么纯粹、含蓄、朴实!那么真实!朱辉老师水彩静物作品风格的形成越到老年越是明确、突出,纵观他的艺术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个人本性风格体现是逐渐明确、逐渐成熟的。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和总结朱辉老师的艺术成就和个人艺术风格的基本特征。

△朱辉 水彩画 2002 《草莓与桔子》38×56cm

(1)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感基础 :

从朱辉老师的艺术道路来看,他所受的教育路径是这一代知识分子中典型的代表,他纯粹的内心,纯净的艺术世界来自所受的教育更来自内心的天性!他们这代人经历丰富,在多变的世界、多难的世事里,朱辉老师用他的学养和知识造就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对朱辉老师来说,艺术是他的宗教和信仰,是心灵的归宿,是生活的最后升华!解读朱辉老师的艺术要用理解宗教的心灵对待他眼中的世界,在他内心世界中,一花一果就是世界的完美代表,一草一木的友好相处就是世界的和谐,就是宇宙的规律。他的艺术宗教是各种宗教精神的综合体现,是人类对美好和谐事物的精神寄托,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通过外部的修炼、使世俗的磨难和经历达到人格和精神上的完美升华。最终这种精神与人格的升华又反作用在作品的意境与风格上,这种艺术与人格的成功结合,是自明代以来中国艺术家的最高精神追求和完美境界。

(2)西方艺术式样的色彩与构图手法:

朱辉老师艺术手法的基础是以物体客观现实的光影、形体为造型依据的绘画手法,是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主要风格和方法,这是以欧洲绘画史上浪漫主义和早期印象派为主的造型手法的传承,它是以严谨的透视法则、光影塑造规律、色彩体积空间的表现方法为依据的造型方法体系。朱辉老师在掌握这样的体系方法上,堪称这个时期湖南西画艺术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绘画写生方面的功力、造型能力、色彩表达的完美程度、以及构图、创作能力等都是全面的,在教师的职位上传授这些艺术方法几十年,是中国当代艺术教育方法在湖南的典型代表,他多年的努力就是把早一辈艺术家的艺术传统,传承发扬下来,桃李无言,下自成溪!朱辉老师的弟子早已誉满全国。

(3)当代美术的视野与参照:

在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主要区别就是在观念的差别,朱辉老师的艺术道路越到后来反而越年轻起来了!他早期的绘画造型和色彩表达手法更偏重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造型严谨、色彩和光影趋向于客观真实。后来的绘画从主题到构图都更生活化、更直白,就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个场景,没有了以前刻意而为的构图,这是他艺术观念的升华,没有了虚伪和做作,没有了生活和艺术的 鸿沟,艺术家在老年又回到了艺术的起点,生活和艺术完美的结合为一体,理想和现实不再冲突,精神和物质不再分离! 我相信,朱辉老师决不是为了追赶时尚而去学习当代美术的表现方法和艺术观念,在他的身上、在他的内心世界里,纯粹和直白的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自然而然的真情表达,没有多余的光影,没有多余的色彩,仿佛都是主观的流露,也正是客观的表达。

△朱辉 水彩画 2000 《秋的旋律》56×70cm

(4)个性的艺术语言:

我们如果用当代美术的视野来分析朱辉老师的艺术,就必须以深入他内心世界的心路发展历程为依据,朱辉老师的艺术道路正是从客观的自然主义出发,随着对人生的阅历,对世事的体验而归于内心的平淡与和谐,他的艺术语言也走向了简约平淡的至真至美风格与境界,他后期静物的主题依然还是日常生活的景物,但是少了多余的陪衬,更单纯的面对事物的本来面目,更直接的表达对象的存在之美、本质之美,甚至连光影也简约到了及至,只保留必要的体积表达。早期画面大面积的光影气氛和场景的表达已不重要,要表达的只是更绝对的对象本身:绘画回归了主观世界,在物象之中再次发现世界,发现内心,表现内心。在色彩的运用方面,简洁依然是他艺术的法则,灰色,各种不同的灰色,严格的色彩秩序,理性的色彩控制,一切都是艺术规律的自由表达!朱辉老师的色彩运用高妙之处在于色彩的控制,这也是他色彩艺术炉火纯青的重要标志。朱辉老师的静物绘画的境界,与意大利画家莫兰迪有极为相似之处,虽然朱辉老师与莫兰迪有不同的艺术道路和人生轨迹,但他们作品的共同之处都是画外的东西似乎要比画面的东西要多,感觉朱辉老师的画似乎更纯净、遥远、更淡雅、更平和,就连用笔都是中锋、藏锋,不露锋芒!

站在朱辉老师的水彩静物画前,常常让人流连忘返,艺术品最可贵的就是其中透出的意境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引起人的共鸣。记得湖南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朱辉老师是摄取花魂果魄的高手,他总是能够借花卉与水果之形,植入自己心中的理想境界。随便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他笔下的具有灵性之物。生活中的一花、一果与朱辉老师真的很有缘分,通过他的笔画出来的瓜果都能焕发出一种神韵。他总能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和它们对话,惟妙惟肖的重构它们的灵魂。

花有花姿,人有人品。看着朱辉老师的静物作品,脑海里就出现他清瘦的身影、和蔼安详的面容、平缓的语调……他沉静而不宣扬,如山边的清泉,如夏夜的香荷、如他画面中的一花一果,默默地散发着一股清新与恬静!在如今的喧哗与浮躁中,他就像一个艺术的圣徒,虔诚地守护着他的那份宁静与平和。

于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010年10月13日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