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别传丨(1)大学生走进长沙城

2018-09-04 10:17:40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刘瀚潞]
字体:【

《记者别传》是《80级中文系》的续篇。狮毛虎皮,鸡毛蒜皮,皆记叙之,故曰“别传”。

1984年7月湘潭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湖南日报工作,至今34年。21岁的大学生,变成55岁的老报人。

我是幸运的60后、幸运的乡里伢子。托政策之福,考上大学,还包分配。对世态炎凉,常怀感恩、敬畏之心。原生态地活着,诗书画地活着,直至烟消云散。有模有样,无愧无悔。

——题记

(1)大学生走进长沙城

文丨陈惠芳

长沙是什么地方?长沙是湖南的省会。长沙还有岳麓山、橘子洲。长沙人很多,还很牛逼。长沙街道很宽,地盘大。我知道的就是这些,也只是这些。

1984年7月,天很热,我的心更热。我已顺利地从湘潭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日报》工作。哦!差点忘了最要紧的。长沙除了人多、车多、风景多,还有一个神圣的《湖南日报》。这将是我的码头。

长沙是名副其实的“火炉”。我真不敢相信,“老长沙”是怎样在“火炉”里度过的。这让我想起乡里的烤红薯。我就要成为这样的烤红薯了。

我愿意做这样的烤红薯。包分配,有好单位。这是我们的幸运。一些同学分到了省城,也有一些同学分到了市州,甚至县里。所以,我们即将生活在省城的同学,是幸运儿之中的幸运儿,也不是人人都有幸变成长沙的烤红薯。

其实,我不是第一次进长沙城。

我有一个姨妈在红旗织布厂工作,就在织机街一带。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带我来过两次。乡里伢子进城,很好奇。看什么都稀奇。长沙城的楼房高。这是最深刻的印象。宁乡老家都是平房,茅屋多,瓦屋少。除此之外,就是长沙热,汗流浃背。年纪小,智商还不高,来不及想起“烤红薯”之类的比喻。

大学生进了长沙城,还是乡里伢子。湘潭大学在湘潭市郊区的羊牯塘,离市区还有10公里。与闹市很远,我们过着典型的田园生活。乡里伢子有乡里伢子的纯真与质朴,还有一点点幼稚。

7月是高考的“苦季”。我们经历4年大学生活之后,迎来了“蜜月”,迎来了“红7月”。烤红薯也有烤红薯的味道。何况我是《湖南日报》的烤红薯,香喷喷的。

2009年6月15日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