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丨阮国新:弃旧图新

2018-06-08 11:02:42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弃旧图新

作者丨阮国新

关于对中国画与油画的认知度与喜好率的问题,据说当下有人曾做过社会调查,采访社会各阶层的很多年轻人,结果表明:约百分之八十的人喜欢油画,百分之二十的人喜欢国画。这说明现阶段中国画已存在审美危机,这种危机并不说明画种的优劣,而是一个很复杂而深层的问题,我们暂不在这里展开议论,但我们的确要关注的是当代中国画的面貌。我想中国画的面貌是分两个层面的,一是精神面貌,一是形态面貌。精神面貌应当是依托于形而上意象美学结构和艺术家的学养修为,这决定了它的文化特性;形态面貌则是精神面貌的载体,它包含的是图式、笔墨结构,具象与非具象,语言表达与媒材择用。我们所担心的并非中国画面貌的构造,而是中国画面貌的变化。就而今从各类中国画的艺术活动以及报刊发表的中国画来看,中国画的面貌因袭的居多,令人眼亮神爽为之一振的太少。尤其从行外人看来,中国画面貌都差不多,且有些不知情的人质疑黄宾虹先生还健在,这里那里东南西北怎么都有类似黄先生的作品?由此看来,中国画的模仿之风太滥。这可是个艺术生态的大问题,艺术的生态危机必定带来视觉上的审美危机!我们常说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的名言,要付诸实施,却也非易事。但中国画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的一种担当,是一种文化上的考量,相对于在陈陈相因的程式化范围中来回踱步的惰性,是一个大大的冲击。往往人们会担心创新中的迈步可能导致丢失传统,其实中国画的延伸维系着一根文脉的绳子,既然有中国画这个定义的存在,创新的步伐即使迈得大一点,也不会失魂落魄,只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阮国新作品《山塘》)

中国画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也难立竿见影,是一条艰辛的路,需要勇气、智慧和胆识,甚至需要具备牺牲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宏观上的文化理念。在民族文化与国际视野的交叉点上寻求一条转型之路,是艺术家思考如何创新的一个起点。

中国画只有转型才有可能出现新面貌,当然在转型过程中,精神层面的要素,是具有通达恒常力量的,是不可以轻易变换的。比如老子描述物象:“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庄子也说:“言有尽而意未穷。”这是东方文化体系中的美学思想,是一种高妙境界。中国画转型创新若抽掉灵魂部分,艺术形态也就只是一具没有生命的躯壳,毫无价值。

转型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创新是一种艺术生命的需要,并非生搬硬套,冥思苦想。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要敢于舍弃长久依恋的模式化套路,然后才有新的图式的出现,新的图式必定要用心的笔墨语言去表达。简单的中西合璧,或者西法的直接挪用,可能也有新的感觉,但不见得好,甚至会流于浅薄。“师法自然”是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好钥匙,创作者之师非古人与今人,创作者之法非陈法与他法。若心里装满了古今高人,负担太重,怎么也不能让自己出来。用心关照天地山川,融合其中,解衣盘礴,旁无他物,自然胸有图式,法在情中。中国画图式的形构,依然离不开笔墨,笔墨是表达形象的根本,是传递心性的法器,是展现新面貌的依托。笔墨元素若不能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创新便是空谈。笔墨是有高低优劣之分的,新而好的笔墨是毫无做作的自然天成,是艺术家心灵轨迹的呈现。笔墨的探索与锤炼,无不让艺术家穷尽毕生的精力。

中国画坛上多一份创造,在历史长河中就多一朵浪花。古老的体系只有注入新的营养,才会有生命的延续。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