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论丨谭仲池:高古深邃的诗意情境

2018-06-01 11:34:03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高古深邃的诗意情境——读王友智狂草《离骚》

作者丨谭仲池

(王友智书法作品《离骚》)

我认识王友智先生是先认识他的书法作品。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位朋友家中我看到了友智先生写的一幅草书。顿时眼前一亮,似见龙蛇飞舞,气贯山河,氤氳着一片浓郁的诗意情境与厚重文化气息。

我知道,真正的草书是书家性情与性格的直接表达,诗意的纵情呈现,胸中激情的奔浦入形,灵魂中心源的神韵飞扬。正如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也。”

这次,我走近友智的草书作品《离骚》,就犹如进人了一座古意盎然且充满正大气象的神圣艺术殿堂。其线条、墨采、笔韵、气度、章法可谓是大象无形、大道无尘、随心所欲、随性而致、随情而驰、诗意纵横、髙古风流,笔端千钧,挟雷以奔。真如“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足可见其明书家之德、显艺法之精、蕴博学之智,展豪放之美,穷悟禅之境。

书写《离骚》这样的古人经典,会在不经意中,坦露自己的学养修为、人格魅力乃至对文化背景的思考和自己对当代文化时尚的认知和审美趋向。正如王岳川教授所言:“王先生的草书是他向中国书法最高峰冲击的见证,是20世纪草书创作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他所领先的一些精神要令后续者思考再三”。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这是屈原在被放逐之时含愤而作,倾诉着诗人对理想和生命坚守的心灵追问,字字句句给我们展示了诗人对天地、自然、人神和沉重现实,自我生命情感的深情寄托与深邃幽秘的诗性内心世界。“长态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自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似这般苍生在怀,与自己的本真生命对话,胸中激发的情感波澜,也只有草书的张力才能承载其如此圣洁而强烈的精神潮涌。

从这个层面上讲,要书写好《离骚》绝非凭书法技巧能至,而是要求书家必须有深厚的学养积累,深邃的思想见地,深幽的艺术感悟,深透的书法功底。这样心墨便会与诗脉相融,意象便会与灵魂神交。蔡邕在《书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由此可知,书家的书作要使自己书写的作品抵达佳境,书家必须先散其怀,然后才能任情挥洒心中的真实情感,通过笔线流露于纸张之上,构成自己的诗意心画。

王友智先生的草书之所以能痛快淋漓地“任情姿性”,以奔放遒劲之势,自由挥墨运气,营造书作,率真而飘逸,纵意而风流的艺术情境。是他用心写意,用气传神的结果。故书作结构、章法、造型,都蕴含着传统书法经典的笔情墨蕴,弘道精妙。亦像他自己的身影,修瘦、刚柔、灵慧、豁达、气质冰清。

我以为草书写到这种水平,这种性情,这种神韵,这种境界,完全发乎于王先生对屈原美妙诗文的虔诚至爱和心领神悟。故先生书法的持正苍劲,挥洒有度就如嫦娥舞袖,山谷垂瀑,一泻柔情剑气,尽显高古风流。

当然,古道秋月,老树枯藤,物我两忘,更入高境,友智先生仍待岁月风雨的洗礼和孤灯静默的守望。友智先生虽临七十七岁高龄,但我相信他与书道有缘,夕阳无限。在“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跋涉中,定然会登临一览众山小的峰巅,做一次已然人心、万象在旁的深情远眺。这正是乘凤翼而翔兮,当揽天光云锦之美灿。

2013年5月5日于长沙

(谭仲池,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