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风采丨王友智:砚边笔谈

2018-06-05 08:23:00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砚边笔谈

作者丨王友智

(著名书法家王友智教授在挥毫)

写毛笔字,执笔无定法,史书记载有二指法、三指法、四指法、五指法、握拳法、回腕法、拔镫法等等,似被大多数人使用的是五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也叫五字执笔法,即按、押、钩、格、抵五字。五指执笔法的要领是:指实,掌虚、腕平、掌竖。

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就是临帖。现在,科技发展,印刷技术先进,各种字帖应有尽有,书体俱全,风格各异,给学书人尽情选择的余地.,我认为,选帖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水平高、字数多、自己喜爱的字帖,水平高,是指书法史最高水平的字帖;几种水平都高的字帖,一定选字数多的,宜入帖,亦宜出帖;以上两种条件具备的,一定要选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说明你和他的性格吻合。经过历史的筛选,五种书体的最高水平:

篆书:《散氏磐》、《毛公鼎》、《石鼓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

隶书:《张迁碑》、《曹全碑》、《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西峡颂》、《石门颂》等。

楷书:颜真卿的《多宝塔》、《颜勤礼碑》、《麻娃仙檀记碑》等;柳公权的《神笔军碑》、《玄秘塔碑》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等。

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等;欧阳询的《千字文》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李邕的《岳麓寺碑》等;宋四家的行书等;

草书:王羲之的《十七帖》;贺知章的《孝经》;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智永的《千字文》;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大草千字文》等;庭坚的《诸上座帖》等。

以上诸帖,是公认中国书法中经典中的经典,典雅高古,久学可以免除俗气,自生雅风。

汉字由点线组成。书法最讲究点线用笔,用笔不但可以反映书者水平的高下,而且可以呈现作者的艺术风格。篆书用笔讲究刚柔相济;隶书用笔讲究一波三折;楷书用笔讲究提按分明;行书用笔讲究连断变化;草书用笔讲究连绵不断。书法线条的质感是在临帖实践中长期培养出来的。传统经典书法的线条犹如钟表的发条,有弹性有力感,普通人书法的线条好像面条,软绵绵无力感。“发条”与“面条”,天渊之别,深人浅出,生动形象。

临帖学书,要注意结构的变化规律。每种书体都有自身结体的特点,但从宏观上首先应把握五大书体的结字规律。篆(小篆)以纵放取势;隶以横拓为形;楷行以黄金率修身;草取众之所长。

临帖学书,不但要学笔法、字法,也要学习帖中章法。章法也叫谋篇,包括字距、行间、正文、落款、用章等关系的处理。施笔在实处、索趣在虚处;精美出于笔毫,巧在于分内,实处呈形,以造气势;灵处呈幻,以生意境。虚实恰到好处,自然妙趣横生。

学书要懂逆起,涩行,回收。逆起,就是逆锋起笔,篆、隶,楷起笔逆锋于纸上,行、草空中作逆势,逆锋是为行笔蓄力;涩行,就是行笔时要留得笔住,如逆水行舟,顶风跑步,克服阻力前进,呈现力感;回收,就是收笔时要回锋“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善始善终,放得开,收得住。

中锋是常用的笔法,中锋线条有立体感,若钢丝、竹竿、力感强;侧锋线条有扁平感,若发条、竹叶、兰草、有飘逸感。

历史上经典作者,都是熟练运用中锋与侧锋的高手,大部分作品都是中侧兼用,不过以中锋为主罢了。

“笔笔中锋”之说,是强调中锋在运笔中的主导作用。

“刚柔相济”四字,附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哲理,也是书法运笔的高标准高境界。传统经典书法作品的线质,都是“刚柔相济”的典范,秦篆“刚中兼柔”,汉隶“柔中兼刚”。以篆隶发端,以后的楷、行、草虽字体变化万端,运笔“刚柔相济”之理寓其中,终不变矣。

“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是前为后蓄力的方法,只有先把力量蓄备得足足的,之后的运笔方能气足神完。特別是行草运笔,连绵不绝,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无处不蓄力,无处不发力。此处最见功力与才华。

“不激不励,风规自远”是一种中和美。姜夔提出“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太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就是这种中和美。中和美是人类审美的普遍规律,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行笔有疾徐之分。善书者虽疾而笔画厚重,不善书者虽徐而笔画轻落,究其原因,基本功使然,前者笔法成竹在胸,后者笔法生疏,书写效果当然天渊之别。当代书家的缺失多多,而主要缺失是传统基本功的训练。“欲飞无翼”。

“锥画沙”、“印印泥”之说。褚遂良、颜真卿、黄庭坚、王澍、康有为等都倍加赞赏,皆言此法之妙,在于“锋藏画中”,以达“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能达此高度的先贤,每个朝代能有几人?当代更是寥如晨星,于右任应当之无愧。

自从赵孟頫提出“用笔千古不易”说之后,赞同者有,非议者亦有,特别当代诸说纷杂。不能说这些争论毫无意义,但关键在于当代的书法还要不要法?如果说古法已经过时,那么新法又在哪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人创造出一种用笔的新法;即既不用中锋,也不用侧锋,既不用藏锋,也不用露锋;既没有疾笔,又没有徐笔;既无提笔,也不按笔;既无转笔,也无折笔等等。如是书法书写的最本质基因已经消失,还谈什么书法艺术?用笔新法既然还为无有,古法起码截止目前还不能“易”。事实上,大言古法过时者,其书作却仍然是沿用古法的实践者,何哉?正好说明古法的穿透力。古法是古代先民创造的,经过先贤的提炼、升华为精华,代代相传,成为至理,故千古不易。

学书当讲究笔势。

作书应承上启下,前呼后应,递相映带,笔断意连,气脉贯通,“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笔到处力足,笔连处力到,笔断处力存。王羲之书,笔笔力到,处处流转,生机盎然。旭素狂草,大开大合,盘旋回环,笔外有笔,空中作势,天马行空,去来无踪,肇于自然。

书法之法,应附和自然之法,即要合乎自然规律。

山有起伏,水有波涛,故书有波笔;舟行有快慢,马奔有疾徐,故行笔有节奏;江河有湾转,道路有平曲,故运笔有曲直;云有卷疏,物有大小,故书有顿挫粗细;星有疏朗密集,故字有疏密……书肇自然,书道通自然之理。古代先贤们的经典杰作之美,在于其点画结字全肇自然之理,即把自然界中最美的东西呈现于笔墨之中,所以使我们生活在自然界之中的人为之陶醉。

我们往常看到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形容一件艺术作品之美。有形未必有神,然而没有形就不可能有神。形是神的依附。“形”,一目了然,是具体的、可视的。而“神”就不同了,是不具体的,抽象的,然而是可悟的。“神”是什么?神是通过形呈现出的气质、风度、精神面貌。书法的神来自勤学苦练,来自多读书,来自对大自然的体悟,来自渊博的字外功夫。

学习书法,得其形易,得其神难。

经典作品皆为“形神兼备”之作。就其形而言,已达完美备至,出神人化,让人痴迷、陶醉。一旦悟到他的神采,经典的高尚、伟大、神圣、奥妙,一下涌向你的心头,让你顶礼膜拜,甘愿俯首称臣。这就是经典魅力所在。走近经典可以让骄傲者变得谦和,可以让自鄙者变得自信,经典的穿透力与征服力就在于此。书法经典同汉文化一样博大精深。我们要做的是走近经典、认识经典、学习经典、继承和弘扬经典。

苏东坡云:“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厚重。”即楷书属于静态一路书体,容易写得四平八稳,很难写出生动性;草书属于动态一路书体,容易写得轻飘,很难写得稳重。高手能把楷书写到静中寓动,把草书写到动中寓静。

“草书不难于放纵,而难于简淡。”即不放纵便不是草书,草书最易放纵,若能放纵中有收敛,少些怒张习气,使其简洁平淡,就更爱看,符合哲理。

篆、隶、楷、行、草演变史,是由繁到简的发展史。所以,简约是草书的突出特征:一是把复杂的汉字的偏旁、部首通过抽象、概括、提炼成“字符”;二是运用“连笔”,把本来数笔才能完成的字,通过“连笔”而一笔完成,甚至把数字一笔完成。古代先贤对草书的创造,为中国书法自由书写增添了翅膀。篆、隶、楷一笔一划不可越雷池半步的书写,被连绵不断的心序自然流露的“连笔”所取代,为书法的恣情达性的书写开辟一个无限辽阔的天地。

刘熙载云:“真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不间书体的法与意要存不同度,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就和谐统一,否则便法意相定害,丑态百出。

草书之难,不作潇洒犴逸,难在潇洒犴免中不失法度。草的法度来源于篆书挺拔,隶书的波磔,楷书的多变等。草书的法度,不是对以上笔法的生硬搬用,而是通过高度熟练书写,巧妙地化人草书的笔意之中。其草书有无基本功,行家—看便知。

中国书法要有中华大国的典雅,气度、风范。中华五千年文明,诗同歌赋,礼乐典章,诸子百家等,皆以汉字法为载体代代传承。中华文明培育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以自己的壮美装扮了中华文明。二者相得益彰,使中国书法更加瑰丽多姿,使中华文明更加灿烂辉煌。

中国书法,不管是用笔、结体、章法,处处充满辩证关系。如用笔的轻重、直曲、方圆、断连,结体的疏密、奇正、章法的布局等。它们之间关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矛盾造气势,统一得和谐。

用笔轻,线条细,用提法;用笔重,结条粗,用顿法,按法。笔轻则墨扬;笔重则墨沉。墨扬则飘逸潇洒;墨沉则稳重、沉着。轻时切忌峰腰,露尾;重时莫如算子、墨猪。轻重适宜,气韵生动;轻重过分,神采不生。好纸佳墨,则纸墨相发,神采飞扬;劣纸差墨,则纸墨不发,难以成书。

直线居静、曲线居动;直线象征阳刚,曲线象征阴柔。直线是曲线的基础,曲线是直线的极致。不能直而曲,则油滑如春蚓秋蛇;能直而不曲,则难人佳境。直中寓曲,则刚中兼柔;曲中寓直,则柔中兼刚。颜真卿的“屋漏痕”为刚中兼柔,怀素的“坼壁墙”为柔中兼刚,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刚柔相济是书法用笔的至高境界,是长期心悟手练的结晶。

方用顿笔、折笔,圆用提笔、转笔。顿笔外拓,提笔中含。外拓用隶法,中含用篆法。外拓者雄强,中含者浑劲。顿笔要精而密,提笔应婉而通。方笔凝重沉着,圆笔潇洒飘逸。顿则血融,提则筋健。方笔使转用顿法,而以提挚出之,圆笔使转用提法,而以顿挫出之。方笔用翻法,圆笔用绞法。顿笔如雄狮蹲地,提笔如游丝袅空。隶法贵方,方中寓圆;篆贵圆,圆中寓方。真贵方,方中参之以圆;草贵圆,圆中参之以方。妙在方圆并用,亦方亦圆。或笔方体阀,或体方笔圆,或内方外圆,或外方内圆。方圆之妙有言无尽之理。

行草书多连笔,连笔是行草书区别于其他书体的突出特征,不连就没有行草书。但如果连笔失去法度,不但失去了书法的节奏感,而且让感官疲惫不堪,更谈不上什么美感。所以,必须注意断笔的处理,连处不失稳重,断处要有呼应。连处不稳,虽连犹断,必伤神采。断失呼应,生机丧失。贵在连断自如,笔断不损字形,笔连不伤字意。断有呼应,形断意连,神韵自存。连为实,断为虚,以虚为实,断处皆连;以实为虚,连处虽断,无处不臻,不失法度使然。

孙过庭认为,学习书法应分为三个阶段:“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不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第一步平正,指结体严谨且有规律,笔画搭配循规矩,方可沉稳大方,人正而避邪、丑、俗。第二步为险绝,是在平正基础上的大胆变化,要求轻重、大小、长短、疏密悬殊等;但不管如何悬殊,其险绝都不可失重;险绝不等于东倒西歪,丑陋不堪,杂乱无章。第=步复归平正的平正,不是第一步平正的重复再现,而是在险绝基础上的提炼、升华,并非平淡,实臻佳境,是不激不励,风规自远,以简人妙,反璞归真的高境界。

书法结体讲究疏密关系的处理。

疏是指点画安排比较疏朗,密是指点画安排比较紧密。一般说来,大字以结密无间为佳,实处呈形,以成气势;小字以宽绰有余为妙,虚处呈幻,以出意境。一字之内,也应疏密有致。结密不等于拥挤,拥挤令人窒息;疏朗不等于松散,松散感到凋零。形疏而意结密,或形密而意淡远是书法的另一髙境界。疏密恰到好处,虚实相生。精美出于毫端,在实处;妙趣在于布局,在虚处。疏疏密密,虚虚实实,妙趣无穷,美不胜收。

邓石如《艺舟双样》中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刘熙载《艺概》中说:“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俗书是反。”当代书家胡小石《书艺略论》中说:“一纸之上,每宇各有其领域。著字处为墨,无宇处为白。墨为字,白亦为字。书者须知有字之字重要,而无字之字尤要。”“书与人同,势无孤立,集体斯安,犹布白也。布白之妙,变化多端,运用之际,口说难详。譬如人面,虽五官具同,位置略异,人我便殊。又如星斗悬天,疏密错综,自然成文,久观益美。明乎此,可以言布白矣。”此乃书法之至理名言。

2009年10月12日于大鹰堂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