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牺牲的第一位少将曾宪邦:血溅卢沟桥 长眠浮邱山

2017-11-20 12:03:00 [来源:益阳新闻网] [责编:吴名慧]
字体:【

在桃江县浮邱山乡最偏远的村庄会龙湾村的一片竹林中,拂开青青竹叶,显出一块青石墓碑:陆军步兵少将团长曾公宪邦大人。

这里,是抗战初期阵亡将领曾宪邦的长眠之地。

曾宪邦,1902年出生于桃江浮邱山,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1926年毕业后,他参加北伐战争,在闽赣等地作战,初露头角,晋连长;转战豫鲁后,战功卓著,晋升营长、中校副团长。1933年,日本侵略者占领热河,侵入长城沿线,曾宪邦奉命率四九八团开赴冀北抗日战场,扼守长城要塞,古北口战役后升上校团长,是我国早期抗战将领。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举国震动,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卢沟桥事变后的两个月,曾宪邦在阻止日军进犯平绥的南口战役中英勇牺牲,也是抗战全面打响后首位为国捐躯的少将。

在曾宪邦的墓碑上,碑文尽管有些损坏,仍大致可辨:“卢沟桥事变发生,君率部驰抵宛平……力争以国家民族生存先……第十师及八十五师先后惨受袭击……营长重伤,君代为指挥,奋勇督战……”

碑文所记,是曾宪邦以身殉国的事迹。

这一段,应该从卢沟桥事变后说起。当时,为加强华北抗日力量,国军总部调十四军李默庵率所辖十师、八十三师由武汉开赴华北战场,曾宪邦时任国民党八十三师二四九旅四九八团上校团长。接令后,曾宪邦将妻子吴玉冰和未满两岁的儿子曾仰之送回桃江老家,旋即率部驰援华北,驻守北平外线。七七事变初期,国民党守军二十九军所辖三十七师、一三二师应战,战斗十分激烈,不久战场扩大到北平外线,这时十师、八十五师相继参战,经月余鏖战,两师伤亡惨重。到7月底,日寇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紧要关头,八十三师奉令接防,曾宪邦奉命率四九八团随卫立煌部增援南口,开赴宛平东马蹄,坚守髽鬏山。

髽鬏山战役是1937年南口战役的组成部分。为灭亡中国,日军占领北平和天津后,紧接着沿津浦、平汉、平绥三线扩大侵略。日军沿平绥路西进,目的是占领山西,进而控制整个华北,一举歼灭中国军队精锐,攻占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以为这样就能迅速打垮中国的抗日力量,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蒋介石面对日军的三路进犯做了相应的战斗部署,在平绥路方面,组织了著名的南口战役。

南口战役中,当年八九月间,奉命驰援南口的卫立煌部与日军在门头沟髽鬏山地区激战20余天。抗日将领符昭骞遗墨《抗日战争中门头沟庄户会战纪要》中有这样一段:“曾宪邦八十三师(师长刘勘)四九八团团长,于1937年8至9月参加卫立煌所率十四军平西门头沟庄户千军台会战,曾宪邦团在千军台主阵地抗击日军进攻,其时,新增日军牛岛旅团,大炮20余门,连日来频频发起步炮联合攻击。9月13日,阵地遭受2000余发炮弹轰炸,山石化为焦土!曾团浴血抗击,争夺激烈。曾宪邦负伤多处,以身殉国,全团官长伤亡殆尽,仅存约一连人。”

全团官长仅存约一连人,何其壮烈。关于曾宪邦的记载,可以找到的资料不多,但关于髽鬏山战役的惨烈,《人民政协报》上有一篇文史资料《髽鬏山——南口战役的另一战场》这样讲述:“第八十三师驻房山金鸡台……日寇为阻击卫部增援南口,每天出动飞机狂轰滥炸,有的重磅炸弹的弹坑有一间房子那么大。卫部伤亡惨重,有个营仅剩十几个人……残暴的日寇,为达到其战略目的,置国际法于不顾,施放毒气弹,致使卫部官兵坐在战壕中就被毒气熏死。然而,卫部将士仍然越战越勇,板桥、庄户南山顶等处也发生过肉搏战……战役持续到9月上旬。时值秋季,山高气温低,但广大爱国官兵还穿着短衫、短裤、草鞋;由于粮草没有及时运到,仅以少量玉米、土豆等充饥。”如此环境,曾宪邦为国捐躯的壮烈也可想象。

他的堂兄曾文周在1987年写的纪念文章中是这样记叙的:“上有飞机,下有坦克,夹以炮火猛攻,山崖尽赤,曾部顽强固守,苦战五昼夜,防御多方,焦土必争,一营营长重伤,他身先士卒,亲临前哨,在机枪阵地督战固守,军心重旺,击退多次进攻。上午9时许,腿部负伤,仍裹伤血战,不下火线,誓与阵地共存亡,不肯稍移,准备手榴弹近战。下午3时许,猖狂万分的敌机枪子弹射中腹部,血染口袋手册,继中头部,将天灵盖击碎,遂以身殉国,偿还精忠报国夙愿。”

1987年4月的《桃江文史资料》上还记载,曾宪邦腹部中弹后,在弹孔枪痕的指挥手册上写下一首七绝:“有志男儿卷战事,锋前不惜国人头。烟尘百战留青史,报国丹心应未酬。”他在战场上坚持指挥直到最后一刻。

曾宪邦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并从战场上抢出其遗体,走过三千里中华大地,护送灵柩回到桃江浮邱山。

8年后,当曾宪邦最小的堂弟曾寿九长大成人时,吴玉冰将丈夫曾宪邦在战场上用过的一柄刺刀送给了这个最小的弟弟。如今,这是曾家唯一留有的曾宪邦遗物。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