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谭家桥,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壮烈牺牲

2017-07-26 09:26:00 [来源:凤凰历史] [责编:吴名慧]
字体:【

1934年11月底,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即红十军团)在方志敏、刘畴西、寻淮洲、粟裕等率领下北上皖浙边界,准备创建新的苏区。

红十军团的行动立即吸引了国民党军的注意,在蒋介石的命令下,调动5个正规师另2个独立旅、4个保安团共10多万兵力,分三路对红十军团进行围追堵截。面对严峻的敌情,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应对之策。会议最后决定,在皖南、浙西交界的谭家桥附近乌泥关地区设伏,狠狠打击紧紧尾追的国民党军补充第1旅,震摄一下敌人的气焰。

乌泥关距离谭家桥5公里左右,是个山隘口,一条公路自南向北通过,路东侧有一个高地,靠北侧是一溜小山坡,公路南端有一道悬崖,整个地形非常适合打伏击战。红十军团以所属红20师2个团和红19师1团埋伏在谭家桥正面,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突然出击;红19师2个团,从石门岗以东向乌泥关穿插,截断敌人后路,配合军团主力围歼敌人。

1934年12月14日拂晓,红十军团已经在谭家桥附近设伏完毕。上午9时多,敌补充1旅的队伍出现在公路上,经乌泥关、谭家桥向前追击,已慢慢进入了伏击圈。就在这时,一个红军战士因过于紧张,竟然枪支走火。国民党军立时警觉,停止了前进,主力迅速沿公路两侧展开,一部则直趋抢占最近的高地。无奈之下,军团长刘畴西只好下达了出击的命令。结果,一场伏击战打成了遭遇战。

战斗打响后,担任正面主攻的红20师指战员因缺乏战斗经验,只顾打得痛快,没能及时发起冲锋截断敌军。而红19师的出击地域却离得很远,一时无法赶到主战场,也耽误了攻击时机。敌补充第1旅少将旅长王耀武经验丰富,非常机警,他很快就看出了正面红军的缺陷,当即命令手下各团抢占附近要点,并集中所属迫击炮和重机枪压制红军,支援一部兵力向控制战场的制高点乌泥关发起猛攻。

国民党军的武器占优,火力很猛,而红20师部队没怎么打过像样的阵地战,一时发生了慌乱。国民党军乘机发起冲锋,一举冲上红军阵地,双方展开激烈的肉搏战。王耀武抓住战机,增调兵力连续投入攻击,将红20师的阵地撕开了一道口子,国民党军一拨一拨地涌了上去。经过反复争夺,国民党军攻占了关键的乌泥关高地,尔后居高临下以火力压制红军,形势转为对红十军团非常不利。

军团长刘畴西急令红19师回援乌泥关,但因地形不利,红19师绕了半天才绕出来,耽误了不少时间。红19师师长寻淮洲年仅22岁,经历过井冈山斗争,曾是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能征善战,前途无量。他看出乌泥关是全局制高点,只有将其夺回才能扭转形势。因此,寻淮洲指挥红19师指战员向乌泥关发起反击,不顾枪林弹雨奋勇冲锋。然而国民党军的机枪火力非常凶猛,冲上去的红军被一次次击退下来。寻淮洲眼睛都红了,干脆离开指挥位置,端起一挺机枪带头发起冲锋。战士们见师长冲上去了,也齐声高喊着跟着杀了上去。寻淮洲冲上一个山坡,迅速指挥部队扩张战果。这时,一排子弹飞来,正打中寻淮洲的腹部,鲜血喷涌。他咬着牙坚持指挥,直到昏迷过去。方志敏闻讯十分着急,命令将寻淮洲抢下来,由担架队抬往后方红军医院进行救治。

战斗进行到下午,双方形成里出外进的混战。由于红军失去了战机,遭到站稳脚跟的国民党军一波波反冲击,火力也远不如敌人,越打形势越被动。后来,国民党军突破了红十军团预备队阵地,向其侧翼实施包抄,已打到了军团指挥所附近。方志敏和刘畴西知道已经无法取胜,再打下去后果严重,只好下达了撤出战斗的命令。

谭家桥之战,红十军团功亏一匮,伤亡达300余人,军团重要干部寻淮洲、乐少华、刘等人后负伤。国民党军伤亡也有200余人,因为好容易转败为胜,惊魂未定,王耀武也下令收兵,没有追击红军。

非常令人惋惜的是,重伤的寻淮洲在送往后方医院的途中,由于山路颠簸几次从担架上摔了下来,导致失血过多,于第二天牺牲,年仅22岁。死前寻淮洲恨恨地说:“死我是不怕的,不能死在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汉奸手里,我痛心啊!”方志敏命人将寻淮洲就地埋藏,并作了记号。后来国民党军根据红军俘虏的供词掘出了寻淮洲的遗体,割下首级邀功,大加宣传。解放后,政府重建了寻淮洲的陵墓,隆重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红军名将。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