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风采丨欧阳觉文:湖南地方小戏

2018-04-08 12:06:43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湖南地方小戏

作者丨欧阳觉文

(汨罗市花鼓小戏《过渡》)

(一)湖南花鼓戏的基本情况

在两百多年前,就有古人记录了这样一些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长沙府志》记载:“舞灯之后,又各聚资唱梨园,名曰花灯。”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宁乡县志》记载“上元曰……儿童秀丽者,扎扮男女装,唱插秧、采茶等曲,曰打花鼓。”

湖南花鼓戏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地花鼓阶段。它的特点是以两个人物,用手巾或钱鞭、杯筷作道具进行歌舞表演。动作优美,生活气息浓厚,曲调明快、健郎、活泼,至今逢年过节都要表演,称作“打地花鼓”。

草台花鼓阶段。马马虎虎搭一个舞台,有人说,农民秋收以后,把打稻子用的扮桶翻过来,就在上面演戏。花鼓不是在地上沿门表演(地花鼓),而是有了舞台。这个时候的演出就有了人物,有情节,有白有唱。因有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故也称为“三小戏”阶段。唱腔在原来的基础上跨越了一大步,将“地花鼓”时期的民歌、山歌、小调,进一步戏剧化、人物化、情绪化,使曲调有了喜怒哀乐,使曲调符合剧中的人物性格。

农村职业班社和城市职业班社阶段。在清朝末期,花鼓戏已蓬勃发展,农村出现了多处花鼓戏班社,并向省城发展,势不可挡。封建统治者惊恐万分,当局厉禁昭悬,但省城内花鼓戏演出活动仍方兴未艾。南县的“新泰班”1912年即进长沙演出。1933年,由长沙花鼓戏爱好者组织的牖民新剧社,在半湘街长沙旅社内演出花鼓戏,“入场卷价甚高”而观众却“趋之若鹜”。

1949年前后,长沙市花鼓戏演出活动聚增。花鼓艺人云集省城,曾有十八个挂牌剧团同时开锣之说。

解放后,地、州、市、县基本上都有花鼓戏剧团或阳戏、花灯,省会正式成立了国有的湖南省花鼓戏院。这一时期,花鼓戏走向成熟。虽然它还保留了大量的“对子戏”和“三小戏”的剧目,但可以演出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大型古典戏和现代戏。剧目题材仍以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民间传说故事和历史故事为主。形成了自己的演出风格,风趣幽默,内涵深刻。音乐上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既有花鼓戏味道,又更加动听,还有音乐的思想性。在国家的关怀下,湖南花鼓戏经常上北京,还演出到美国、日本、欧洲,成为一种能登大雅之堂的艺术。

(二)湖南花鼓戏在音乐和剧目上的发展

解放后,湖南的戏曲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所以,湖南花鼓戏(包括小戏)不仅在音乐上,而且在剧本创作、演员表演、舞台布景、道具灯光都有很大的进步。在剧目上,一批又一批的新剧目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湖南省、全国获得最高的文艺奖项。现分类型介绍。

(1)、长沙花鼓戏,以长沙为舞台语言。它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宁乡、安化、平江、浏阳、醴陵、益阳、沅江、南县、华容、安乡等地,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最大的一种。

A、首先讲到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在剧目和音乐方面取得的成绩。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由湖南省湘江文工团和湖南省文工团演变而来,至今有60年的历史。它的舞台语言是长沙话,他的音乐是以长沙花鼓戏为主,吸收了其他花鼓戏和小戏兄弟剧种的精华,为我所用。这些年来,创作的剧目很多,在音乐上的发展有许多成功之处。

现将它的创作剧目按年分列于下:

《双送粮》,1951年,剧作者徐叔华在长沙榔梨深入生活,看到农民送公粮的劲头十足。他将这些生活写成《双送粮》,并且自己谱写花鼓戏音乐,湖南省文工团即刻投排。但有一段“浏阳河问答”,大家对曲调不满意。朱立奇在司鼓,齐芝田在拉主弦,提出用当时长沙市文工团排演的《田寡妇看瓜》王七的一段唱(曲作者唐碧光),几经修改,用于“浏阳河问答”,效果非常好。1951年5月到北京进怀仁堂演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影响很大,特别是那首“浏阳河”,一下子风靡全国。当年8月参加湖南省首次文工团会演一等奖。1955年参加全省戏曲观摩会演一等奖。当时演孙妹子是龚业珩,演老爷爷是詹仲堃,演青年的是姚涤新,演出单位是湖南省文工团花鼓戏队。

《刘海戏金蟾》,1957年,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排出,首演在南京,后到上海,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编剧导演银汗光,编曲左希宾、张国辉,舞美黄凡。刘海饰演者赵菊荣,胡秀英饰演者肖重奎。刘母由花鼓戏老师杨宝生扮演,石罗汉由胡雍林扮演。此剧为保留剧目,久演不衰。1983年,该剧应邀去美国演出,反应强烈。舞美设计吴洪生,刘海由叶俊武扮演,胡秀英由唐钟壁扮演,刘母由钟宜淳扮演,大姐由龚谷英扮演。2000年,该剧又去欧洲演出,刘海由李左扮演,胡秀英由叶红扮演,刘母由李小嘉扮演。左希宾在该剧中编曲的“中秋调”在社会上广为传唱。

《三里湾》,1958年由剧作家许再民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编剧,导演张间,编曲左希宾、张国辉,在长沙演出大受欢迎。五月调北京,与河南予剧院三团的《朝阳沟》等参加现代戏座谈会,历时两个多月。当时,文化部宣布: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是全国演现代戏的八个剧团之一。1979年,为建国三十周年去北京演出该剧。相隔二十余年,饰演的演员有很大不同,列表于下:范灵芝—龚业垳(57年)、刘赵黔(79年),王玉生—蒋啸虎、叶俊武,王玉梅—龚谷英、夏小莉,袁小俊—唐镜明、唐钟壁,能干婆--谭亦之、李小嘉,张乐意--赵菊荣、凌国康,范登高--胡雍林、刘海棋,马有意--梁熙和、彭复光,王小聚--陈扬辉、解梅精,下面为两次演出参加者:王满喜--张建军,糊涂涂-余谱成,常有理-钟宜淳,铁算盘-戴清海。

《补锅》,描写一对知识青年回乡生产,岳母娘不满意女婿的补锅工作,后传变。编剧唐周、徐叔华,导演张建军,编曲张国辉,他谱写的“手拉风箱”唱段,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舞美设计胡建民。演员:李谷一饰兰英,彭复光饰李小聪,钟宜淳饰刘大娘。

《打铜锣》,写农村不让鸡鸭下田吃稻谷的故事。编剧李果仁,导演余谱成,编曲唐胜和,舞美胡建民、黄凡,演员:凌国康饰蔡九,李小嘉饰林十娘。1965年参加中南局文艺会演,珠江电影制片厂将《补锅》、《打铜锣》拍成彩色电影在全国发行。接着,以中南区下乡节目的会报形式去北京演出,周总理等中央首长观看,毛主席接见。后去上海、杭州、武汉等地演出。在全国影响很大。

《烘房飘香》,1965年参加中南区会演后,被选拔为中南区赴京汇报演出剧目。翌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因“文化大革命”未能公开发行。描写农村少妇林里香克服人为的和技术上的困难,学习烘茶的故事。编剧周峥嵘,导演张间,编曲张国辉、杨鑫华,舞美设计胡建民。演员:林里香—卢谨如(中南区会演)、梁器之(到北京演出)、刘赵黔(拍电影),宋乔贵—张建军,邓春山—刘海棋,肖炳林—王明仿,翠林—罗芝英。

花鼓戏《沙家浜》,1971年,编曲欧阳觉文、卜再庭、曾祥嗣、张国辉、欧阳世春,演员:郭建光—张耐柏、文启厚、李启安,阿庆嫂—李小嘉,刁德一—彭复光, 胡司令—刘海棋,沙奶奶—刘镇南。音乐小组由余谱成带领,湖南省委派马副政委及文化组(厅)的王庆章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坐陣,指导音乐创作。从元月到八月,反复修改、排练。毛主席到长沙,要看地方戏,华国峰、卜占亚亲临演出场地,演出花鼓戏《沙家浜》。毛主席指示:地方戏移植革命样板戏好!谢谢演员,谢谢乐队。阿庆嫂演得利索。指示出来后,全国的许多文艺团体前来学习、取经。1974年,调北京会报演出,并在文化部介绍“经验”。由欧阳觉文编曲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你待同志亲如一家”,曾祥嗣编曲的“智斗”,卜再庭编曲的“定能战胜顽敌逗难关”,至今还在传唱。

《野鸭洲》,讲两个态度不同的拖拉机手,为农村生产队服务的故事。1979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将此剧拍成电影,在全国播放。编剧钟宜淳、陈芜、徐叔华、彭复光、汤师荛。编曲左希宾、欧阳觉文、曾祥嗣、张国辉、卜再庭,有些唱段被收入花鼓戏选曲和教学。导演张间,舞美设计陈新。演员:柳正刚-李启安,双桂-叶俊武,李大娘-龚谷音,丁书记-刘海棋,杨队长-凌国康,涂八-朱海云,红菱-刘赵黔,荷花-刘小栗,秋二嫂-李小嘉,喜鹊嫂-赵元贞。

《牛多喜坐轿》,198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60周年,到北京演出。故事是牛多喜搞自留地,心惊胆战,正当要把他带去区上反省的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农村的文件公布了,他热泪盈眶,愉快地迎接新的生活。编剧陈芜,编曲左希宾、欧阳觉文,舞美设计欧阳琼深、陈新、黄庭、谢惠君。演员:牛多喜-李国文,秦常-凌国康,杜娟-刘赵黔,柳鸣-张立功,大嫂-钟宜淳,凤来-李小嘉,吕发财-朱海云,泥土-肖其昌。

历史新编剧《喜脉案》,描写在皇宫内,出现了未婚先孕的公主,说真话或说假话的问题成了宫中的难事,歌颂了与人解难排优的胡太医。1985年戏排出后在长沙连演四个月。并在当年由湖南电视台拍成三集电视剧(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2月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得二等演出奖,编、导、音、伴唱、幻灯(聂安)、演员等单项奖12个。编剧叶一青、吴傲君,导演余谱成,编曲欧阳觉文,配器顾维,当时用电声音乐伴奏花鼓戏,得到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的肯定。舞美设计付忠诚,伴唱-欧阳佩兰。演员:胡值-张立功,胡涂氏-谢小君,公主-黄卓,柳怀玉-陈士争,皇帝-田既安,皇后-王奕,李拱-童卫,梦屏-严乐蝉。

《桃花汛》,写农村健壮男劳动出外打工,由桃花将妇女组织起来,克服困难搞水上运输的故事。1991年参加在扬州举行的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获得优秀剧目等六项奖励。次年到北京演出,获文华剧目奖,刘赵黔获文华演员奖和第九届梅花奖。编剧汪荡平,导演余谱成,编曲、配器欧阳觉文,全剧音乐是由小调结构的,另有一番色彩。舞美设计谢惠君,服装设计郭丽仙。演员:桃花由刘赵黔扮演,喜宝由叶俊武扮演,杏花由刘小栗扮演,虾仔由任寿云扮演,老六由田既安扮演,李花由谢小君扮演。

《乡里警察》,故事:花妹在公路上翻了运猪车的时候,捡了一头猪。乡派出所的两个警察查猪的下落,查和藏之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1999年8月,文化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周年,《乡里警察》作为优秀剧目,参加献礼演出。后此剧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编剧冯之,导演吴继成,编曲欧阳觉文、卜再庭,配器顾维、戴舞云(兼指挥),司鼓任果明,主弦陈耀,舞台设计谭国强。演员:宋谷饰谭德来,刘赵黔饰花妹,田既安饰刘公安,李小嘉饰南瓜嫂,叶俊武饰老五,凌国康饰老村长,杨晓刚饰二蛮子,任寿云饰易利志。

《老表轶事》,2003年在首届湖南艺术节的演出中获得金奖第一名,一举囊括包括编、导、演、音乐、舞美、伴奏、伴唱等23项单项奖。2004年九月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大奖,同时还获得文华表演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剧作奖等数个单项奖。2007年荣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2008年入围2007-2008度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并获邀请晋京参加中宣部、文化部在国家大剧院联合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现实提材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剧本通过一个旧知识分子—毛主席的嫡亲老表认亲、求官这样一件很小的事,折射出主席的伟大人格。编剧赵凤楷、彭铁森,导演谢平安、何艺光、童小阳,编曲欧阳觉文、陈耀,配器顾维,司鼓赵鸿飞,主弦陈耀,舞美设计谭国强。演员:文有章-周回生,郑大妈-谢小君,文大婶-龙兰湘,张干部-田既安,毛岸英-李左,文汉成-宋谷,郑玲玲-叶红。

《走进阳光》,2006年在湖南艺术节上获田汉大奖和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同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北片)评比展演中,荣获一等奖殊荣。获文华新剧目奖,文华音乐奖(欧阳觉文),文华演员奖(宋谷、邢险峰)。2007年入围2006—2007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剧情是:宋云剑自称大学毕业,偶然的机会使他成了英雄,得到了爱情,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可是真假英雄在衝撞着他,终于在电视观众面前说出了一切。编剧彭铁森,导演何艺光,音乐设计欧阳觉文,作曲周小艺、赵鸿飞(指挥司鼓)、王勇(主弦)、胡劲松,配器莫胜勇,舞美设计张曼、谭国强。演员:宋云剑由宋谷饰,徐芳由邢险峰饰,胡容由李鸣饰,玲儿由叶红饰,刘大海由王亦文饰,舅舅由周回生饰,谢主任由谢晓君饰,主持人由黄涓涓饰,劫匪由任寿云饰。伴唱:刘海霞、陆振远。

B、其他长沙花鼓戏团体整理和编创的剧目

《刘海砍樵》,长沙市新舞台、民众花鼓戏剧团联合演出。1951年陈北方(执笔)、何冬保改编。写胡秀英爱上樵夫刘海,并成为夫妇的故事。此剧得到当时中南文化局崔魏的帮助。1951年参加湖南省、中南区、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分别获中南区会演优秀剧目奖与全国会演二等奖,演员何冬保、肖重奎均获全国会演三等奖。音乐上有全新的编曲,在何冬保、田琼林、田运隆的集体创作下,【十字调】的运用,过门进行了删节,【采莲船调】(浏阳民歌)用于胡大姐的唱腔。特别是【比古调】,以【安东调】为基础,由他们三人创作而成。以至后来成为全国人民都知道的花鼓戏唱段。

《生死牌》,1959年,根据淮剧《三女抢板》,先由株洲花鼓戏剧团移植,再由益阳花鼓戏剧团在本地和北京演出,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两张图纸》,1972年益阳地区花鼓戏剧团演出。一个家庭有两张图纸,一张是建设红枫岭的长远规划图,一张是他们自己的房屋图,这中间就展开了一场争论。1973年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排演,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记录片。编剧赵凤楷、刘星亮,编曲彭云松、喻家龙、卜再庭,演员:李启安饰周大伯,叶俊武饰周志平,钟宜淳饰周大妈,刘小娟饰周利平。1977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剧的剧本和花鼓戏音乐。

《送货路上》,株洲花鼓戏剧团1972年演出,故事写供销社负责人挑货郎担送货下乡,恰遇未过门的婆婆来买收媳妇用的货物,方秀春暗示婆婆要树新风,不铺张。编剧刘国祥,编曲李正斌、杨泽强。后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学习移植,由余谱成修改剧本兼任导演,欧阳觉文修改音乐。197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排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在全国发行。李小嘉饰方秀春,夏小莉饰小兰,谢晓君饰何大妈。1974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剧本和花鼓戏音乐。

《对象》,写青年知识分子在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中的复杂心态,展示年轻一定的恋爱观。安化花鼓戏剧团演出。1979年获湖南省会演一等奖,同年上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获三等演出奖。编剧彭铁森。

《菊石魂》,新编民间传说大型长沙花鼓戏剧目。写青年长工石秋与秀才之女菊芳相爱,遭到地方恶少的迫害,二人在邪恶势力的压迫下双双投河,化为菊花石。编剧芋农、王鲁生,导演彭自兴,编曲鲁丰良,演员菊芳由欧阳美兰扮演,石秋由寻澧兰扮演。1982年由浏阳花鼓戏剧团演出,参加湖南省戏剧季获奖。l

《碧螺情》,剧本描写山乡少妇金竹克服丧夫之痛,冲破封建观念与自身的束缚,嫁给因公致残的小叔的故事。钟梦周、何艺兵、陈元初根据谭谈小说《山道湾湾》改编,编曲吴道阳、左希宾。1979年由湘乡花鼓戏剧团首演,1982年参加省戏剧季演出,演出一等奖和湖南省文化厅颁发的超百场演出奖。

《风过小白楼》,长沙花鼓戏,益阳县花鼓戏剧团演出。编剧彭铁森,导演周希文,编曲谭兆龙等,配器胡建国,舞美设计徐兴嘉。主要演员:王启慧饰常玲,曾德佑饰路华。故事写机构改革中,文化单位为选拔干部,出现一些有趣的矛盾。1987年,参加文化部中南艺术节武汉片的演出,获得“永光杯”演出奖。后参加湖南省首届洞庭之秋艺术节二等奖的第一名。

《风暴过洞庭》,沅江花鼓戏剧团演出。赵凤凯编剧,喻家龙编曲,杨天解配器。剧本描写两个公安干警押解三名罪犯过洞庭湖偶遇风暴,展开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尖锐冲突。1987年参加湖南省首届“洞庭之秋”获艺术节创作一等奖。1988年该剧由益阳市花鼓戏剧团排演,参加中国第二届艺术节中南区分会场(广州)的演出。

《筒车瑶》,初名《摇大伢崽捡柴烧》。湘潭市花鼓戏剧团1994年以《筒车瑶》的剧名参加湖南省新剧目会演,获优秀剧目奖。再赴北京演出,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曾祥嗣、刘振球),文华表演奖(刘慧)。剧本写春姑嫁给大牛为妻,父母早逝,但自己无后。后来弟妹大了,生活好了,丈夫大牛因无后提出离婚,春姑万般悲痛之后离家而去。

《红藤草》,1991年由株洲市花鼓戏剧团演出,编曲曾祥嗣,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秋天的花鼓》,1999年长沙市花鼓戏剧院排演。编剧康健民、赵凤楷、彭铁森。剧本写戏曲不景气的时候,花鼓戏著名演员红冬梅准备开米粉店。遇到了热情的农村观众要求演出,痴恋着花鼓戏的红冬梅,下到乡下,情绪突变,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自己。导演彭自兴、陶先露、张乐雄、黄天博。编曲欧阳觉文、梁强,配器王守信、刘健。舞美设计徐兴嘉。演员:红冬梅由龙兰湘饰,张四海由曹汝龙饰,赵启贤由黄满斌饰,刘曼莲由刘少华饰,李向阳由蔡政武饰。获得了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2003——2004年,入围30台全国戏剧精品。

《村官本是堂客们》,2003年娄底市花鼓戏剧团在湖南艺术节获金奖。2004年参加在全国映山红艺术节获一等奖。2005年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导演夏儒今。剧情是一个“堂客们”村长,为解决高寒山区请教师难的问题,身体力行做了一些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编剧杨小仆、孙文辉,导演童小阳,编曲欧阳觉文,舞美设计顾胜荣。演员:村长-苏惠娟,老憨-范永刚,江老师-李杰,甜妹子-童芸,赵仙姑-谢华,牛伢子-唐巧成,茅三叫-付一波。独唱-鲁智云、张爱莲。

(2)、衡州花鼓戏,习惯分为衡阳花鼓戏和衡山花鼓戏。衡阳花鼓戏以衡阳市语言为舞台语言。主要活动区域为衡阳、耒阳、常宁、茶陵、资兴、安仁、永兴等地。衡山花鼓戏用衡山语,在音乐风格及语言音调上受长沙花鼓戏的影响,流行于衡山、衡东等县。两个系统的花鼓戏基本相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创作、改编、整理了一批现代剧目,如《婆媳比武》、《春山坳》、《重相遇》、《两锅汤》等。

《打铁》,衡州花鼓戏,根据《毛国金打铁》改编。1958年衡阳市花鼓戏剧团首演,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59年参加全省戏剧会演,次年又参加湖南省第一届戏曲青年演员会演,评为优秀剧目。此剧由老艺人张廷瑶提供剧本,刘均改编。

l 《春山坳》衡东花鼓戏剧团1976年演出,剧本写烘茶中出现的矛盾。湖南省文化厅特意调该团来长沙演出。湖南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该剧目的文字本和花鼓戏音乐稿。编剧周季子、周启宇,编曲向耀楚、吕增典。周冰、曹文甲、周季子担任该剧的角色。

《喜哥走了桃花运》,衡东花鼓戏。写憨厚善良的喜哥十七年如一日地照顾一位残废孤寡老人刘婆婆的故事。1994年由衡东花鼓戏剧团参加湖南省会演,获省优秀剧目奖,作曲奖,后来获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编剧:周季子,编曲:向耀楚、吕增典,导演:周冰,舞美设计:曾泽強。主演:喜哥-尹东海,麥莲:邓赛玲等。

(3)、邵阳花鼓戏的音乐,孕育于当地的山歌和民间小调。又受到说唱音乐、宗教音乐、祁剧音乐的影响。共有560多首曲牌,分为川调、走场牌子、锣鼓牌子、小调4类。

《打鸟》,邵阳花鼓传统戏。经过整理、改编,邵阳花鼓戏剧团首演,描写毛姑娘与三毛箭相爱,遭毛母反对,后被理解的故事。1955年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获剧本一等奖,1956年随湖南省戏曲艺术团进京汇报演出,曾演出于中南海怀仁堂。整理者王佑生(邵阳花鼓戏著名演员)、谢宝金。它有一段“毛姑娘绣花调”,被用于电影《怒潮》的“送别”,在全国流行。

《老板何来》编剧汪荡平、陈亚文,由张乐雄执导,编曲李小里,2003年由邵阳花鼓戏剧团演出,湖南文艺汇演之时得了"田汉大奖"。

《儿大女大》2006年参加湖南省文艺会演,得金奖第一名。杨辉周编剧,张乐雄导演,李小里编曲。

《草根清官》2009年由邵阳花鼓戏剧团演出并参加全省文艺会演,获得金奖。编剧冯之,导演张乐雄,编曲李晓礼、陈亚文。

《磨豆腐》参加全国戏曲大奖赛得了金奖。

(4)、常德花鼓戏,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广大地区,盛行于常德、桃源、汉寿、临澧、澧县、津市。舞台上讲常德市高山巷的语言。唱腔分川调、打锣腔及民歌、丝弦小调等类别。打锣腔和长沙花鼓戏大致相同。

新中国成立之后,常德花鼓戏移植和改编创作了大量的演出剧目。仅常德县花鼓戏剧团一家,从1952年至1986年,共移植演出了各种古装戏54个,现代戏31个; 创作改编了现代戏和古装戏15个,有些剧目,如《嘻队长》、《尤二姐之死》等,在省内、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喜队长》,常德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剧团演出的大型剧目。由黄士元编剧,石陪林导演,罗良哲编曲。1986年由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20多家报刊发表评论。以喜剧的笔调,塑造了一位幽默诙谐的生产队长的形象。

《尤二姐之死》,常德县花鼓戏剧团演出。由吴文华编剧,杨建娥、彭正明导演,罗良哲、郭伟民编曲,黄志伟舞台美术设计。主要演员饶爱玲、潘建新、王华安、刘春兰。加1980年湖南省首届巡回演出戏剧季,获演出二等奖获剧本、导演、音乐、舞美、演员共8项大奖。从该剧的音乐布局来看,作曲者颇具匠心。多次运用了【大起板】,基本上保持了【正宫调】腔系为主体的特点,为突出剧种音乐特色奠定了基础。

常德花鼓戏剧团有两块牌子:一块为常德花鼓戏剧团,一块为常德丝弦剧团。他们在学习、演出丝弦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他们用常德丝弦创作了两部电视剧:《愁眉笑脸》、《旋转的钞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都被评为飞天奖。

2000年12月:《旋转的钞票》参加湖南省第三届新剧目汇演,荣获省文化厅颁发的“表演奖”。

2003年11月:常德丝弦《关新郎》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东华杯)评奖,荣获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七家单位联合颁发的“曲艺银奖”。

2004年,常德丝弦《特别党委会》获全国十四届群星奖银奖。

2006年,常德丝弦《未办完的生日宴》获第五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中,获中国文化部与中央文明办颁发的金奖。

(5)、岳阳花鼓戏,流行于岳阳、临湘、平江、汨罗、鄂东南的通城、崇阳、通山、蒲圻以及赣西北的铜鼓、修水等县。以古岳州府官话为舞台语言。唱腔分为琴腔(川调)、锣腔(打锣腔)及民歌、小调等类别。1952年定名为岳阳花鼓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岳阳花鼓戏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整个剧种得到较大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岳阳花鼓戏建立了固定的专业剧团。根据表现新生活的需要,岳阳花鼓戏整理改编了一大批传统剧目,如《补背褡》 、 《牛郎织女》、 《游春》 、 《思夫》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编的《补背褡》一剧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奖后,第二年作为湖南戏曲艺术团剧目进京汇报演出。还创作和移植上演了一批现代题材剧目,如《铁树开花》 、 《月上柳梢头》等,观众反响强烈。其中, 《看水库》一剧,参加了全省现代戏曲展览演出,并受到好评。先后移植上演了《骆四爹买牛》 、 《不能走那条路》 、 《三里湾》 、 《琼花》等剧目。这些现代戏的演出,促进了岳阳花鼓戏在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革新和发展,提高了剧种的整体艺术水平,增强了岳阳花鼓戏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

l 《八品官》,由汨罗花鼓戏剧团演出,1982年参加湖南省二届戏剧季获演出一等奖,省文化厅超百场演出奖。剧本效为成功地塑造了生产队长刘二这个农村基层干部的艺术形象。1984年,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加工排演,导演张建军,编曲卜再庭、欧阳觉文,进京参加全国现代题材戏曲、话剧、歌剧观摩演出,获三等演出奖,甘征文获剧本创作二等奖,张建军获导演奖,凌国康、谢小君获主要演员二等奖,吴洪生获舞台美术设计奖。

《杏花春雨》,曹宪成编剧编曲。剧本通过杏花在人生道路的选择,提出了金钱、道德、爱情等一系列的价值观。1985年由汨罗花鼓戏剧团参加湖南省三届戏剧季获一等演出奖。

《镇长吃的农村粮》,1989年由岳阳市北区三自花鼓戏剧团参加湖南省首届“映山红”民间艺术家节,获优秀剧本奖,演出一等奖。同年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进京演出。后被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成花鼓戏电视剧,在全国发行,导演夏儒今。故事写农民何土选上了镇长,可他还是个招聘干部。在笑声中热情歌颂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鞭笞了世俗偏见。编剧张敦云、段华,导演彭自兴,编曲欧阳觉文,何土扮演者魏传保。

《将军瑶》,1991年岳阳花鼓戏剧团演出,通过还乡将军喻杰的几件感人而平凡的事情,热情讴歌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湖南省委和人民政府的文化奖。编剧-吴傲君,导演-彭自兴,编曲-欧阳觉文,舞美设计-佘桔初、柳公卿。演员:喻杰-彭自兴,重山-秦建武,云龙-魏传宝,王瞎子-李白珂,刘水清-祈欢喜,秀娘-廖玉凤。

大型都市风情剧剧《老骆轶事》,老骆,一个普通的纪检干部,常常给某些人带来一些不愉快。当他准备丢掉那顶正科级乌纱帽的时候,他却升官了……编剧吴傲君,导演吴继成,编曲欧阳觉文。获首届湖南艺术节金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地方戏(南方片)展演铜奖。

《市长夫人》,97湖南省新剧(节)目会演,岳阳市花鼓戏剧团演出的《市长夫人》, 获得金奖。由陈亚先编剧,导演彭自兴,编曲欧阳觉文。以别具一格的喜剧样式,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来自农村的市长夫人月莲的喜剧形象。

《乡长本姓赵》,1997年汨罗市花鼓戏剧团演出。写一个乡长为要农民致富种辣椒,并亲自推销的故事。在省艺术节得一等奖。并于2001年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参加全国映山红艺术节获一等演出奖。编剧甘征文,导演彭自兴,电影导演夏儒今,编曲欧阳觉文,舞美设计谢惠君。主要演员,由夏明庚扮演赵乡长。

《补票》,在村主任选举中,村民春生、满花夫妇投了反对票。村主任邀请他们以奶牛入股。春生夫妇十分感动,要为村主任补投一票。获湖南省“三湘群星奖”金奖;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金奖第一名,并应邀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颁奖晚会演出。

《春雨》,春日,三岔路口停着一辆吉普车,当得知是新任县长为“落实村村通公路”工程而来后,两人却又争抢着要接待,闹出不少笑话。湖南省第五届“三湘群星奖”金奖;中国剧协2008首届中国(赣州)地方戏展演“优秀剧目奖”。该剧应文化部邀请参加“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开幕式,并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获金奖。

《今天有客来》,这边村主任要叫苦装穷迎接县干部检查;那边刘八斤一家要装束一新迎接“准媳妇”来访,不想来客却有双重身份,频频闹出笑话。获2009年第三届湖南艺术节金奖第一名。该剧应文化部邀请参加“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展演,并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获金奖。(以上三个小戏均为吴继成导演,欧阳觉文、戴卫编曲)

(6)、零陵花鼓戏,旧称花灯或调子,源于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成立零陵县大众楚剧团,1952年,祁阳花鼓灯与道县调子戏合流,1956年改名为零陵县花鼓戏剧团。1978年,恢复零陵花鼓戏剧团建制。至1991年,仅存永州市花鼓戏剧团(1984年由零陵县花鼓戏剧团改)。该团1991~1994年连续两届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单位。

1952年8月,零陵大众楚剧团排练《四亩大丘》参加湖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1955年,零陵大众楚剧团排练《水牛》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冯祥昌获演员三等奖。1957年零陵县花鼓戏剧团排演《云南寻夫》参加湖南省戏曲汇报演出。1964年,专区组队参加湖南省现代戏会演,演出现代花鼓戏《月明心亮》。1972年,地区举办专业文艺团体创作节目调演。1973年9月,地区举办专业文艺团体创作节目调演,上演花鼓戏剧目13个。1976年,地区举办专业剧团创作节目调演,同年5月,地区组队排演《响姑》、《炸龙头》参加湖南省专业剧团戏剧创作节目调演。

1978年9月,地区举办专业剧团创作节目会演,零陵县花鼓戏剧团等获演出、音乐、舞台美术奖,《绿林哨兵》获剧本奖。1980年,零陵县花鼓剧团排练《雕龙宝扇》,参加全区专业剧团创作节目调演,获演出一等奖。1981年,零陵县花鼓戏剧团排练《双还帐》、《拆墙》参加全区各专业剧团创作节目巡回观摩演出,获演出和剧本一、二等奖。1983年,地区举办专业剧团创作节目暨戏曲青年演员调演,上演剧目有《春碓》、《假报喜》、《湘子服药》、《谷城会》、《莲花吐艳》。其中《莲花吐艳》获演出一等奖、剧本二等奖。1985年,永州市花鼓戏剧团排练《破瓢记》参加零陵地区首届潇湘艺术节戏剧调演,获演出、导演、音乐、优秀剧本奖。1991年创作演出大型花鼓戏《野坳谷》,编剧张勇君,导演吴继成,音乐设计李海明、张平夷,配器蒋日樵、李桂平,指挥杨忠玉。参加全省新剧目调演,获演出、导演、演员、灯光、舞美、伴唱等6项大奖;1994年移植排演花鼓戏《死去活来》参加省新剧目汇演获演出、演员、作曲等4项奖;

(三)花鼓戏的兄弟小剧种

除了这六种花鼓戏,还有姊妹剧种,如湘西花灯、湘南花灯、湘北花灯,大庸阳戏、辰河阳戏,苗剧等,他们都来自民间。他们都是湖南的地方小戏,虽然语言各异,戏剧特点的表现不尽相同,各有其保留节目。但许多音乐元素是相同的,甚至有些曲调都大同小异。

(1)、阳戏

阳戏的音乐唱腔以曲牌联缀体为主,辅以板式变化。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俗称“金钱吊胡芦”,每一句腔的腔末用小嗓高八度唱,很有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阳戏艺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扶植。1957年前后,大庸、凤凰、怀化、吉首等县市相继成立了专业的阳戏剧团,专业演职员达200余人。挖掘、整理、改编、创作了一大批阳戏剧目,在音乐上发展了老的曲调,以顺应今天剧情和人们的审美要求,阳戏艺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黄婆作媒》,湘西阳戏。1986年,张家界阳剧团排演,在湘西自治州专业剧团创作剧目调演获一等奖,1989年获少数民族题材剧本银奖。编剧宋声锦。

《罗大将军》,阳戏大型近代历史剧。编剧李北冰、邹善崇。写清末土家族爱国将领罗荣光率部抵抗八国联军入侵,保卫天津大沽口炮台的英雄事迹。1984年由大庸阳戏剧团首演,1985年参加湖南省三届艺术季获三等奖。同年全国首届少数民族题材剧本评奖获得银奖。

(2)、花灯戏。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湘西花灯戏初步形成,并首先出现在今凤凰、麻阳一带,湘西花灯戏的唱腔曲调,多源于民歌、小调。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由于题材的不断扩大,行当增多,唱腔曲调则广采博纳,融阳戏、傩戏、曲艺、高腔以及其他戏剧剧种曲牌于一炉而综合发展。

平江的花灯戏。原名“灯戏”,是湘北花灯的代表。湘北花灯戏的特征:一是带有即兴发挥性的表演。二是仍具有花灯表演的痕迹。三是吸收了说唱艺术的说和做。四是从民间歌舞中汲取表演技巧。平江花灯戏,流行于平江县境及浏阳东乡一带,以歌舞形式演出叫地花鼓;以戏剧形式演出则称花灯戏。平江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

《金凤凰》,2010年由平江花鼓戏(花灯戏)剧团演出,在全省县级剧团会演中得一等奖。故事写80后大学毕业生金凤为了实现人生自我价值,毅然回乡开发七彩山鸡,闹出一系列啼笑皆非的笑话。编剧李纯,导演彭自兴,编曲方世洪、李团生、欧阳觉文,舞美设计谢惠均,演员:金凤—刘凤姣,九哥—谭水平,春爹—吴争取,秋婶—张琳。

嘉禾花灯戏。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 嘉禾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其中有轻松活泼的农村生活小戏,如《看花》、《打鸟》等,更多的则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间故事的整本戏,如《苦茶记》、《金钏会》、《打铁》、《刘海戏蟾》等等。

(3)苗剧

苗剧,是湖南19个地方戏曲中最年轻的一个剧种。

诞生于湘西苗族自治区花垣县麻栗场乡,兴起湘西自治州花垣、吉首、古丈、凤凰等县,后扩展到湖南西南的城步、绥宁等县。始称“苗剧”、“苗语剧”、“苗戏”,20世纪70年代曾称“苗歌剧”,直到1982年才正式定名为“苗剧”。

1958年,苗剧进入城市演出,一些专业演出团体对唱腔的发展进行的各种尝试。如1958年花垣县文工团演出的《千歌万颂石昌忠》;1965年花垣县农村文艺宣传队演出的《借牛》;1979年花垣县文工团编演的《带血的百鸟图》,以音乐创作为主,借鉴汉族戏曲唱、念、做、打等表现手段,参加全省专业剧团戏剧、歌舞创作节目会演获集体演出一等奖。1984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剧种优秀节目录像演出。编剧张子伟,1985年获得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银奖。使苗剧的艺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四)综合湖南花鼓戏(包括小戏兄弟剧种)在音乐上的发展:

1、省内各个花鼓戏的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

各地花鼓戏之间,由于舞台语言各异,在花鼓戏风格上就有差别。虽然它们都是花鼓戏,有些曲调大同小异,但各自又有一些好听的曲牌,它们在交流、融合。

如长沙花鼓戏学习邵阳花鼓戏的剧目《打鸟》、《送表妹》,学习衡阳花鼓戏剧目《打铁》、《马成逼妻》,学习零陵花鼓戏《盗花》,学习湘西阳戏《盘花》,学习岳阳花鼓戏《百日缘》、《双推磨》。将《洞腔》、《衡阳川调》、《四板哭腔》、《王氏投井》等音乐用于长沙花鼓戏。反过来,其他花鼓戏或阳戏、花灯学习长沙的花鼓戏的一些曲调,以丰富本身的发展。花灯还借用傩堂腔曲牌,与花灯曲牌联缀。

2、花鼓戏在音乐上创作方法的发展。

音乐工作者把老的方法继承了,而且用了很多现代的作曲手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1)、变规整为不规整。花鼓戏曲调有很大一部分是规整的上下句,人称“豆腐块”。上过门、上句唱和下过门、下句唱腔共为十六小节,这种结构形式虽具备了一定的戏剧功能,但对人物复杂思想活动的表达总感到有所束缚,限制着对多变现实生活的描写,音乐工作者于是根据剧情表达和人物性格、情感描写的需要,随机灵活地调整(如延伸或压缩)上下句式,变规整为不规整。

(2)、改变曲调句式结构。把本来是上下句的结构变为四句式结构,以适应大段唱腔设计的需要。如《牛多喜坐轿》中的“夜半更深人寂静”唱段,便由【西湖调】上下句式发展而成,使曲调更为活跃。

(3)、有时候将上下句颠倒,把上句作下句,把下句作上句,利用这些曲调的基本音调,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效果,花鼓戏的味道并没有变。

(4)、变调改弦,弦律加花。改变原调的感情色彩,使其变成表现另一种情绪,又朗朗上口观众易于接受。如新编的【反西湖调】是【西湖调】变调移位、旋律加花而演变的。【反神调】是【神调】的基础上移位润色改造而成的新曲调。将【十字调】换骨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阳戏《洞房仇》的唱腔,就用了旋律加花的手法。

(5)、糅合两个以上曲调的精华组成新的曲调,扩展原曲的表现功能。《双送粮》中“打起土车子往前赶”,将【十字调】的上句与【采茶调】的下句结合在一起,恰切地表达了解放初期农民向国家交送公粮的热情。《补锅》中“手拉风箱”唱段,将【洞腔】与民歌糅在一起,加上拉风箱的节奏,产生出一个轻快活泼,清新明快的动人曲调。这种糅合多种曲调组成新唱段的做法,在具有曲调多,使用曲牌联接等显著特点的花鼓戏音乐中,是改革发展的常用的手法之一。

(6)、调动多种手法把不同调式的曲调组合成一起,来为设计新曲服务。如运用对比和转调的手法,把不同调式的曲调组合起来设计唱腔,用以表达色彩不同的情感,体现人物转换变化的情绪。《沙家浜》中“你待同志亲如一家”唱段,就是在对唱、联唱中选用不同调式的曲调做人物的基调,用不同调式的交替出现来结构唱段,形成人物音乐感情色彩的对比。衡州花鼓戏《朱买臣卖柴》“说媒”一场,张三扬出场时唱羽调式的【接姐调】,朱买臣上场接唱徵调式的【三川调】,使唱腔形成鲜明的对照。

(7)、发展小调、民歌向戏曲唱腔转化。花鼓戏音乐中有一部分曲调来自民谣、山歌、小调,旋律优美、风格浓郁,但其结构形式与戏曲唱腔还有不能适应的地方。对这些曲调采取了删增修饰,改变音节句式,转换音程的方法,使其旋律更优美,结构更复杂,以适应表达人物深邃细腻的感情。如《田寡妇看瓜》中秋生的唱段“田大娘,细听我来讲”,是用【孟姜女】进行创新的,后来该曲用到【双送粮】的“浏阳河问答”之中,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浏阳河》。又如阳戏《凤冠梦》的第三场“惜别”的唱腔,就是民歌变成了戏剧唱腔。

(8)、发展或创造曲调的板式。花鼓戏的曲调大都只有几种简单的板式,因为它是曲牌体的音乐,在节奏上远不能反映现实生活中复杂多变的人物心理。音乐工作者借鉴、吸收湘剧、京剧、梆子等大戏剧种板式变化丰富的特点,发展创造出慢板、数板、散板、快板等新的套路。如邵阳花鼓戏运用板式变化的方法,将【衡山调】发展成各种板式,然后组成套子,包括起板、慢板、快板、二流、滚板等,提高原曲的表现功能。

(9)、创造新曲调。对传统曲调突破、改造、发展的同时,十分注意在积累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曲调,以丰富花鼓戏音乐。这种创造几十年坚持不断,出现了不少新创曲调。左希宾其中[奸猾调]、[总兵调]等最具代表性,已在各种剧目中时常使用,变成了花鼓戏的常用曲调。

(10)、花鼓戏的演唱。

建国后,十分注意对演员演唱方法的继承、总结、借鉴和发展,培养出一批批既能科学发声,又富浓郁花鼓戏音乐风格的优秀演员,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合乎花鼓戏规律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唱体系。

花鼓戏的传统演唱方法,很讲究吐字清晰,行腔圆润。用嗓按行当区分,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烂布巾丑脚的唱法,以本嗓为主,发声与共鸣的运用都比较自然,风格较为朴素、粗犷,生活气息也较浓厚。另一种是小旦、小生(包括褶子丑)的唱法演唱风格上追求纤细、清雅、柔媚,尤其是小旦的演唱,更讲究“三娇”、“三妖”、“三俏”的特点。女旦真假声结合,男旦与小生多用“阳搭子”(真声搭假声)即金线吊葫芦的唱法,在润腔方面,小旦、小生惯于频繁地使用下滑音等装饰音,有飘逸潇洒或缠绵悲切的韵味。

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总结,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特点的唱法。找出唱腔中颤与不颤的规律,知晓演唱中的润腔二十一法。

到底哪些音该颤,哪些音不该颤?非常复杂。每一类曲调它们颤和不颤的音都不在同一个地方,颤的程度也不一样,各有各自的规律。注重它们各自颤和不颤的位置。

3、一个戏音乐布局的多样化。

花鼓戏和其他小戏,基本都是曲牌音乐,每一种小戏都有几百个曲牌,如何去选择基调,在一个戏中如何去运用?都是有讲究的,在音乐布局方面如何去讲究?

音乐布局往往讲究四种形式:

一是综合结构:几百个曲调,人物的唱词只要适合那一个曲牌,就用那个曲牌演唱。如《小姑贤》。

二是一曲到底结构:如《情探》,就是一个【西湖调】贯穿始终。《讨学钱》就是一个【宁乡讨学钱调】到底。

三是块状结构:每一场都有一个曲调为主。每一场的曲调之间都显得十分和谐。

四是条状结构:因是曲牌体,每一个人物用一个符合剧情和个性的曲牌来演唱,而且是从头到尾贯穿全剧,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乐形象。

解放后,湖南的每一种小戏,基本上都有专业或兼职的音乐工作者,在为每一个剧种服务,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使每个曲调适合所描写人物的个性,及此时此地情绪。这就需要改革,就出现了以上种种的改革方法。他们在探索,在不断前进。

(四)结束语

虽然戏曲在今天不太景气,但花鼓戏、阳戏、花灯象一棵棵小草,在顽强地生长。在戏曲盛兴时期,湖南省有66个花鼓戏剧团,(1984年全省有121戏曲剧团)后来砍掉一些花鼓戏剧团,现在省、市、县还有二十多个花鼓戏剧团,也有一部分阳戏、花灯剧团。但民间职业剧团发展很快,每个县差不多都十多支队伍,业务繁忙,机动灵活,工资比省、地、市剧团的工作人员还高。

湖南花鼓戏(小戏)的作品层出不穷,戏曲音乐革新不断,争夺湖南省的金奖,文化部艺术节的金奖、文华大奖,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的精品剧目等等。主要是有一批忠实爱好花鼓戏(包括其他小戏)的观众,有一批热爱花鼓戏(包括其他小戏)的文艺人员,他们坚守着这块文艺阵地,在作勇往直前的奋斗,明天会更美好!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