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丨遇见桃花

2018-03-15 17:01:11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遇见桃花

作者丨黄礼攸

(黄礼攸作品《桃花春色暖先开》  布面油彩  80cmX100cm  2016)

据说,桃花会给人带来五福:快乐、幸运、和平、顺利和长寿。

当然,人们也用“桃色”来描述和形容男男女女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关系。对于我而言,进入春天,更多期待见到一株、两株还是一片、一坡、一山盛开的桃树、桃林,那抹随阴晴雨风变幻的桃色,那一根根如书法般灵动婉转但又遒劲有力的深色桃枝,随雨摇曳,随风起舞,充满了生气、灵气、野气和荒率之气,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我对于春天的渴望和喜爱。

一看桃花自悠然,几重烟雨渡青山,看不够,晓雾散,轻红醉洛川。

二月桃花临水看,溪水青丝绕指转,转不完,浮生梦,共悲欢。

三生桃花绘成扇,细雨落花人独看,唱不尽,相思阙,落鸿为谁传。

人面桃花相交映,桃花飘零,桃花映。桃花深处,桃花梦,梦里桃花,挑花人。

十里桃林,十里桃花,漫山遍野的灼灼芳华……

读不尽引人入胜的桃花词句,看不完大江南北春天的桃花。喜怒哀乐,变幻莫测。

所以,每每在画桃花之时,必要心手合一,笔色相发。在每笔每色中体会满树桃花在墨色的枝条骨架中气机流宕之妙,在笔锋油彩移腾挪转之际,形随气动,笔随形走,色随笔到,形色相生、生生不息。

“就迹象而见“性”见“功”,意气风发,“神”过于“形”,“气”过于“质”——感觉、理解与表现,浑然天成,臻于完美之境”——这是清代画家石涛在作画时的感悟,也是我在画桃花时的追求。

(黄礼攸)

石涛作画时尚气,中国艺术哲学在极大程度上正可以视为这样一种尚气的艺术追求。气是中国画之灵魂,是视觉向感觉的能量转换,是自然向超然的理念升华,气是精神,是道,是万物的初元。中国的艺术理论与创作,亦据此而展开。气的艺术哲学,如以下各家所论:谢赫在六法中曰“气韵生动”,曹丕曰“文以气为主”,刘勰曰“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梁武帝曰“骨气洞达,爽如有神力”,松壶论画曰“人之作画,亦如天地以气造物”,朱熹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气”无所不在,而生命力亦无所不在。石涛尤有论画之妙语“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意懒则浅薄无神,不能书画,多则泛滥,少则精雄……”。石涛还说:“盘礴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养之气。峥嵘奇崛,磊磊落落,如屯甲联云,时隐时现。”

以上诸家论“气”,可见气对中国绘画的重要,犹如人之呼吸,黑暗里的光明。这是哲学之气,是万物之本源,之归宿,之生成,之运作。而艺术之气,乃生命之气,灵感之气,故尔在其刚健、充实、洞达、骨力、辉光、神彩、大势、情趣……。

油画写意犹如中国画之写意,故国画中之“气”一如油画中之“气”,气蕴藏在油彩笔色之中,在画面整体之中,使作品充满生机和精神。形是具体的,物质的;气是抽象的、精神的。气蕴含于形之中,形因此而具元神。气生则神灵,气顺则神通,气清则神静。笔色御气而行,画面变得圆融含蓄,从而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我在画桃花之时,更多取桃花之意、之神、之大势,每至性灵发挥处,都不能受限于对象,也不能完全脱离对象,在物我之间,在我和画面之间,笔气通达,笔色随画面上下、左右呼应游走,惟惚惟恍,似与不似,不拘其形之精细,只求气韵通达,结构天成,意趣盎然。

于是在万物苏发的春天,我总渴望见到那枝桃花,遇到那片桃林,在山坡上,在绿水边,在白墙旁。倏忽之间变态万千的情绪,余音不绝的妙想,神来之笔的形色,都与抹桃色有关。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