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若有形,该是一本日历的样子!

2017-12-28 11:22:1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大毛] [责编:蒋俊]
字体:【

怀旧若有形,该是一本日历的样子! 不知是特殊现象还是普遍情况,大毛周边上了年纪的朋友很喜欢感慨曾今的时光,觉得若时光能倒退该多好,大毛觉得倒不倒退都行,不过要能重来,回到过去首先要做的就是买房和囤纸。咳咳……扯远了,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关于突如其来的怀旧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

敲黑板啦↓↓↓

你最好的选择——《一日一历 · 老手艺》

每个人都年轻过,但不是每个人都老过,“年轻过”有的是可以重来的资本,而“老过”的人才有回忆。在30年的漫长岁月中,打小长辈缘就不错的我从长辈那搜刮来了不少精彩故事。这么多年听下来,我不仅练就了一身识别各种口音的好本领,同时还从长辈的故事里发现了一个共性:在咱出生前的年月里,工业还没有普及,为了生活,每个成年人身上似乎都具备一两门傍身的活技,有的是铁匠,有的则是木匠里手等。当时的手艺制品技艺精湛,不少手艺大师都是相当的受人尊敬,被排队求作品的。我想那时的中国正如博伊斯所说:“人人都是艺术家”,因为那个年代人人都是手艺人。

做手艺专题日历的初衷现在看起来真的很单纯,主要是因为心疼老祖宗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到现在,真正留下来所剩了了,老手艺所代表的民间美术这块就更是少数。然而就这少之又少的部分也正在被我们的日常生活所淘汰。可能是实用性的弱化导致了手艺人的锐减吧,民间美术在我们生活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外来美术取代,传统的、民族的东西正一步步淡出人们的视线,老手艺们失去了往日触手可及的温暖,留下的仅是玻璃展架后的冷漠。

老手艺就像一块挖不尽的宝藏,带给我们是非常广阔的创作空间。也许对很多人而言,老手艺可能是一个带有怀旧色调的名词,但在老一辈心中,它是祖祖辈辈血脉的传承。这次借着契机做了一本关于老手艺的日历,就是想把民艺和手工艺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按照当代人的审美融于生活,以一本日历和笔记本相结合的载体形式把传统元素用于生活。只有“用起来”,传统才会有灵魂。

理想和现实一比总是太丰满,没做过日历不知道做日历的辛苦,一直以为做书就够难了,结果做一本专题日历更难。本想挑选制作过程中最艰难的部分戳一下大家的同情心,结果发现不存在“最”,有的是“皆辛苦”。

不论是选图、校稿、择纸、对色、装订、发货、宣传、销售一环扣一环,出了问题所有的计划都得调整。当连续几天做梦都在纠结封面是用骚红专色还是经典正红后,我在微信朋友圈上发了一条色彩偏好调查,最后相信了群众的眼光,越辣眼越做妖,要的就是一见钟情。

大毛和同事做的这本日历和市面上已有产品的最大不同点在于:这不是一本从编辑角度打造的日历!而是站在设计师角度,并结合人体书写习惯、颜色偏好,以及产品实用性作为考量,对老手艺呈现新视角的一次全新尝试!我们不打算讨好所有人,我们只求知心人。

我们破除“日历”和“老手艺”一直以来略为陈旧的既视感,设计大胆选用了相对温和的玫瑰红与黄色作为主色调,代替传统日历中大红大绿的用色偏好,从视觉上一改浓重的民俗气,给人一种明亮、轻松的感觉。

在设计手法上着重老手艺的过程而非结果。其中,月份的字体设计就是将施色、布线、裁体、造型糅合于设计中,从字体设计上体现老手艺制作过程的特点,比如,传统年画中的错版效果,刺绣过程中的运用的图纸等。每一样美丽事物的构建都是从粗粝的打磨开始日复一日历炼而来,而让读者在一日一历的翻阅体验中感悟手艺精髓,正是我们对这本日历的小小期许。

在实际使用功能上,这本日历由阳历和农历结合而成,并将周六、日和二十四节气部分与其它日期区分开来。每个休息日和节气日的页面都以跨页的形式插入精美的配图。其他日期页面尽量保证充足的书写空间。采用便于携带的小32开尺寸,将内文448页的厚重感通过北欧轻型纸的选材从纸张重量上控制在最低,使得日历的观感与触感产生强对比,形成反差萌。

在历经期待和打击反复循环的16个月后,书入库前,我在印厂拿到第一本样品时,它的胶还没干,余温未凉,看着封面上那些正在被人遗忘的老物件透过双专色墨的强对比跃然于封面,和每周的周末配图上清晰的色彩还原和入手后的轻巧,心里终于感觉踏实了。似乎那些在做书的十六个月内让我无数次感到崩溃的瞬间都从我的回忆里消散了。只想到我社的资深编辑李坚老师对我说的一句话:“头发都打湿了,怎么也吹个发型再走”。恩,大毛觉得这次“发型”吹得还可以。

最后的最后强调一下怀旧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呢?敲两下黑板:老手艺日历是你最好的选择!

怀旧若有形,就该是一本老手艺日历的样子!

书评人:大毛 (湖南美术出版社编辑)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