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丨有“活”才能“生”

2017-12-06 11:30:19 [来源:游宇明博客] [责编:吴名慧]
字体:【

有“活”才能“生”

作者丨游宇明

我在江南一所大学任教,基本上就教两门课,一是中国当代文学,一是文学创作。课多的时候一周也上过十几节的,课少的时候每周五六节。大学的课是连着上的,一上就是两节,有时甚至是四节。这就让我有了一些业余时间。我一天的生活基本上是这样安排的:上午有课的时候上课,没课就写作,下午读书,晚上看电视或上网瞧瞧新闻。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心境越来越差,时有对未来的茫然之感。于是改变了一种生活方式。上午、下午基本上还是像原来一样做事,只是一个星期会有一两个下午去街上瞎逛,感受现代城市的气氛,晚上吃完饭,必与几个朋友一起散步,散步完洗个澡、发会儿呆,就上床睡觉。

给生活加上点动的东西之后,我的心态大不一样。以前我不喜欢跟人交往,现在变得活跃了;过去我说话作古正经,而今变得爱开玩笑,更重要的是我重新找回了刚走入社会时的那份自信,觉得只要愿意,自己可以干很多很多职业以外的事。

除了追求外在的“活”,我还努力修炼内在的“活”。从前我写了文章,以在报刊上发表为基本目的,很少贴上网络,如今在报刊发表之后过那么个把月(目的是为报刊留出营销时间),我会将其贴进博客、QQ空间、微信等,有人赞,我会开心;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我也会认真与之讨论。昔日有了特别高兴的文学之外的事,总是一个人闷着乐,不敢将其公开,生怕别人说我张扬,现在我敢第一时间在自媒体告知大家,让朋友们分享我的快乐。

生活,生活,固然首先需要父母将你“生”下来,但也只有让我们的日子变“活”的,才不枉了这“生”。毕竟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是要留下声响的,如果我们总是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隔离开来,一个人关着门默默过日子,你的生命就很难留下让人难忘的印迹。

当然,想不想“活”是一种态度,能不能“活”则取决于德性。一般来说,待人以善、说话有趣味、做事有底线的人最容易“活”起来。原因很简单:人与相处是需要开心的,你跟别人在一起,可以让别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友情的温暖,大家自然会高兴地接纳你的“活”。相反,如果你老是制造负能量,惹人生气,你哪怕天天死皮赖脸跟在别人身后,别人也未必愿意陪你“活”。

“活”也需要终极的意义。有的人也愿意让生命“活”起来,但他“活”的是与别人一起纸醉金迷、嫖娼赌博,这样的“活”还不如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去静。另一些人不同,他们希望让生活“活”起来,是以健康的价值观为依托的,比如大家在一起交流思想,比如几个人一起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彼此相聚评诗论文,比如一帮人结伴旅游……有了健康的价值观做底蕴,我们的“活”才能不断积蓄生命的能量,也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

我喜欢“活”的生活,在我看来,只有这样的日子才能造就内涵丰富的人!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