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治家之秘——建水团山

2017-10-29 10:56:19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治家之秘——建水团山

文丨胡雅婷

从建水坐小火车往西13公里,经西庄坝子边沿的泸江河南岸到达团山,天将晚。

独自在迷宫一样的古村落中游荡,炮仗花开过一墙又一墙,第一次见到火苗这样奔放。它们领着我遇见一扇小小的窗,窗内传出诱人的菜香与一对老人的方言。

隔壁是曾经大户张家宗祠。我向窗口探了探头,一张炮仗花一样的脸迎着我。

我连忙甜甜地喊:奶奶好!

她甜甜地答:好好好,你吃饭了吗?

我回:能上您家吃吗?

她说:可以,快从那边进来吧!

问了称呼,便上桌。王爷爷倒出自家酿造的玉米酒,非要我喝一杯,原本三个菜够我们饱餐了,王奶奶仍利索地搬出了自己加工的花生米、坛子鱼、肉与有名的建水烧豆腐。

“像我这样大胆上门蹭饭的还是很少吧?”我笑呵呵地问王爷爷。他喝一口酒,和蔼地笑着点了点头。

阳光往窗口淡下去,团山从王奶奶嘴里一小步一小步朝我走近。

这里为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之一。明洪武年间,江西鄱阳县一位名叫张福的商人,把生意做到了临安(现建水),看中了县城外土地肥沃,便在此安家,繁衍子孙,成为巨族。

张福的到来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观念,使他们纷纷走出家门,到外为官、经商、开矿,依靠不断的创业实现资金的积累,最终修筑了各自殷实的宅院,构建出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城池。

王奶奶打着手电筒,引我在夜色下走马观花。

她家所处团山古居村落中部,过张氏宗祠,入太平府,出西寨门,到太成寺,折南边进南寨门、秀才府、司马第、营长府、将军第,再往东边张家花园,上北寨门转留苑返回她家。一溜烟逛了一大圈,着实没有仔细打量每一道门楣,更没记下那些深宅中的文字,只是依稀记得那些院子高挑的檐角一头扛着月亮,一头领着一群星星,像是它们牵着团山民居里许许多多的故事在绕啊绕。

青石路,黄泥墙,偶尔的猫与狗,清晰又依稀的背影从前面的拐角处走入了院落。巷道中各有门敞开着,老人们围在一起烤火,没有高谈阔论,没有奔忙疾驰,盆中的火苗与每一张脸不急不躁地启唇,张嘴,向光阴吞吐一些关于生活细节的寒与热。

我的到来于他们而言是一只飞燕,或是一朵依墙而开的炮仗花。

返回后,王奶奶领着我串起了门。彝族女子擅长女红,绣出的鞋垫精致、美观而结实,在灯光下一针一线地绣下她们的心思,时而叮嘱我吃美食;时而抬头问我些关于远方的事,就像此刻我也好奇她们的一切。她们的言谈举止,早已耳濡目染大宅中厚重的江南文化,以儒治家,以德服人。

次日清晨在王家被烟火味诱醒。

村落西边最高处一座房屋有小楼,站在上面可见青瓦屋面露出密密麻麻上翘的檐角,重重叠叠而又层次分明。阳光和煦,各处青烟袅袅。所有建筑一律坐西朝东,白灰粉饰外墙,青砖作墙裙。

各户人家的宅院筑得紧凑舒适,尤以梁棹窗棂间的精细木雕著称。除木雕、砖雕、石雕外,彩绘书画也是装饰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将诗词楹联注入装饰中,大多是劝善说教之文。“大启万年新世界,恪遵百忍旧家声”,字里行间,蕴藏着一种从容的人生态度。

张家花园是张氏后人张汉庭建于清光绪31年的私人住宅,这一组一进院、一组二进院和花园祠堂组成的张家花园在团山民居中鹤立鸡群。

尽管在这之前领略了云南建水刘家花园的大气富甲,而这里的张家花园仍令人惊叹。它没有雄霸一方,在团山紧密有致的村落中,与彝族混居,与贫民相安。其成因也许与张家宗祠门前所立祖训有关。“莫言人短,莫道己长,施恩勿讲,受恩不忘。”这些文字被刻入青石板镶嵌在宗祠大门口的墙壁上,来往的人都可见,对内训家人,对外示家风。

旺达的家族不期望子孙碌碌无为。几百年来,张家一直以“百忍”作为家训,家风良好。原来张氏祖先自唐朝开始便以“百忍”为堂名,后代迁致团山仍续此家训。整个家族还以宽阔的胸襟造福于当地,捐资铺设村街路面,营造寨门,修缮庙宇,开凿大井解决饮源,以及建设“民安桥”等。

张家的家风日渐感染团山的居民,令这里的的民风变得十分淳朴而上进,走出不少优秀的人才。今天,这里已成为远方游人的向往。离开的时候,王奶奶送我出了寨门,见到了她时下正在做导游的儿子王伟,一位儒雅憨厚的团山后人。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