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从《论语》看孔子的君子人格塑造

2017-08-20 12:11:26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从《论语》看孔子的君子人格塑造

作者丨卓今


看淡生死,鄙薄名利,普通人难做到。2500年前孔子时代的人很难做到,现代人更难做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是子夏说的。孔子的时代,血统论受到自下而上的冲击,但孔子还是认为,生死有命,富贵不可强求,他要求人们注重后天的人格修养,特别是要塑造君子人格。这是人性改造,世上最难的事。

《论语》“颜回第十二”司马牛与子夏有一段著名的聊天记录,聊天的内容是这样的,司马牛很发愁,别人都有兄弟,就我没有,子夏安慰他:“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商闻之矣”的意思是说下面的话都是我听来的,不是我自己的原创(最后一句“君子何患无兄弟也”是他自己的话)。朱熹考证这话应该是子夏听孔子说的。王充也是这么说,王充比朱熹早,他的说法没准就是朱熹的论据之一。再回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死生、富贵这两样东西,人一出生就铆在身上了,铁板钉钉地,改变不了,贵族等级,世袭制,实际上孔子时代也有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孔门十哲中,如子贡(端木赐)当过卫国相,子路(仲由)、子有(冉求)当过季氏宰,子我(宰予)曾任齐国临淄大夫,子游(言偃)曾出任鲁国武城宰邑,子夏(卜商)虽然没做官,他提出“学而优则仕”,对后世影响很大。孔子还是坚持认为,普通人可以通过修炼自己的君子人格弥补这方面的缺失,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并赢得人们的尊敬,而孔子终生追寻的仁者、圣者是更高层次的修炼,只有极少数的人做得到,尤其是圣人,孔子在世时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圣人,能够达到圣人标准的必需拥有高位,能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人,只有尧、舜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圣人,因此,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贡老想把老师往圣人位子上推的时候,孔子总是制止,认为自己不够格,是僭越,是把他放在火上烤。他劝导人们多多注意提高自我修养。真君子应该视富贵如浮云,《子罕》9.27:“子曰:衣敝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知耻者,其由也与?”意思是:穿着粗笨的大棉袄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块儿而不觉得脸红,这一点子路了不起,很是值得赞扬的。孔子很少表扬子路,这是一次难得的肯定,大多数时候是压制子路的莽撞浮躁。要命的是,子路拿这句话当宝贝,老挂在嘴边炫耀,接下来可想而知,又挨老师一顿臭骂,“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藏?”就这么点德行,值得老挂在嘴上念叨吗?子路对孔子是最忠诚的,同时也是挨批评最多的。被孔子骂得最凶狠的要数宰予(子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宰予是孔门十哲之一,非常优秀。孔子对他们有时也是恨铁不成钢。孔子表扬颜回最多,最欣赏颜回,只可惜这么个好学生只活到41岁。

《论语》里面很多对话都在强调如何塑造君子人格。孔子认为塑造君子人格“仁”是核心。仁为里,君子为表。做到了仁义礼信,表现出来自然就是谦谦君子。里仁为美。择不外仁,焉得知(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买房子要选邻居,邻居选得不好,会带来困扰,受到影响。因为仁者可以安贫,不仁者,富者不可安富。恶人就是发财了都不守本分。现在的开发商也知道这一点,拿这个做文章,好邻居也成为一大卖点。

关于礼的细节,塑造君子人格的细节和要领:真诚、专一。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第三》)君子人格的要素:虔诚、心诚。孔注“祭如在,言事死如事生也。祭神,谓祭百神也”。历代很多注解同意这一说法,事死如事生即祭鬼。李零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这样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与他们不同,“‘祭如在’是泛言祭什么就好像什么在眼前,并不确定是神是鬼,下文递进,‘祭神如神在’”。特别强调投入,祭祀也必须全身心投入,这是将“礼”与“仁”捆绑在一起。我不这样专注祭祀,还不如不祭,推而广之,也就是说如果不倾情投入地去做某件事,还不如不做。这种祭拜推演到后世的民间宗教,孔子所强调的虔诚、专心越来越淡薄,中国的民间宗教混杂在一起,对谁都不虔诚,对谁都不专一,表面上看是好事,没有西方那种由宗教而起的流血事件,没有派系之争,表现出来的是一团和气,实际上这种祸害更深。什么都无所谓,没有什么东西可触及到灵魂。所以同样在《八佾第三》里,“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奥是堂屋,灶是厨房,敬堂奥不如敬灶神理来得实在一些,孔子对这种过于现实的搞法很反感,所以孔子说,这么说就不对了,如果得罪了上天,祷告本身就没有意义了。有人猜测王孙贾暗示孔子,让孔子巴结自己,奥是卫灵公,灶是王孙贾。这样一来,说话人过于赤裸裸,用长沙话说,“太现形了”,这个王孙贾怎么会蠢到这个地步,说,孔夫子啊,你这样费尽心思去结交卫灵公,怎么可以忽略我的存在呢,县官不如县管。但不管王孙贾在这里的奥指的谁,孔子都没有买他的账。除了“仁”,“礼”在《论语》里也是讲得比较多的,孔子时代,各诸侯小国僭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孔子常常感叹“礼崩乐坏”,特别强调要“克己复礼”,中国人大多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肿脸了充胖子,大约是“克己复礼”带来的后遗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熟谓郰人之了知礼乎?入太庙,每事必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入太庙,什么都问。有人就提出质疑,孔子是出了名的知礼之人,可是进了太庙还每事必问,究竟这个人懂不懂礼。孔子听说后,说,这正是礼。就像现在各种学术讲座最后都设置了一个提问环节,很多提问看起来很幼稚,有些问题根本没有问的必要,问的人很认真,答的人也很仔细,这就是沿袭了孔子的礼。“礼”是君子人格的要义所在。在这一点上,要不断地辩证、反观、修证。

君子人格修炼的重要步骤和修炼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在人物品鉴方面常常一针见血,不留情面,特别厌恶“不仁”、“不义”、“不俭”、“不知礼”的人。尤其对于贵族的僭越几乎深恶痛绝,《八佾第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熟不可认也?”按周礼,天子才能用八佾,佾是乐舞,一佾为8 人,8佾就是64人,64人在大堂舞蹈,很大的规模。鲁侯只能用6佾,这里是与季氏对话,季氏是大夫,只能用四佾,如果是说的季氏,那就是大大的僭越,所以孔子说,如果这件事可以忍受的话,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忍耐到了极限。但在孔子的人物品鉴中,管仲是个特例,在君子人格塑造上,孔子对管仲颇有微词,认为他有两大缺陷,“不俭”、“不知礼”,这在孔子的评判标准中是很要命的两条,但管仲尊王攘夷有大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是复兴周礼的大前提,有这个大前提,小节算不得什么了。孔子在教化的时候也是有方法的,抓大放小,因人而异。

君子要谦恭、知礼、淡泊名利,还有对民众广施教化的义务。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是谦谦君子的美德。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且富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吃粗粮,喝凉水,枕着胳膊睡大觉。乐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境界,一般人很难做到。君子行为美准则里,恭敬很重要,不仅恭敬,还要惠及他人,教人以义。强调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这一点相当重要。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