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论丨当代长沙花鼓戏演唱“天后”——刘赵黔的艺术人生

2017-06-14 17:41:30 [来源:创作与评论] [责编:吴名慧]
字体:【

榘度谨严,超神尽变

当代长沙花鼓戏演唱“天后”——刘赵黔的艺术人生

作者丨邹世毅

(刘赵黔《小姑贤》剧照)

时在金羊开泰的1991年八月,菊黄桂香,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应邀进京演出,《桃花汛》《书房情》等剧目大受首都观众亲睐。饰演二剧主角桃花、嫂子的中年演员刘赵黔,以其独具特色的上乘表演,博得观众连声称绝而叹为观止。五个英格兰籍、四个巴基斯坦籍的青年面对洋溢浓郁民族风情的表演,似乎第一次看懂了中国戏曲博大精深的表演艺术,对刘赵黔的表演倾服了,“very good”(太好了)“wonderful”(太美了)连绵冲口而出,还饶有兴趣地打听起刘赵黔的艺术生涯来,热切地希望同她交艺术朋友。我们只好用中、英混合的语言方式向他们介绍了刘赵黔艺术生涯和艺术特色的点滴断面。

一、聪明活泛、耽溺痴迷湖南花鼓戏的“灵雀子”

刘赵黔祖籍娄底涟源,生于贵州,长于长沙,因母赵姓,故名赵黔,并非取义赵地的黑美人。

她自幼天赋优异,聪颖过人;她“少年不知愁滋味”,大喜大乐,听凭己意,读书之余,酷爱歌舞。且因其父服务于剧院,长居梨园,经年目染耳濡,遂由喜歌舞转爱戏剧,尤耽爱湖南花鼓戏。一次,某团体演出花鼓戏《湘江怒潮》,每戏必看的小赵黔被剧中人小芳的行动深深打动了。她从妈妈手中要了一张毛票,买上两个饼子,跑到后台送给饰演小芳的演员,激动得两眶盈泪地说:“大姐姐,你演得太好了,我向你学行吗?”她竟然决意要当花鼓戏演员了。历史老人很快地就赠送给她遂愿的良机。1960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拟组建花鼓戏少年班,招考组到长沙市一中在学生中物色少年班学员,大家一下子喜欢上一位大大方方、愉快活泼、聪明伶俐、身材形象俱佳的女学生,她就是时年13岁,担任学校歌舞队队长的刘赵黔。她只轻轻松松唱了一支自己心中最喜爱的《东方红》,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钟宜淳就决定不必再试,拍板收下了她。于是,她那么自然,那么从容地进入了省花鼓戏剧院,开始了表演生涯。

随之,刘赵黔被剧院送到湖南省艺术学校深造,坐科于长沙花鼓戏著名“杨派唱腔”创始人杨福生门下。她聪颖好学,悟性奇高,加上天然优质的演唱条件,极得杨老先生垂青,以“伶牙利齿的灵雀子”誉之。她先习青衣,后工花旦,兼学现代戏的女角。因记忆力强,又肯下心力苦练勤学,精习杨门演艺,旁及诸多名师,博得众爱和悉心调教,遂习就一身良好的“幼功”。学习五年期间,完整熟练地掌握了长沙花鼓戏的基本演唱技能。16岁时演出青衣唱功戏《芦林会》,以唱感人,受到观众赞扬。17岁出演《红色娘子军》的主角琼花,以气质动人,在省会长沙及周边城镇乡村连演一百余场,造成不小影响。同时还学习、演出了《小姑贤》、《审椅子》、《彩红》、《磨房产子》等10余个优秀传统戏和新编现代戏剧目,扎实的基本功锤炼,较多的与师长们同台演出实践,奠定了她日后在花鼓戏表演艺术上成为“千手观音”的坚实基础。

(刘赵黔表演地花鼓剧照)

二、湖南花鼓戏演唱上榘度森严、超神尽变的“如意子”

“如意子”就是人们称颂为“英雄鸟”的画眉子,因其叫声类似于“如意如意”,故又被褒称为“如意子”。画眉是“林子中的歌唱家”,是“树林里的歌王”。它的鸣叫,高亢激昂,婉转多变,且又能够持久不断,极富韵味,非常动听。快叫时,激越奔放,似珠落玉盘;慢叫时,声声有情,如行云流水;连续鸣叫时,嘈嘈切切,如繁弦急管,荡气回肠。花鼓戏迷们听惯了刘赵黔的演唱,就常将画眉的鸣叫归誉于她的演唱特点。听得如意了,就如意地发出如意的赞叹:“真是当代花鼓戏的演唱皇后”。精辟透彻,恰中肯綮,诚为笃论 。

刘赵黔的花鼓戏演唱之功,是积数十年刻苦磨砺、勤苦学习、辛苦实践而成。

表现出来的方法特征就是“榘度森严,超神尽变。”鹿柴氏论画有言:“论画或贵有法,或贵无法;无法非也,终于有法更非也。惟先知榘度森严,而后超神尽变,……惟先埋笔成土冢,研铁如泥……”(张谷若《译艺谭·序》)。略其字面,取其精义,以今语释之,“榘度森严”一词,即严谨精密的法度规矩;“埋笔成土冢,研铁如泥”者,即今日所谓勤学苦练,以求功底扎实。运动员能打破世界纪录,芭蕾舞演员能跳出难度极大、技巧天合的舞蹈,戏曲演员遵循中国戏曲的艺术规律、继承优秀的传统演唱技艺、戴着艺术程式这个镣铐,进行唱、念、做、舞的综合表演,其初莫不如此,最终才能实现像戏曲演员那样只求“神似”、“创新”、“尽变”(穷尽变化、别具一格)、“移步而不换形”的表演境界。他们的勤学苦练,就必定产生各自的方法和战术,就必定得先有教练与导师的指点教诲,然后自己心领神会,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个性或体系。绝非一味乱干、一概蛮干、不循规律而可得成的。

据说,刘赵黔孩提时特别喜欢哭,而且会哭,有哭比笑好的效果。没成想这哭的功夫竟练就她一副精妙绝伦的好嗓子。她嗓音甜美圆润,清脆、嘹亮,刚柔相济,富于感情色彩;七音俱全,真假声兼备;音域广阔,上下贯通,张弛自如,跌宕有度;音质如小涧清泉,清澈嘹亮,纯清净朗,涵韵如醇,香酽清爽,具有作为演员的极优越的演唱条件。然而,在五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刘赵黔始终遵循的信条是:宝剑锋自磨砺出,艺术风格在造就,天生的条件只是基础。只有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和刻苦学习钻研,勤奋观察体验,博纳众采的精神,才能在不断的实践磨砺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由此,她在花鼓戏诸腔调上,能兼容并蓄,吸取众长;能运用跟电声乐器协同一体的科学发声方法;更能将京、汉、湘诸剧种声腔演唱特点,交汇新民歌、新小调、流行歌曲等诸种佳腔,揉捏融合,遂形成她的“俗而不旧,新而不洋”,气息功底成熟的独特演唱风格。演唱时,或高亢,或低沉,或幽柔,或遒劲,均能情满意饱,韵味十足,达到声情并茂的最佳效果。这种演唱风格在她饰演《桃花汛》中主角桃花的唱腔处理上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尤其在第三场,桃花因势利导,规劝虾仔的大段唱腔中,为了稳稳托出桃花语重心长的劝导情境,刘赵黔在处理“虾仔呀”一句唱腔时,第一音节似快刀斩藕,第二节则委婉出之,落在“呀”字的第三节上,则在中音5上轻纡地延长,留下深切呼唤的空间。接下来一大段唱腔则利用高音的几层转换,接连运用拖腔、甩腔、叫头、花腔,诸腔连接穿插,一气呵成。期间高潮迭起,如桃花汛涨,倾泻而下,把桃花热道衷肠的殷切期望,心灵呼唤的深情劝导,以及热切的关心、支持、信任等情感变化层次用音乐形象淋漓尽致地提示出来。声到情到,铁石人也会热泪盈眶,难怪观众拍手叫绝了。

对于表演艺术,刘赵黔说过很坦诚的心里话:“花丛深处色更浓。只有努力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艺术之花才会开得更红更艳。”她的这一深刻的体认,说起来还是经过一次委屈的切肤之痛的。从省艺校毕业回到剧院,她首次承担的角色是《烘房飘香》的林里香。当时该剧正在珠影厂投拍,其中一个规定情境是林里香受了委屈,伤心得掉下眼泪。但刘赵黔几次试机,硬是挤不出眼泪,孩提时爱哭的秉性不知怎么跑到爪哇国去了。导演的多次说戏、体验启发均不见效,没办法,只好主张给她点眼药水,以便刺激泪腺。刘赵黔感到受了委屈,同时深为自己生活积累太少、缺管生活感受,不能深入人物内心因而无法准确、鲜明刻画人物而伤心。委屈伤心的实境直感,顿使她泪如雨下,摄影师赶忙抢拍。这珍贵的记录不仅是刘赵黔表演的记载,同时更是“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铁律的形象记载。自此以后,刘赵黔真正认识到了“演员演戏,根据思维、想象、记忆、对人性的研究,对某一理想典范的经常模仿,……永远始终如一地完美;在他的脑内,一切是有步骤的,组合的、学来的、有顺序的”,而演员应该“是四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里的现象的勤勉观察者”(狄德罗:《关于演员的是非谈》)。本来,刘赵黔生性乐于观察并且善于观察生活,喜欢摹仿人们的言谈举止,自我感觉良好。然而经过这次委屈事例后,认真检讨发现,自己以往的观察、摹仿,只是略貌取形,并未求得神韵;是随意的观察仿效,不是注意的思考体验;是原模原样的摹拟出来,不是经过扬弃后融汇于心的东西,因而是不求甚解、浏览式观察生活所创造出来的舞台形象,这种表演只能成为过得去不能吸引人的“匠艺”。摆正了随意与经意,天赋与创造,形似与神似等关系后,每当接受新的表演任务,刘赵黔都能在导演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深入生活,寻找角色对象,反复观察分析,认真思考体验,努力挖掘出人物形象独特的内心世界。

为了演好《救救她》中的失足青年李小霞,她曾数次守候在电影院门前,精心选择那些打扮奇特“时髦”而又略显颓废的女青年,仔细观察她们的发式、穿着、神态、言谈与举止。她深入劳教、劳改场所,踏破铁鞋,寻觅着生活中与李小霞舞台形象所需要所吻合的素材。生活的大海毫不吝惜,为她的辛劳酬以丰厚的营养,使她以出色的表演,准确细腻地刻画出李小霞的希望与赤诚,因失足而产生的痛苦与失望,欲改过自新与泥足难拔的矛盾心理。以真实、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让观众在感动之余,寄予深深的同情与关切。成功的艺术创造带来的喜悦,使刘赵黔深入生活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渔村山寨、车间商场、学校部队、边防哨所,到处都晃动着她不知疲倦,孜孜以求的倩影。她结交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娘、村姑、机手、兽医、护士、学生、战士和商人,在这些艺术朋友身上,建立起一个取用不尽的素材仓库。于是,她有了不断接受创造新角色任务、敢于拍胸立“军令状”的信心和勇气。

五十年间,她先后在五十余个大小剧目中担任角色,成为省花鼓戏剧院舞台上“阵阵不离穆桂英”的相当活跃的挑梁演员。由她饰演的天真烂漫的机手春兰(《抽水机旁》)、聪明能干的兽医向群(《山村兽医》)、英勇无畏的革命者柯湘(《杜鹃山》)、热情积极的卫生员红菱(《野鸭洲》)、正直慧敏的知识青年范灵芝(《三里湾》)、纯朴偏激的村姑杜鹃(《牛多喜坐轿》)、泼辣而又温情的知府夫人陈蕙心(《香壶案》)、外讷内秀的“童生”丁文龙(《状元与乞丐》)、贤淑多情的嫂嫂(《调叔》),天真任性的女大学生(《等待月儿圆》),执着于爱情的秀姑(《野花情》),跳皮聪明的兰英(《补锅》),玩世不恭的海英(《流浪女与省长》),有觉悟有胆识的农村俏妇桃花(《桃花汛》),乐于助人的年轻女记者(《下里街的伢妹们》),玩小聪明而又是法盲的村妇花妹(《乡里警察》)等人物形象,既有传统戏的,又有现代戏的,还有银幕和荧屏上的,角色行当不一,人物身份各异,性格、风度差距殊大,显示出十分宽泛的表演路子。对这些角色,她都能轻松自如,真切细腻地表演得恰如其分,刻画得惟妙惟肖,动作唱腔在情感上融为一体,自然天成,充满机趣,悦目赏心,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留下颇难磨灭的印象。1986年,她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中年演员”。

刘赵黔在表演上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晓的“癖好”,那就是她抱着“从一百个观察中总可以找到一种合适的动作”(布莱希特:《戏剧小工具篇》)的信念,不达到感觉上所要求的标准决不罢休。她爱逛商店,除了观察人情世故外,还爱买东西,想买就买,不乐意了又退,直到真正满意、众口称善时为止。人们称她“刘爱退”。在艺术上,她这种禀性也凛然难移。她痴心于在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死角”里去深究人物的舞台动作,穷探内心变化的线索,结合对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与事的逻辑推理,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身段步法和手势,使其融合到对传统戏曲表演程式的推陈出新中去。并经反复试验,更换,直到能切合剧情,有利人物性格刻画,观者称好为止,形成较多的一戏专用一角专用的表演动作。她曾在《花烛恨》里饰演戏份不多的沈大嫂,这个沈大嫂嫉恶如仇,古肠义道,泼辣严厉而又温情体贴。如何在经济而又有效的动作中凸现这个人物呢?刘赵黔在鼓捣了一番生活积累之后,寻找到沈大嫂见到忘义趋利的男人这一细节,创造出沈大嫂与男人见面时一言不发,拧住男人耳朵,然后猛踢一脚的动作。此时无声胜有声,强烈变形的动作使痛恨的心声外化,一拧一踢的动作把观众嗓子眼上的“啊”字一下子牵发出来,实现了表演与观摩的弥合和共鸣。

创造地运用变化多端的步法和手势,并使其与载歌载舞,鲜灵活脱的舞蹈身段结合起来,使演唱的“手、眼、身、步”在创新的“法”里得到创新和运用而“独有新意”,这在刘赵黔的演出中大量出现,在《桃花汛》中尤为集中显明。她饰演该剧的桃花,就颇多地使用既提练于水乡妇女涉水行船步伐,又近似于地花鼓舞蹈的弓箭步,踢踏步等;既区别于传统表演程式的步法,又有异于实际的生活步子,因而是一种艺术创造。善于舞台手势,有人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戏剧中,这种手势的运用并不是作为演员的装饰,……因为它常常负有解释剧情的任务,事实上具有代替语言的作用。”(奥布拉兹卓夫:《中国人民的戏剧》)把手势的作用仅仅视作代替台词,认识未免肤浅。在《桃花汛》中,刘赵黔手势变化事实上已起到提示人物关系,揭示人物心灵变化层次的作用。剧情的发展以及充满戏曲化的舞蹈语言美,成为人物动作线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环节。她运用自然交叉下垂,轻巧转换的弹指等手势表示桃花与丈夫喜宝的夫妻关系和外冷内热的情感。这样的手式就能准确地把握形象的情感,不致过分或嫌欠缺。因为稍一过分,就可能演成“粉戏”或色情戏;而欠缺又容易流于浮浅或“假做作”。只有这样,才能以娇而不艳,放而不荡的表演,情真意笃,脱俗清新的功力来完成这一角色的创造。“独有新意”即指此——将单纯的技术升华为艺术,产生活的视觉形象。而在制伏老六的情节里,则多运用平摊、木直的手势结合团指、反掌、合扣、旋指、剔指的变化,提示桃花沉着机智,应付自如的心理变化层次。这种种与舞蹈结合的手势造就了放大的舞台表演,织成娟美的艺术姿态,把一个将火热的爱心与至诚的党性凝聚一起,忍辱负重,智慧果决的农村女党员形象生动活脱地塑造出来。著名戏剧评论家梁冰在《人民戏剧》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刘赵黔《桃花汛》中“把体验与体现、形与神、虚与实、唱与念、程式化与生活化、外部动作与内心活动、舞蹈节奏与感情节奏以及内在的美与外在的俏都结合得很好,塑造了一个可信、可亲、可爱的新时代‘三湘妹子’的生动形象”(梁冰:《新时期农村党员的动人形象》)。著名戏剧家张永和则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中说:“刘赵黔是一个非常有表演才能的中年演员,她扮演的桃花,是那样的松弛自如、动静适度,让观众可亲可敬又可爱。她唱得那样有感情有味道,她舞得那样千娇百媚、泼辣俏丽。”著名戏剧家郭汉城称刘赵黔表演的“动作洒脱,唱腔甜美醇厚,显示出良好的艺术素质” 、“手眼身法步很有功力和特点”。这样,刘赵黔对桃花形象的塑造获得1991年“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的优秀表演奖、第二届戏剧”文华表演奖“和第九届戏剧“表演梅花奖”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众望所归的事情了。

刘赵黔的这种一戏专用,一角专用的创造性动作,其“长处就在能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并使他的内心活动自然流露”,使“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创造出更宽广美丽的境界。”(欧阳予倩:《一得余抄》)因此,它们的被创造使用,可望解决戏曲表演程式与现实生活,现代戏与戏曲化的诸种矛盾,实现现代戏的戏曲化。其作用与意义都不能低估。

(刘赵黔与李谷一)

三、热心推介,矢力传承湖南花鼓戏的“祝婶子”

“祝婶子”是湖南电视台推出的长篇系列电视剧《一家老小向前冲》的一个艺术人物,她热情乐观,热心助人而又好管闲事。刘赵黔饰演了这个角色,广大电视观众于是认可她就是“祝婶子”,作为“古道热肠、助人为乐、好管闲事”这类热心人的化身。舞台剧和电视剧的一大区别在于,有可能你唱了一辈子的戏,没几个人认识你,可一部电视剧,却能一夜之间让你家喻户晓。在湖南花鼓戏这方土地上,刘赵黔依仗着自己演唱的大量脍炙人口的剧目和唱段,凭藉着湖南省花鼓戏剧界表演的第一朵“梅花”的明星身份,本来就拥有着广泛的观众和听众。加之她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荣誉和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闪光职务,再添上这个观众的认可,刘赵黔于是愈加声名鹊起,冲出省界,走向全国和世界,名人和明星效应像核聚变般产生了。社会影响力几何级数扩展,在民众中的号召力洪波大浪般漫卷:她参加公共频道“超级戏乐会”的戏曲演出,主持者使用“花鼓戏演唱‘天后’——祝婶子”的称谓以慰观众;长沙成立了“祝婶子服装有限公司”,“长沙祝婶子中老年服装旗舰店”和连锁店应运而生。2010年平安夜和圣诞节在长沙橘子洲头演出的“大型实景风情音乐剧”《辣妹出嫁》,也打出了“祝婶子”这块招徕观众买票的招牌……。其实生活中的刘赵黔,就像是整个“祝婶子”。她这个人生来就热心满溢,热情奔涌,热气如虹,既关心业内的现状和发展,又关注社会的人情世故,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一地鸡毛,只要让她看见了、触到了,她也要去帮忙清一清,绕着弯子去理一理,是人们口头常念叨的、地地道道的“刘爱问”、“刘爱管”。因而生活中的刘赵黔人缘好得不得了,走在院子里,一大半人都是她的朋友;走在大街上,很多人认得她是“祝婶子”;闲暇时,她喜欢约上三五好友去品茶聊天,她总抢着埋单,在朋友圈里她便有了“单姐”“单婶”“单娘”的雅号;她乐于享受自己制造的生活,爱进商场购物而积累下许多没有开过封的服饰,于是就常常大方地送给身边的好友,“刘爱送”的善名也便随众口说出。

2012年4月,她与民间发明家罗四维、剪纸艺术家洪源等名人,共同发起组织成立芙蓉区朝阳街道“雷锋精神传承人协会”。在协会成立演出活动中,她与合作者任寿云一起,以演唱优秀传统花鼓戏《刘海砍樵》中的名段子为载体,向观演者疾呼“走过路过莫错过”,热切招募志愿者,传承雷锋精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期,传统戏曲全面步入低谷,演出大幅萎缩,创作迅速停滞,人材南飞北飘,团体濒临解散,剧种急剧消歇,湖南花鼓戏也难能幸免。在这种危机时刻,刘赵黔和戏曲艺术界大批有识之士一起,正视现实,勇辟生路,新创手段,联合各种文化媒体,矢力推介、宣传花鼓戏。几年间,她率先在几家音像出版社灌制了《花鼓新潮》、《刘海砍樵》、《小姑贤》、《潘金莲裁衣》等几十种花鼓戏音乐盒带,发行以后极为抢手,供不应求,人称其为“花鼓戏音乐盒带皇后”。与此同时,她和花鼓戏表演艺术家钟宜淳、龚谷音、李小嘉、任寿云等,组成搭档,带着花鼓戏折子戏、新编花鼓小戏、花鼓歌、花鼓戏唱腔段子,与话剧小品、歌舞小节目混搭,进入歌厅、舞厅、KTV厅和一切能进入演唱的晚会、节庆、世俗礼仪场所,不知疲倦地演唱花鼓戏。她常说:“人家特意来请我们,只要能唱花鼓戏,我就风雨不辞,日夜不分,快乐地去唱”。检点一下她与同伴们演唱的100来个段子和节目,不论是新创作的、重新组合的,还是大体原封不动的,70%以上是属于花鼓戏的。传播的都是正能量。

(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刘赵黔与宜淳、龚谷英、李小嘉

刘赵黔的热心,还表现在她对花鼓戏年轻一代表演艺术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指导、传承、帮助、培养、引带和提携、奖掖上。她主要采取三种办法:一是主动带徒,把自己的擅长剧目直接传授给青年演员。如将《调叔》、《补锅》《芦林会》《小姑贤》《桃花汛》等剧目先后完整地传授给叶红、龙兰湘等人;二是把大量的优秀唱段从科学发声到润腔处理,从节奏把握到咬字扣韵,从声音的抑扬顿挫到神情的饱满充实,从自己的演唱经验到观众的审美趣味,全面地传授给青年演员、戏曲学校的学生和戏迷,寸寸节节,一音一韵,耐心细致地教,直到学者学会,并有学习体会或感悟为止。三是根据学生和演员演唱实践中出现的毛病或不正确的处理,有针对性地指出,找出毛病的原因,告诉解决的办法,并当场示范。她的教学态度既严肃又亲切:严肃的地方是指出演唱中的毛病不留情面,对优秀的传统演唱方法、技巧,剧种演唱特点,她谨守榘度,严遵规律,从不偏移半步;“亲切”是指在笑声和幽默中传授技能,耐心、容忍学员的多次不会,不仅对青年人的演唱关心,也对青年人的生活、情爱、交往、遭际等,赋以春风化物、润物无声般的备至关顾和慈母般的柔情,以她自己最厉害的“武器”——乐观主义精神,感染着每一个和她有着交往、交集的青年人。所以,她有很多艺术界的、非艺术界的青年朋友。那些艺术界的、受过她传帮带的青年,如宋谷、黄涓涓等,还由衷地敬称她叫“娘老子”。每排演一个新戏,总要到“娘老子”那里去请教唱段的演唱。这种“娘老子”的称谓圈子越来越大,范围越传越广,以致有人在网上询问和讨论,明星主持汪涵的母亲是不是“祝婶子”刘赵黔。

而今,长沙花鼓戏已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刘赵黔和他的丈夫——戏曲音乐家欧阳觉文都被评审为长沙花鼓戏的省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肩负起保护传承好长沙花鼓戏的优秀传统,并能使其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发展,夫妻俩和全体花鼓戏剧界同仁,脚踏实地开始新一轮任重道远的艺术程途。署名刘赵黔、欧阳觉文著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名段选续集》(含光盘)继《刘赵黔演唱专辑》(VCD两盘。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2年出版)、二人合著《花鼓戏唱腔名师指点》(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和《湖南花鼓戏名剧名段选》(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后,作为“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规划项目,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同时,刘赵黔对自己的花鼓戏唱腔进行了认真和科学的总结,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她主唱的名人名段和名段欣赏共三集节目,先后在中央电视台3台和11台播放。夫妻俩在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天天有戏》栏目中长期做着嘉宾主持人,他们活在戏曲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其乐融融。

刘赵黔深爱着她的花鼓戏。她喜欢时尚,喜欢电视,更喜欢登台演戏、唱戏,而且偶尔“花痴”……她,永发脾气都不会与年轻脱轨,朝气勃勃地活在戏里。每当人们问起她的年龄时,她总是幽默地说道:“大于30,少于80,具体多少,你们去猜吧。”她永远是那个年轻活泼、爽朗洒脱,被人称誉为“韵腔唱做典型贤”的“黔妹子”,“戏曲舞台需要千千万万这样的黔妹子”。

(本文发表于《创作与评论》2015年6月号下半月刊)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