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人生丨井冈山三记

2017-06-13 11:11:56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井冈山三记

作者丨刘晓平

砻 市

有些地方,极其偏远而荒凉.在历史抑惑地理的意义土本无什么值得留记的必要,但因沧桑岁月中名人伟人留下了足迹,便有了历史的甚至是地理上值得特别铭记的意义,辟如江西砻市。

砻市位于井冈山西北麓.是一个群峰环绕的富饶平川上的小镇。它就是当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两支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的地方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宁冈,迅速打开了武装割据的局面。11月,在砻市的龙江书院创办了红军教导队.用以培养和训练军队以及地方武装干部。龙江书院,依山傍水,古色古香,在会师桥上游约一里许的龙江石岸。1928年2月,毛泽东指挥工农革命军攻克了宁冈县城新城.并于2月21日在砻市成立了宁冈县工农兵政府,奠定了革命报据地的基础。这消息传到了正在湘南一带与敌激烈搏斗的朱德同志耳里,他异常高兴,立即派毛泽潭同志到井冈山联系。毛泽东得知朱德、陈毅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正艰苦转战湘南,当即特派何长工同志前去接头。当他听说朱德的部队在来井冈山的途中遭到敌人的追击时,便立即率领一支部队前去接应4月20日,在湖南炎陵县的接龙桥,击溃了尾追的敌军一个团。26日回到砻市,听说朱德、陈毅已经到了,便高兴地赶来龙江书院.朱德、陈毅听说毛泽东来了,连忙跑出来迎接。就在龙江书院幽静的庭院里,三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革命的豪情,战友的情谊相融在一起。随后,两支队伍台编了,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此开始了朱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新时代。

据史料记载,1928年5月4日,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命名成立大会上,朱德、毛泽东同志都讲了话。毛泽东指出了两支革命队伍会师的历史意义和光明前。途他说,红军不光要打仗,还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只有依靠群众了,红军就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再强大的敌人也能打垮!这些话,该是经舆。

黄洋界

驱车从砻市驶向井冈山。车过茅坪,山势渐陡。从车窗翘首仰望,山峦重叠,竹木葱茏,村落掩映在林海。新修的公路蜿蜒如带.宽而整修一新,盘旋伸向山顶。车在行驶间,我便想起中小学时学过的《朱德的扁担》、《井冈翠竹》所记述的事情。恍忽间,车已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座高峰兀起眼前,象利剑直插云霄,同事们一声惊呼:“啊。黄洋界!”

在黄洋界的隘口处,矗立着朱德同志题字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镌刻着毛泽东题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纪念碑前有一座屏壁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全文。站在屏壁前凭栏而望:左边是一片深谷,深谷左侧高山成阵,险不可攀;右边是一面约六七十度的陡坡,坡上有当年红军的哨所和三处工事,居高临下,地势险峻,有凛然不可侵犯之势。这里海拔1380米,在当年无公路通行之时,可以想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

但是,当年红军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其以少胜多的根本因素,并不完全是凭险据守的结果。正如毛主席诗中所说: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它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当年的井冈山地区五个县,宁冈县仅三万多人口,参加赤卫队、暴动队的就有一万三千多人。“割据必须是人民的武装割据”。这就是井冈山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地方军、群众武装和红军的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的形成,使井冈山的割据有了屏障和基础。

1928年7月。湘军吴尚的第八军趁我根据地分兵发动群众之际,向井冈山进犯。沿途遭到我游击队的袭扰,道路被破坏,行动迟缓,进犯永新县一个师的敌军,被我群众武装包围、阻滞、相持达25天。后来,敌人得知红军在湘南失利,主力不在井冈山,便以四个团的兵力进犯井冈山,两个团首先向黄洋界扑来。而保卫黄洋界的红军不足一个营,再加上一部分地方武装配合,同时发动群众在山下十五华里内布置了竹尖桩、木尖桩、滚木滚石阵等障碍。8月30日,敌人又发起冲锋,组织“敢死队”向山上扑来。红军指战员高呼着“誓死坚守黄洋界!”一次次把敌人打下去,且愈战愈勇。到了下午,红军仅有的一门追击炮,从茨坪用马驮到黄洋界主峰,向敌阵开炮射击,敌人的四次冲击被一一打退了,死伤200多人,仓惶溃逃。而我守军无一伤亡,黄洋界岿然屹立.井冈山依旧红旗招展。

我们站在黄洋界上,面对海涛似的群山,眼前白云怒涌,耳畔松涛呼啸,红军战士们的战斗呐喊声依然激荡着人心,鼓舞着我们今天的斗志!

茨 坪

井冈山方圆五百里,群山逶迤.莽莽苍苍。茨坪就在井冈山的中心,好似井冈山峰岭相连的碧绿的毯子中央镶嵌着一块宝石。茨坪的主要建筑物井冈山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碑、体育馆、工农兵塑像亭等,都被繁茂的树木簇拥着,整齐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到处都是绚丽的鲜花和淙淙的流水。如今,这里是井冈山市的所在地,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这里追寻老一辈革命家艰难创业的深深足迹。

在南山脚下,有一排十多间的瓦房,是红四军部旧址。在毛泽东当年的住室里,靠窗的书桌上,有一盏桐油灯,在这盏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他白天常到部队和群众中去,和战士、农民一起劳动,进行调查研究;夜晚他就写文章,寒风凛冽,也只能披一条绒毯挡风御寒。旁边一栋房子,是朱德、陈毅的住房,室内土布衣,麻布帐,陈设极为简陋。在一间挂有“红四军军械处”的房间里,有一个打铁炉,一个铁钻,.当年红四军军械处的五个人,就在这里因陋就简,运用各种土办法,修理枪支,制造梭标、大刀、鸟枪、单响枪等武器,还挤时间为农民修理农具。旁边还有一个“政府公卖处”,它就是当时的工农兵政府,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有组织地从白区赈运食盐、布匹、火柴、药品等边区紧缺的物资,以解决困难,调剂部队和群众生活。在红四军军部警卫战士的宿舍里,地上铺着稻草的睡铺,墙上挂着毛竹制的笛子、二胡,伙房里摆着南瓜、野菜的样品。当时根据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干稻草,软又香,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暧暖和和入梦乡。…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当年的革命前辈,正是凭着这种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着他们坚持斗争,迎来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在小井,我们参观了当年的红军医院。医院坐落在树木葱茏的山下,两层木质结构的楼房,杉树皮盖顶,极为简陋。

1928年夏,红军医院从大井迁来小井,于是修建了这一栋三十六间的病室。当年冬,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三次“会剿”由于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留守井冈山的红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经过浴血奋战,于1929年1月底突围,住在小井红军医院的一百多名重伤病员来不及转移,不幸被捕。敌人严刑拷打他们,把他们赶到一块稻田里,用机枪逼迫他们投降,他们宁死不屈,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全部壮烈牺牲。小井的群众不顾危险,于当晚就地掩埋了烈士遗体。就在医院左侧一百多米处,我们看到了烈士的墓地。墓地四周松柏环绕,芳草萋萋,杜鹃花灿烂而鲜艳地开着。我们默视良久,四周沉寂,沉浸在悲伤肃穆的气氛中。一百多位英雄,没有一个留下名字,只有毛泽东同志为墓地手书的“死难烈士万岁”几个金色的大字。他们是用生命鲜血,为未来的人民共和国铺垫了一块基石。我们联想起他们的生命也许年轻和辉煌,心中便涌起敬意,我便在不远处的花店,买了花圈和水果,敬献在基地前……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