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丨红军村里的后人们(三)

2017-06-12 11:13:11 [来源:人民文学] [责编:吴名慧]
字体:【

红军村里的后人们(报告文学)

作者丨刘晓平 王成均

(毛垭“新颜”)

(三)

杨光茂真正担起守土的职责是1959年9月14日。这一天,他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第二年,他当上了毛垭生产大队的会计和秘书。这是他解放后担任人民公社社委会委员,民办教师后的又一职务。从降生下来就四处躲藏到翻身做主人,杨光茂尝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幸福。

杨光茂告诫自己,自己是红军的后代,毛垭是红军用血水浸过的村庄,他要好好守护,好好珍惜,要完成父辈没有完成的事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但要怎样过上好日子呢?毛垭虽然解放了,但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太差。1974年10月,杨光茂被任命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好沉好重,望着敌人烧成光秃秃的荒山,他认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红军村里的后人们,在烧毁的大山上造林,为子孙后代造一座金山。20年岁月,每年秋天和春季,杨光茂就带着全村男女老小200多人栽杉树。50亩,100亩,200亩,500亩,1000亩,20年栽树,20年抚育,1000亩杉树早已成林,变成了绿色银行。按现在的市价,上万方木材早已价值达1300万元,如果开发这块杉树,把这些钱财分给每一户人家,全村人早已成了小康村。但杨光茂和村里人选择了守住这块杉林,只采取间伐,让毛垭山长绿,水长清。

杨光茂做的第二件事是修一条人行道。他和乡亲们想方设法要把毛垭和共和国首都北京连起来。1976年10月,杨光茂组织红军村里的后人们100来号人又开始修路,路面不宽,仅一米,长4.8公里,然而这一修就是22年。从村里通往落金沟的人行道全是挂在悬崖绝壁之间的山岭间。路修通了,杨光茂又动员分散居住在五个山界的红二代红三代把路修向村里,一户户红军后人们把人行道从家里连到村里,又从村里连到乡里,再从乡里连到县里、市里、省里、北京。路接近了红二代、红三代与北京的距离。路通那天,杨光茂和乡亲们耳贴着地面,他们仿佛听到北京的心跳声。

红二代村民谢南阶住在谢家界,离村里5公里,他信奉不等不靠,要改变故土面貌得靠自己。他积极支持修通去乡里的4.8公里路,接着修自己通往村里的5公里人行路。从62岁到68岁,谢南阶扬起手中的大锤修了6年整。谢南阶修的人行道全是青石岩,修1米宽的人行道要凿4000锤,5公里人行道要凿1600万锤。路通了,谢南阶的腰却弯了。谢南阶知道,父亲谢祥武当过苏维埃主席,叔谢竹林,是红军通讯员, 自己是红军子弟,一定不能给红军后代丢脸,给党面子上抹黑。谢南阶6年凿山修人行道的故事感动了县里市里的领导,两级政府拨专款标准化修通了5公里通往村里的路,当5米宽的公路变成了水泥路,谢南阶喜极而泣, 奔前跑后, 引导一辆辆小车驶进了毛垭村。通车那天,毛垭人像过节日一般欢庆了一天!

(本文原载2017年第6期《人民文学》“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特选作品”一栏)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