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大帝(下)丨第三十六章 《帝范》

2017-06-10 20:54:34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贞观大帝(下)

作者丨杨友今

第三十六章 《帝范》

山风卷着松涛,俨若海洋的波澜从山岭霍霍地滚来,越过峡谷,撞击着红墙,震撼翠微宫的门窗。李世民想让山风刮走盘据他灵魂的黯淡阴影,但是阴影并不消退,顽固地牵扯着他的身心。“朕不知还能够活多久,懦弱的太子治果真能如无忌所说的那样,成为无为而治的守成天子吗?”他皱着眉头,两眼死死地盯着崖头上的那棵歪脖子松树,似乎要把它看透,把它纠正过来。半晌过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法子:“把我二十多年执政的经验教训整理一下,写成《帝范》,赐给他,供他日后亲政作参考。”李世民转回含风殿,理顺了一下思路,动笔写起来。武媚在香炉里添上清心提神的龙涎香,退到了殿外。李世民灵感袭来,思绪如潮,写啊写,不停地写,日以继夜地写。从翠微宫返回大内,又句斟字酌,反复修改,夜阑人静,大地沉睡,李世民仍然伏在御案前写来改去。一阵强烈的干咳使他放下了手中的笔管,小杨妃连忙给他捶背,大杨妃端来了药汤和漱口水。李世民服下药汤后,她又用痰盂接了漱口水,交给武媚倒掉。

“夜深啦,皇上该歇息啦。”大杨妃关切地说。

“我想早点赶写出来,快要过年了。”李世民喘着粗气。

“吃药不如养病,人太劳累,药性也发挥不了作用。”

“大唐的江山是一仗一仗打出来的,来之不易啊。太子没有吃过苦头,不知艰难苦楚,缺少治国的能力,朕始终放心不下,不得不抱病坚持,以书面形式把君临天下的体验传授给他,作为他即位后效法的榜样。”

“太子即位还早着哩,皇上不必着急。”

“朕有一种预感,在生之日不会太长久了。”

又一阵猛烈的咳嗽,李世民只觉得眼冒金星,寝殿的一切都在摇晃、旋转,花里胡哨,连大、小杨妃的面容也看不分明了,身子一软,往御案旁歪倒下去。大、小杨妃一左一右扶住他,召唤道:

“来人!快传御医!”

御医躬身进殿,按脉诊断了一气,禀告大、小杨妃说:“皇上劳累过度,又感染了风寒,气疾加重,导致哮喘,需服药静养数日。”

大、小杨妃不离左右,服侍了两天,李世民的咳嗽平息下来。他挣扎着下了床,吞下两丸丹药,又继续伏案写起来。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初八日,李世民写成《帝范》一书,赐给太子。书内分成《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和《崇文》等十二篇。他右手捻着嘴上卷翘成八字形的胡子尖,庄重地强调说:

“修身与治国的道理,都在十二篇中,我一旦崩驾,再没有什么话忘记告诉你了。”

“儿臣一定谨记父皇的教诲,”李治跪拜致谢,发誓般恳切地说,“一切师承父皇。”

“不。”李世民嘴唇咧了一下,“你应当以古代的先哲圣人为师。像我,不足效法。效法上等的,仅得其中;效法中等的,不免得其下。我自登极以来,过失不少,譬如锦绣珠玉堆满殿堂,不断修筑宫室台榭,犬马鹰鹘无论多远也要罗致到手,又喜欢游幸四方,给州县带来了许多的麻烦。这些都是我的大过失,千万不要当做好样去仿效。”

“儿臣不敢骄奢放纵自己,声色犬马,并不感兴趣。”

“常言道,境迁人变。怕就怕随着环境的变化失去约束,不图上进反而往下滑。”

“儿臣会牢记父皇的告诫,居安思危,日慎一日,善始善终。”

“回顾我普济苍生好处多,创建大唐基业功劳大,益多损少,因此百姓不怨恨。功大过小,人心才服,大局才长期稳定,假设要求尽善尽美,那可就惭愧喽。你没有我的劳苦功绩而继承我的富贵,竭力行善,则国家仅得安宁;若是骄奢纵欲,则自身都难保。要明白,成功得经历许多的艰难曲折,失败却非常容易,既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就,又要谨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为了大唐的江山永固,让李治将来坐稳御榻,李世民真是不遗余力,达到了卖命的程度。他下诏任命长孙无忌作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事,三省大权集中于无忌一人之手,可谓孤注一掷了。马周去世后,又擢升他最信得过的忠臣、黄门侍郎褚遂良担任中书令。

太白金星屡次在白天出现,《秘记》中的话:“唐三世之后,女主武氏代有天下。”再度引起了李世民的重视。他听从李淳风的忠告,放弃了清洗武姓的做法。但是,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李世民与武将们欢饮,用“酒令”助兴,输了的人必须说出自己的乳名。李君羡说他的乳名叫做“五娘”。李世民诧异得险些失手打碎酒杯,仰面呵呵一笑:

“什么女子,却有如此的雄豪健壮!”

“乳名乃父母所赐,”李君羡涨红了脸,“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嗯嗯,”李世民一壁厢应付着尴尬的场面,一壁厢沉思默想:李君羡出生在武安(河北武安县),授封武连县公,担任武卫将军,掌管玄武门的宿卫,连乳名也叫做“五娘”(“五”与“武”同音)。他和“武”字明显结下了生死不解之缘,本名似乎也隐含着渴望君临天下的意思。是巧合,还是深藏着玄机?真也好,假也罢,李君羡反正成了李世民心目中忌刻的焦点。他决计捣毁这一暗礁,排除险情,遏止灾变的发生。开明的君主在顾及到子孙后代的安危时,也不惜损坏自己的形象,干起了阴谋勾当,他寻找借口将李君羡贬作华州刺史,然后派人盯住他,密切监视。

李君羡到了任上,心中懊丧而晦气,借酒消愁,后来又结识了一位通晓佛法的布衣,名叫员道信,自称坐禅即可清心寡欲,不进饮食。苦闷中的李君羡正处于茫然之际,感到前景阴暗,灰心丧气,想找到一种精神寄托,便和员道信常来常往,屏退左右侍从,二人秘密交谈,窃窃私语。无孔不入的密探如获至宝,马上通过御史弹劾李君羡暗通妖人,图谋不轨。李君羡因此获罪,判处斩刑,抄家没籍。

武媚虽然不敢胡乱猜测李世民的心思,但多少还是能悟出李君羡的死与《秘记》相关,怪只怪他跟“武”字联系得太多了。不过,李君羡不是女性,若是今上非要从武姓女子中搜寻对象的话,那么首当其冲的便是我了。她吓得冷汗涔涔,三千根发丝根根竖起,额头冰凉,黄昏时阴沉的天光映在她阴沉的面容上,穿堂风如同索命一样忽喇喇嘶唤,武媚的心头灌满了恐怖,活像脚下到处都是陷坑,只等她踏下去了。她竭力隐藏慌乱的心神,同时又对含冤屈死的李君羡充满无限的同情,后来当她查实李君羡确是她的替死鬼时,便毅然决然给李君羡平了反,并且厚祭了他的亡灵。

隋朝萧皇后走完了人生的道路,与世长辞。李世民下诏恢复了她皇后的称呼,谥号“愍后”,让三品以上官员护送灵柩出京,由仪仗与禁卫军前后护卫,一直送到江都,与隋炀帝合葬。盖棺论定,萧后的一生,可以用“历尽沧桑”四个字来概括。她本是南朝梁明帝的女儿,杨广做晋王时被选入宫中,做了晋王的王妃,一心一意辅佐丈夫做个正人君子。杨广弑父夺取了皇位,她被立为皇后。萧皇后容貌出众,知识广博,性情婉顺,很得杨广的宠爱。杨广非由正道登上宝座,生怕别人也跟他一样不忠不孝,疑神疑鬼,而且荒淫无道,最后国破家亡。萧后丧夫失子,命运够悲惨的了。在无可奈何中,先私事宇文化及,又转事李世民,死后才最终与丈夫同穴,也算得不幸中的大幸吧!

出使天竺的东宫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回到了长安。从前中天竺国力最强,东、西、南、北四天竺都臣服于他。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各国都派使节前来朝贡。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逝世,国内大乱,大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出兵袭击王玄策。王玄策率随从三十人奋勇反抗,寡不敌众,全部被擒,各国的贡品都被阿罗那顺抢夺一空。王玄策乘夜色只身脱逃,抵达吐蕃王国西境,传发文书征调邻近国家和部落的人马。吐蕃拨精兵一千二百人,又命其附属国泥婆国(尼泊尔王国)结集骑军七千余人,听候唐使差遣。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麾军反击,进逼到中天竺国都茶馎和罗城,激战三天,大败中天竺,杀敌三千多人,被强逼投水溺死的将近一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走,招集残余部众,掉过头来反攻蒋师仁,又被蒋师仁打败,蒋师仁乘胜追击,生擒阿罗那顺。阿罗那顺的王后和太子逃到乾陀卫江(印度河),布防据守。蒋师仁发起强攻,击溃守军,生擒王后和太子,俘虏男女一万二千人。天竺震荡,先后共有五百八十多个城邑和村落投降。王玄策械押阿罗那顺等人班师回朝,朝廷擢升王玄策作朝散大夫。王玄策将天竺僧那罗迩娑婆寐进献李世民。胡僧自称寿二百岁,有长生之术。谎言打动了幻想长寿的李世民,深加礼敬,让他在金飙门内制造益寿延年药。由兵部尚书崔敦礼监督,派人到处采集奇果异石,交付那罗迩娑婆寐炼制。

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城,身患重病。李世民年初巡幸骊山温泉,随后又行幸玉华宫,当他得知房玄龄病势严重,立刻召他到玉华宫。已经无法步行的房玄龄,乘坐肩舆进入内殿,直到御座旁边才下轿。李世民看到病得瘦骨嶙峋的房玄龄,由人搀扶着从轿里出来,柔肠百转,眼里涌出了热辣辣的泪水。君臣二人互相默默地注视着对方,眼睛瞪得老大,胸脯起伏,舌头僵得说不出话来了。李世民把房玄龄留在玉华宫,命御医竭尽所能给他诊治,听到房玄龄病情稍有好转,则喜形于色;病情加重,则忧郁愁闷。房玄龄是唐朝开国的大功臣,又是玄武门事变的策划者之一,李世民即位以后,成为一代贤相。贞观十一年,他受封当梁国公,女儿出嫁给高祖的第十一子韩王元嘉作王妃,李世民的第十七女高阳公主下嫁给他的次子房遗爱,房玄龄怕自己的权力过大,畏忌人言,几次上书恳请辞掉宰相职务,李世民不许,反而晋升他作司空。房玄龄疾病恶化,救治无望,妻室儿女都集中到了他的病房里,日夜守护。他嗓音微弱发颤地对儿女们说:

“我蒙受皇上的隆恩,不敢不进忠言。如今天下太平无事,只有东征高丽皇上还不甘心,没有真正停止。明知其非而不说,那样便丧失了做臣工的道义。”

“父亲,该谏则谏,皇上龙体欠安,措词得注意点儿。”

“皇上深知我耿耿忠心,不会计较的。”

“我们去跟你准备文房四宝。”

儿女们被他说服了,表示支持。房玄龄抱病坚持,耗尽人生最后的一点余力,上了一道奏疏,率直地谏道:“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的功德威望可以满足了,开拓疆土也应适可而止。判决一个死刑犯,陛下规定要作五次复议三次上奏,并改吃素食,停止音乐,无非是看重人的生命。高丽对大唐不构成任何威胁,朝廷却始终不肯放过它,打算驱使无罪的将士,把他们投到敌人的刀枪之下,使之倒毙沙场。难道将士不值得怜悯?如果高丽违背臣属的礼节,可以教训他;如果侵扰百姓,可以斥责他;必将成为中原的祸患,也可以诛灭他。没有这三条,对内宣称为前代雪耻,对外宣称替新罗报仇,劳民兴师,岂不是所得到的极少,失去的却很大!但愿陛下容许高丽改过自新,焚毁准备渡海的舟舰,彻底撤销备战动员令。中原和夷狄自然同声庆贺,远服近安。曾子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臣命在旦夕,若能蒙陛下采纳将死者的哀鸣,感恩之心虽死不朽。”

李世民被房玄龄的至诚所深深打动,心中像泛开了潮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他以深沉伤感的音调对留在玉华宫照护公公的高阳公主说:“你的公公病成这样子,还忧虑我的宗社。如此竭诚尽忠,能不受感动吗?”

“父皇打算接受公公的劝谏,最终放弃讨伐高丽?”

“其实我和你公公的看法差不多,仗打多了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甚至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治理好国家离不开偃武修文,养民以静,安抚四方,内外安宁,民族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开发和建设好祖国大家庭。”

房玄龄上书以后,进入了昏迷状态。弥留之际,李世民亲自走到病榻跟前,握着他的手诀别,珠泪双流,悲痛得不能自已。贞观二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房玄龄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六岁。房玄龄辅佐李世民夺取政权,平定天下,最后在三公的高位上谢世,历时三十二年。他和杜如晦一样,从不谈及个人的劳累,从不考虑得失,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一心一意协助君王谋划政务。魏徵和王珪等人以谏诤著称,房杜并不跟他们攀比,而是到处宣扬他们的忠诚,促使李世民纳谏,让他们获得了殊荣。李靖、李世勣东征西讨,房杜运筹帷幄,跟他们内外沟通,密切配合,屡战屡胜,却并不掠人之美,从中分享一分功劳。二人尽心尽力辅政,呕心沥血,废寝忘餐,促成全国统一,开创繁荣富强的通途,唱响了一曲跨越时代、回旋往复的贞观之歌,而把一切都归功于君主的天纵英明,把李世民推向了千古一帝的明君,名垂青史,百世流芳。国人一致推崇他们为贤相,可是又举不出他们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突出业绩,品德的高尚可谓达到了无出其右的巅峰。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