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丨胡立伟:我与诗书画印

2017-05-22 10:40:41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我与诗书画印

作者丨胡立伟

(胡立伟画作《回望远山》)

2013年岁末,我用《远山回望》这个命题作为我的中国画展览的主题,颇感意味深长。一方面是基于自己对近年中国画创作的探索与回望,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四十年艺术人生以后的再度思考。有时候,人在囧途,茫茫艺海,驻足回望,澄怀观道,让自己的心宁静在层峦叠嶂的林丛,宁静在染香带露的花间,这是一件让人很心旷神怡的事情。

当然,人近花甲之年,总会感慨良多,苦与乐,舍与得,失败与成功,孤独与掌声……路上很多美景还来不及欣赏,背着行囊又上路了,时间总是这样匆匆而过。当初喜欢艺术仅仅是一时兴趣所至。记得1974年我在长沙八中读高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帮李立老师油印“篆刻六讲”的讲义,讲义中有许多图章,大块的红与大块的白,互相映衬,煞是好看,从此便喜欢上了篆刻,加上恩师悉心指导,就这样与篆刻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十年来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入学院,术有专攻,随着流逝的时光,逐渐感悟到诗书画印的个中滋味。二十年前,我曾用李清照的词句,刻过一方印章,“误入藕花深处”,原来藕花深处确是如此地绚烂,确是如此地让人痴迷……

诗书画印——作为一种文化特质历来倍受艺术家们的青睐。历经上下几千年,承传有序,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的素养,成了文人画家的必修课。因此,历代诗书画印俱佳者不乏其人,高峰林立,王羲之,黄山谷,米芾,赵孟頫,赵之谦,八大山人,吴昌硕……近代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诗书画印四位一体已成为文人画家的精神高地。特别宋元明清以来,更是巨星闪烁,呈现出中国画艺术五彩缤纷的新景象。

我喜欢诗书画印,尤其89年在中国美院进修时受江左风流的影响,对诗书画印更是情有独钟。我常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来激励自己,毕生准备磨好四剑。四十年过去了,回首这一历程,我深信此生没有虚度。正是这种修身,才为以后的艺术之路平添了几分自信和淡定。

诗书画印,虽门类有别,各臻其妙,但细细品味之,则理本玄道,相互涉足,融会贯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书法对驾驶毛笔、磨砺线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篆刻构成,分朱布白,虚实相生,又与中国画留白同出一辙。而诗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龙点睛”妙不可言,“诗魂”乃“画魂”也,所以史上早有定论: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当然,对诗书画印的品读每人是不一样的,必须服从自身创作需要。艺术创作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是诗书画印碰撞、重奏的过程,没有重复,拒绝平庸,所以我以为“呈现一个世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精神的、个性化的,是内心独白的,是诗意化的。正因如此,艺术创作才会进入一种自由王国,看山非山、看水非水,物我两忘之境地。正是有了这种修养的根基,方寸之间方能刻出万千气象,方能画出一层山峦一层天的新境界,书法创作自然也一样,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而多了几分形式构成和视觉冲击力。这些都得益于诗书画印的融会贯通,相互化生。

《远山回望——2013胡立伟中国画展》《湖南日报》有文评论道:“在这批作品中,诗人的情怀,书法的功底,篆刻的留白,绘画的语境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批新作总体上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依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气息。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令人悠然神往”。是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坚守,方能结出今日之正果。我期许能走得更远。

文化自觉,源自于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源自于对民族优秀文化的深深自信,源自于艺术家操守的淡定和坚持。守望是一种境界,自觉更是一种担当,我曾有诗云“万象乾坤方寸中,纵横铁笔任西东,直追秦汉抒胸臆,石上留香传古风”。我们是文化传承的一脉,我们应该守望,我们应该坚守。留下的是时代烙印,书写的是大爱情怀,传承的是民族精神,弘扬的是中华国粹,吾辈任重而道远。

(2014年3月30日于四品斋)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