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史话:德园包子与湘阴

2017-05-12 15:13:06  [来源:大湘菜报]    [责编:郑礼]
字体:【

140年前,德园以一家小小的包子铺,跻身长沙美食品牌行列。如今德园包子店随处可见,但真正的德园,早已成为过去。最初的德园是什么样的?德园经历了怎样的悲欣沉浮?前不久,记者采访了湘菜大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湖南包子大王”张力行,听他讲述德园当年的“畅销盛宴”。

德园包点

德园百年隆兴史

1875年光绪元年,谭盛德夫妇从湘阴来长沙,在长沙八角亭附近的臬后街,买下一个小门面,准备做小吃,不知道取个什么店名。这时谭盛德和衙门的一位师爷结识了,师爷对他说:“你的名字里有个‘德’字,《左传》中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就叫‘德园’吧。”

夫妇俩最初卖米发糕、米粑粑、葱油粑粑、白糖饺等。后来,他们把乡里做的盐菜带过来,做成盐菜糖包子卖。包子皮面洁白松软,掰开糖馅乌黑油亮,入口咸香,一下子打响了名气。因为生意兴隆,两夫妇将隔壁一家门面盘下来,改名为“德园包子馆”,做了很多特色包点,如笋子猪肉包、玫瑰白糖包等。

鲜汁四溢的叉烧包

传至第三代,谭小少爷沉迷赌博,德园没落。民国初年,谭小少爷决定把店子卖掉。这时候,清政府垮台,臬后街衙门的一些厨子失业,他们收购了德园,供应衙门里的菜和德园包子,店子更名为“德园餐茶厅”。德园烹制的海鲜、鸡鸭鱼等传统湘菜吸引了不少食客。他们在包点里加入鱿鱼、海参等馅创出的“八大名包”——玫瑰白糖包、香菇鲜肉包、白糖盐菜包、水晶白糖包、麻茸包、金钩鲜肉包、瑶柱鲜肉包、叉烧包,更是声名远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园搬至樊西巷,宾客如云,需要提前两三天才能预定到雅座。

百年德园

可惜的是,1938年文夕大火,德园被烧成灰烬。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数位股东重振旗鼓,在黄兴南路上建了一座新的“德园”。百年老店日渐兴盛,长沙街头不少孩子唱着“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的歌谣。来长沙的外地客,若没去德园,就“等于没来长沙”。

其实,做包点不只是纯粹的技术,更是一种饮食文化,扎根于湖南传统的湘菜文化中。如今,德园到处都是,还有人卖德园技术,但若不重视包点文化,就回不到过去的辉煌。所以湘菜大师们提出:菜往前走,做新潮;点心要往后走,呷过去的味道。

臭豆腐入驻火宫殿记

湖南湘阴人姜永贵(人称姜二爹)早年流落长沙,被一位做臭豆腐的老乡收为徒弟。经过改进配方,他做的臭豆腐深受大众喜爱。姜二爹于1957年去世后,姜二娭毑继续在火宫殿门口炸臭豆腐。

1958年4月12日,毛泽东主席在黄克诚将军和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的陪同下视察火宫殿,提出品尝臭豆腐。当时火宫殿并没有经营臭豆腐这项食品,好在毛主席一行来之前就有指示,不要惊动附近做生意的摊贩与市民,因此火宫殿周围没有清场,只是派了警卫人员便衣扮作顾客,分布在附近担任警戒。

姜二娭毑的臭豆腐摊子依然在营业。于是,接待人员立即买好臭豆腐给毛主席送去。视察后不久,火宫殿派大师傅沈福生的妻子、也是职工的盛纯,去向姜二娭毑拜师学艺,决定经营臭豆腐这项风味小吃。

外焦里嫩的臭豆腐

盛纯学到制作技术后,火宫殿的臭豆腐生意日渐兴旺。为了扩大经营,又先后派了刘玉昆、刘涛云向姜二娭毑拜师学艺,这就是后来人称“三姊妹”的“姜二爹臭豆腐”仅有的三位嫡系传人。

与此同时,姜二娭毑也作为正式职工调进了火宫殿。如今还能勾起人们想象的,只剩下1982年长沙市商业局编写《饮食志》时,由众多老人回忆绘制的那份火宫殿摊点示意图。在图的右下角有一个小框,上面写着“姜二爹臭豆腐”,后来又制了一份,署名成“姜二娭毑”了。

如今,火宫殿的“姜二爹臭豆腐”早已闻名遐迩,有口皆碑,产生了巨大的品牌效应。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彭德怀、叶剑英、王震、王首道都曾先后来火宫殿视察品尝。其中尤以毛主席来店视察那次最为火宫殿员工津津乐道,在火宫殿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改革开放后,慕名前来的中外游客、港澳台同胞、文化名人,乃至各国政要络绎不绝,数不胜数,据说就连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也在他的私人手册上记下了“臭豆腐是长沙火宫殿的名菜之一”。

文/王倩 刘玉锋 刘雨涵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