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湘江奔流(一)

2017-05-01 12:27:06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湘江奔流

文丨凌鹰


(一)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湘江最壮观的时期是从铜官窑开始的。这样一条博大悠远柔肠百折的河流,在一千多年前那个异常繁华的朝代,因民间色彩的光芒与火焰而照亮几乎整个中国。

这就不能不说铜官窑,不能不说与湘江一脉相承的铜官驿,不能不说与铜官驿有千丝万缕文化勾连的长沙古道。

那些用青石板铺设的古道早已无处寻觅,尚存的几截,也已成了散落在村野古巷的历史碎片。但是,唯有长沙驿,似乎依然能让人臆想它那绕湘江堤岸蜿蜒北去的绵长与不绝,依然能让人聆听那古老牛车的轱辘声和奔驰的马蹄声。尽管那个朝代的人和车马早离我们而去,但还有几个至今留在长沙,不知是太留恋湘江的流水,还是不忍舍弃这一江文化?

“江畔长沙驿,相逢缆客船。”这是韦迢与杜甫行舟湘江时随口发出的感叹。

“杜陵老翁秋系船,扶贫相识长沙驿。”这是杜甫送刘判官离湘时的一腔怅然。

“海鸥一为别,存亡三十秋;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柳宗元的多愁善感,让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矫情汗颜。

这几个唐代文化缩影式人物,不仅把诗句和背影留在了长沙,还将中国古驿道上至关重要的一座文化标签留在了长沙,他们的诗句,让人毋庸置疑,唐代长沙的驿站——长沙驿就在滚滚北去的湘江畔。

可以说,是长沙驿连接了湘江的初唐景象和盛唐繁华。

尽管唐代以后驿站像现在的国道、省道一样多了起来,但那些散在各州各府的驿站,大多最终聚焦于长沙驿。当然,这时的长沙驿已更名临湘驿。“临湘”,顾名思义,离湘江有多近。据《湘城访古录》载:“临湘驿,省志云在长沙县前五里。明置。”我们看到,明代的长沙还只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它像一本精致的线装书,承载着前前后后一个个朝代的云卷云舒。

事实告诉我们,就在长沙驿更名为临湘驿的时候,在长沙县往北45公里处,设置了铜官驿。铜官驿的设立,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这里有座没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民间瓷窑。

初唐的中国已欣欣向荣。长沙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我们可以尽情想象唐代中国的奢靡、繁华与富丽,却无法想象唐代的长沙铜官窑那行走中国、跨洋过海的文化风光。更匪夷所思的是,尽管盛唐时,中国瓷器和丝绸已畅销海外,被外国人誉为瓷器王国,可在史籍中,唐朝仅有“类银”“类玉”“类冰”青白瓷的文字记载,早在初唐就像仕女们的容颜盛装般粉艳华美的釉下彩瓷产于何地何处,一直没有文字依据。这釉下彩瓷,虽然一度成为唐代达官显贵门庭的时尚,成为极少普通百姓家中的炫耀,但谁也不知道这瓷器精品的来龙去脉。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考古界才有了令湖南人振奋、令中国人讶然的旷世定论:那些像花朵一样绽放于唐代中国的釉下彩瓷出自长沙铜官窑!中国釉下彩瓷的发源地在一个近乎荒野的村庄,那些像彩云一样沿着丝绸之路飘向异域的中国釉下彩瓷竟缘于一座民窑!

再回到唐朝,再看看唐朝的湘江。

江面上没有力载千钧的巨轮,只有叶叶木舟、只只渔船,可那千舟竞发的阵容,那川流不息的热闹,那渔歌号子的曼妙,让整条江呈现一片欢颜和喜气,让满河江水荡漾着文化的浪花。那些名震中国的釉下彩瓷,就是靠窑工和民工用肩膀挑,用马车牛车运到长沙驿后,再从长沙驿经湘江,借满江流水销往各地和海外的。

打开中国考古史长卷,陕西、河南、安徽、湖北、浙江、江苏、江西、河北、广东、广西……都有长沙铜官窑的瓷器出土,数量以扬州和宁波为盛。同时,在朝鲜、日本、东亚、南亚、西亚诸国土地上,也有中国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瓷的影子。

如果没有湘江,如果没有一江北去的湘水,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瓷是否还能以彩虹满天的光芒长存?

(本文原载《大地文学》卷三十五)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