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论丨黄曙辉:俱道适往·著手成春——盛景华诗歌印象

2017-04-29 12:34:43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俱道适往·著手成春

——盛景华诗歌印象

(《翠堤春晓》,68x68cm)

文丨黄曙辉

你不能不承认盛景华先生是一个可怕的人。和他交往近三十年,我至今对他还不能给出一个固定的评价。在益阳乃至湖南文学艺术界,盛景华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有人可能诗歌写得比他好,但是你肯定书法不及他,如果你勉强可以写一些字,你肯定美术方面又不如他,如果你前面三者略知一二,我估计你唱歌和跳舞又难以达到他的水平。至少,我无法达到。

(《洞庭十月》,68x68cm)

我是在1984年夏天第一次和他见面的,其实之前,我和他就有过神交,互相知道对方的某些信息,只是,完全不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记得那年夏天,我在地区文联改稿,某日,一个风度翩翩的帅哥来了,经人介绍,方知是景华先生。我和他自然都大吃一惊!因为,他曾经在编辑《资水》的时候发过我一首诗《送别》,他以为那个写出沧桑感重的作者是一个垂垂老者,见面方知我那时候正是年轻着。而我,也以为他是一个年纪不小的人,没有想到面前的人那么意气风发,才情扑面。那一次,他刚刚从张家界写生回来,带回来了一批非常棒的写生作品,几乎在同时,《湖南日报》文艺副刊还发表了他的散文《雨过天门山》,那种酣畅淋漓的文字,让我一见倾心,无限羡慕。要知道,八十年代是文学最让人回想的年代,景华兄可以说是在我们这一代人里,一下子就鹤立鸡群了!我没有办法不佩服他。自此我们成为好朋友好兄弟,那种朋友间真挚的友谊绝对胜过亲兄弟。后来我调益阳工作,我们之间的交往更多,大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如果真的有得几天不见面,大家一定是要找机会见面饮酒聊天一回的,而这种见面,几乎是益阳文艺界最美好的相聚。长沙等外地的文友来益阳,就特别羡慕益阳文艺界的这种氛围。

(《洞庭休渔》,220x150cm)

那时候,景华兄其实在做着更多的探索与尝试,在诗、书、画、歌、舞各个方面,都有着惊人的好的发展势头,实在让人羡慕之至。事实上,后来,虽然景华兄放弃了一些方面,但是,这些与生俱来的特质,依然让他在益阳文艺界甚至全省全国文艺界,收获了太多的赞誉。他后来偏重书法追求,已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全国书坛响当当的人物,担任着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和益阳市书法家协会的主席,作品不但在全国多次获奖,而且作品的市场行情越来越好,人们都以能够收藏到景华兄的作品为幸事。今年,书坛泰斗欧阳中石先生欣然收受他为弟子,目前正在首都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呢,不能不让人心生嫉妒。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怎么会这么大呢?于此,我就只能概叹自己遗传因子太差了。其实,之前,景华兄在文学方面是已经有过好的成绩了的:出版过散文集《边缘》、诗集《状态》。尤其是他的诗歌,可以说曾经让太多的人耳熟能详。至今,益阳的文友们相聚,总会在餐桌上不自觉地朗诵他那些经典的诗作。

(《洞庭早春》,68x68cm)

景华兄虽然专注于书法,但是,他的诗意是与生俱来的,是骨子里挥之不去的东西。这不,他又有诗集要出版了!在这部名叫《城市物语》的诗集里,我们看到了景华兄人到中年之后对于世界的另外一种与年轻时候完全不同的认识。

老实说,我是一口气读完这部诗集的,读完之后,心情却是久久不能平静。人到中年的景华兄,除了内心对于生活的诗意与激情和年轻的时候完全一样之外,他诗歌要表达的题材、思想,甚至表达方式,已经和写作《状态》的那个时候明显不同了。保持了年轻时候的激情,更多了中年后对生活、对人生的深思,以及对于我们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无奈。

景华兄是一个为时代写生的人,他在诗集中为我们留下了时代的许多速写与素描作品。

(《江山如画》,68x68cm)

《城市物语》共分五辑:第一部分是城市,第二部分是亲情,第三部分是物语,第四部分是风情,第五部分是感悟。当然,我是从第一辑开始阅读的,一开始接触这些诗歌,就让我非常震撼,景华兄竟然对于我们城市里这些我们平时熟视无睹的人和事,给予了如此特别的关注!在这一部分里,他没有以歌赞的形式去书写我们那些表面上看起来飞速发展、风光无限的东西,而是更多地将视线集中在城市里那些被人忽略的人和事。他写到的人物有擦鞋工、钟点工、洗脚工、盲人按摩工、卖甘蔗的乡亲、背液化气的人、摩的司机、农民工、修车工、的士司机、蜗居者、宅女、养鸽子的老头等等,他写到的事物尽是诸如电梯里遇到的袒胸露乳的女孩给人带来的尴尬、上下班时候城市堵车严重的现象、城市扩张里形成的都市村庄、网恋、遛狗、肆无忌惮的洒水车、猎鸟现象、杀蛇现象、龙灯花鼓等等,这些都是一般人容易忽视的东西,可是,景华兄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说老实话,我们多数人都是从农村来的,至少往后走三十年,现在居住在城市里的这些人,多数还都是农民身份,可是,自从成为城市人之后,不少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出身,忘记了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对他们越来越缺少了同情与关爱之心。这不能不让人有些感到悲哀。只有景华兄,他虽然已经跃居到了更高的生活层次,但是,依然以仁爱之心关注着这一切。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感动,并且要在这里重点说到的原因。博尔赫斯曾经说过:“诗并不是外来的——正如我们所见,诗就埋伏在街角那头。诗随时都可能扑向我们。”景华兄正是在社会的这种大变革中,敏感地捕捉到了生活中的诗意,并且以仁爱之心将其表达出来。我向来以为,一个真正的诗人不能圄于小我,必须表达对于世界的忧患与苦难,只有这样,他的诗歌才可能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景华兄做到了,他似乎和杜甫、白居易同志殊途同归,找到了共同语言。这是我最要肯定景华兄的一个方面。当然,诗集的亲情表达,也是让我无法不感动的方面。景华兄家里是经历过苦难的,他对于父母亲的那种真挚的感情,我是有过亲自目睹的,实在让人感动。其它几辑,景华兄也都以饱满的激情,进行了完美的表达。

(《行草斗方·沁园春长沙》)

上面,我更多的谈了景华兄诗歌的题材方面。他对于社会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我们通过阅读这部诗集,完全可以深切地感受得到。文学是时代的倒影,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诗歌是给有心者的馈赠。景华兄就得到了这样的馈赠。策兰经曾将诗人比作摆渡人,他们运送着那些无法言说的源始的语言,跨国沉默的海湾,到达了诗性的语言中。毫无疑问,景华兄在抒写这些题材的时候,他已经不自觉地将我们过渡到了诗意的氛围之中。我喜欢景华兄的这种表达方式,他的诗歌毫无做作之感,一切顺其自然,完全顺从他要表达的对象。他把许多看起来没有诗意的东西,化腐朽为神奇,非常自然地就让读者到达了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克莱尔非常肯定地说,真正的诗不在词汇里,而在思想表达的形象中。景华兄是做到了这一点的。我猜想,这可能和他坚实的美术基础息息相关。每一个作家都知道小时候的一些生活事件对于创作的影响,圆通的读者不但应该知道诗歌的内容,更应该知道诗歌后面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一直在想,景华兄要表达的这一切,我也许不能完全懂得,但是,我还是有把握地说,我已经从他的作品里收获了许多。

‖ 行草斗方之一 ‖

我很喜欢景华兄中年后诗作里的这种不事雕琢,喜欢这样的自然而然的表达。朴实无华,自然而然,应该是景华兄这部诗集最大的特点。如果说年轻的时候,我们一般的诗人都希望通过那种格言警句式的诗作企图引起读者的注意,那么,一个真正成熟的诗者,当他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对于那些花拳绣腿式的表达方式,肯定是不屑一顾了的。我这样说,并非完全否定那样的过程与表达,我的意思是,真正的诗歌是不在乎那些雕虫小技的,那些东西,完全可以通过大量的诗作阅读之后习得,而不露痕迹的表达才是最难的。景华兄这部诗集里的多数作品已经完全不同于他以往的表达,他更多的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里,将内心的忧虑与悲苦隐隐约约泄露出来。其实,景华兄是一个激情洋溢的人,朋友们聚会,只要他在,我们就似乎有了主心骨,就不要担心气氛不热烈。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他的激情点燃,然后才开始欢乐的话题。可是,当我这次在阅读他这部诗集的时候,我几乎很难感受他生活中的那种快乐,更多的是忧虑与伤感。是啊,人生短暂,人生有着太多的无奈,尤其是我们处于社会变革的时代,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已经被破坏殆尽,我们还能快乐得起来吗?我们能不对目前的状态表示更多的忧虑吗?好在,社会不幸诗人幸,有良知的诗人正好可以在这个浮躁不安震荡不安的时候,拨冗见著,将无法找到方向的读者带到真善美的路上去,完成灵魂的洗礼与蜕变。

‖ 行草斗方之二 ‖

景华兄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以为可能源于他扎实的文学、历史、书法、绘画甚至音乐和舞蹈的坚实功底。景华兄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多面手,充分吸收了各种艺术门类的丰富营养。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颜家龙先生在《盛景华:一位胆识卓越的书法家》里曾经有这样一段话:“景华由一个反传统的角色一跃而成为一个传统的痴迷者,其觉醒的速捷、意念的坚毅是令人惊讶甚至难以置信的。我由衷地佩服他那卓越的胆识。之所以有此种超卓的胆识,自然源于其才情与学养。景华有着全面的文艺素养,除书法外,他擅长诗歌、散文与绘画。这些综合素养,使他具有了文人品格,而文人品格的获得,使他对事物的观察、判断都能站得更高些,这是他能正确把握书法艺术学习方向的缘由,也是他现在的书作摆脱了平庸化、粗野化和匠化的境况而能进入到一种高雅的文化人的境界的缘由。”颜先生的这种评价,确实精当地找到了景华兄成功的关键。景华兄其书根植传统,追求“和、清、静、雅”的艺术境界,有晋人风韵,书卷气浓,章法严谨精巧,布局疏密有致,尤其是当面看他写字作画,确实不啻为一种难得的享受。本来,所有的艺术其实是相通的,景华兄如此深厚的艺术功底,岂独只有益于书法绘画?对于他的诗歌创作,肯定无疑起到巨大的作用。所以,当我们在了解了他的全面情况之后再去阅读他的诗歌的时候,我们是可以从中得到很大启迪的。

‖ 行草斗方之三 ‖

允许我在这篇短文里不对景华兄的具体诗作逐一评析,这个工作不妨留给聪明的读者自己去完成。司空图在《诗品》里说到自然的诗风时有这么一句话:“俱道适往,著手成春。”景华兄以《城市物语》提供给了我们又一最好的例证。

2011年10月4日

‖ 梅花落 ‖

‖ 小楷扇面 蜀道难 ‖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