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伟人之托” 这位院士不“高冷”

2017-04-28 17:11:54 [来源: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 [责编:蒋睿]
字体:【


【人物名片】欧阳晓平,1961年生,湖南宁远人,1996年获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并首批入选“百千万工程”一二层次,200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2010年获全国发明创业特等奖并被授予“当代发明家”称号,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现为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辐射探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从一个永州乡里的放牛娃,他考上了零陵师专,直至复旦大学的博士、清华大学的博士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一位新疆戈壁滩上普通的中学物理老师,他进入了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从事核科学研究,直至被公派到国外学习,成为国内外竞相争抢的尖端人才“香饽饽”,宁远人欧阳晓平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可如今,他却花落家乡湖南,扎根毛主席嘱托“一定要办好”的湘潭大学,亲自给本科生上课,为莘莘学子募集奖助学金,在华夏大地播撒科研创新的种子……



他是院士,也是“师昌绪班”班主任

2013年,52岁的欧阳晓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他欣然接过了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的聘书。学院由湘潭大学与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共同组建,欧阳晓平任首任院长——不是荣誉院长,而是学术院长。

新生开学,他到迎新现场慰问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并到寝室与新生进行零距离交流,用“激光比喻”勉励新生要认真学习。他说:“激光有三个特性,第一方向性好,第二单色性强,第三能量集中。这三点希望你们在学习中体现出来,你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我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就是要把大家培养成建设国家的好材料。”

午间休息,他纵跳突跃、运传投扣,在湘潭大学“午间业余运动”中娴熟自如地掌控着手中的篮球,展示出高超的篮球技艺。他认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张沉闷,利用午间的休息时间组织大家在一起进行团体运动,可以有效缓和压力,增强彼此间的交流和友谊。

欧阳晓平还是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昌绪班”班主任,该班以我国材料学之父师昌绪命名,通过为本科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力图破解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现在一般都是‘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记’的灌输式学习,而我们班是启发式的、引领式的,老师把要点讲清楚,同学们通过座谈讨论课的形式自主学习。”欧阳晓平说,教学过程中,他们采用研究课题贯穿的方式,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出课题,学生自主实验、讨论、查文献。这种科研创造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冒”出来。今年2月,湘潭大学跻身全国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该校材料类“师昌绪班”便是其重点推荐的典型经验。

在欧阳晓平的眼里,实际参与教育教学与他的科研工作相得益彰。他说:“教学是向学生提供学习思路,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对症下药;重要科研也是在思维层面上,有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其实现的科学途径,主要问题就解决了。”



他不忘初心,竭尽所能募集“伟人之托”奖助学金

如今,湘潭大学松涛山庄后面,一栋三层楼的招待所里,一套一室一厅的简单装修居室是欧阳晓平在湖南的“家”。

“学校当初安排了三室两厅的大套间,现在的住房是我主动选择的。我家人没有过来常住,一室一厅够我容身就可以了。”欧阳晓平的朴实一如既往。湘潭大学副校长宁建民告诉记者,为邀请欧阳院士前去工作,某些城市愿以别墅相赠,甚至抛出千万豪宅,可他却来到了这座上世纪50年代兴建于荒山、承载了毛主席殷切嘱托的湘潭大学。

躬行“伟人之托”,欧阳晓平还自加压力,倡导设立并亲自募集湘潭大学“伟人之托”奖助学金。2016年12月26日晚,在毛泽东同志诞生123周年之际,湘潭大学“伟人之托”奖助学金捐赠及颁奖典礼隆重举行,208名学生获得总计94万元的“伟人之托”奖助学金。“‘伟人之托’就是要牢记伟人嘱托,这是湘大师生的共同责任。”作为奖助学金的倡导者,欧阳晓平介绍说“伟人之托”奖助学金计划每年100万元,周期暂定10年。之所以以“伟人之托”命名,主要有三层含义,一则牢记毛主席要将湘潭大学要办好的嘱托,二则体现了校领导、在校老师、在校学生共同将湘潭大学办好的决心和信心,三则培养学学生的能力,勉励学生全面发展自我,使之成为对社会对时代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大学生。

欧阳晓平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创新高地,先后与湘潭国家高新区院士创新产业园、湘潭经开区院士工作站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特种机器人、自动驾驶、氧吧汽车等“智造”项目已经正式启动或正寻求落地机遇。欧阳晓平表示:“特种机器人项目全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现已正式启动,如形成规模化生产,可为我国特种行列提供支撑。”



他谈科研,将顾城等的诗句融入科研意境

欧阳晓平对诗歌有着超常的热情,他认为诗歌的逻辑和表现形式,与做学术是相通的。他常常用顾城的《小巷》做比方,告诉大家做学问的方法与诀窍: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你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欧阳晓平非常喜欢这个意境,也常常以这个意象自比。“做学问就像在小巷子里面找门,没有找到的时候,一眼望去,始终都感觉又暗又长。但是你得不停地去找门,还要有钥匙。有些人做了一辈子可能也没有找到门。”他说,只有找对了逻辑,才能找到成功的那条路,打开成功的那扇门。

欧阳晓平说自己可能算是被幸运眷顾的那一类,努力的方向一直“正确”且“硕果累累”。小学升初中考试,他是当时全公社考生中的第一名;高考的英语包括大学的许多课程,他都是一路自学过来的;后来的硕士、博士课程学习,以及从事脉冲中心诊断的技术研究和相关诊断工作等,甚至也都可以说“一帆风顺”。

可是,每一支华丽的舞蹈,都来自无数次的训练。欧阳晓平的学术经历堪称传奇,这与他的天赋有关,更与他的勤奋钻研、执著历练有关。他曾因急性脑膜炎做了几次脑穿,还被下了两次病危通知。最后,他被从死神手中抢回来,但医生建议至少休息一年半才能工作。而现实是,欧阳晓平只休息了一个月,就投入到他视为生命一样的科研事业中去,并在不久后赢得了国家科研大奖。他在撰写博士论文《低强度脉冲裂变中子探测技术研究》时,整整20天,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宿舍,坐在地毯上写作构思,“什么时候困了,就伏案而眠”,呕精沥血的付出,使他最后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荣誉。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欧阳晓平还常以戴望舒的这首《雨巷》,形象地描述科研路上的想要达到的目标和遇到困惑之间的矛盾。他认为科技创新,就是要培养热爱与坚持的意志品质,把问题时刻装在脑子里,经过长期思考就能获得灵感,而所有科研成果都是用时间堆出来的。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