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陈南先:世俗生活的写真 自由言说的快乐

2017-03-29 10:59:52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吴名慧]
字体:【

世俗生活的写真 自由言说的快乐

——叶梦《超越平庸的双面人》解读

作者丨陈南先

(画家陈和西油画作品)

我喜欢叶梦的散文,她的散文我几乎都读过。叶梦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走上文坛以来,一直以散文创作见长。从1986年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小溪的梦》算起,到近期出版的《乡土的背景》、《行走湖湘》,包括现在谈到的这本集子《超越平庸的双面人》(以下简称《双面人》),一共有10余部散文集先后问世,可以说叶梦是位多产高产的散文作家。从这十余部散文集中,我们读者可以发现叶梦的散文在内容上和风格上的明显变化。如果说在其早期名篇《羞女山》、《今夜,我是你的新娘》、“创造系列”中叶梦表现的是女人意识和女性体验极致的话,散文集《遍地巫风》表现的则是古城益阳等资水流域巫楚文化中的奇闻逸事;《乡土的背景》、《行走江湖》则是一幅幅湖湘文化的导游图、是两本湖南人文地理的形象化读本、也可以说是两部爱乡爱土的极佳教材;那么,这部《双面人》则无疑是叶梦在网络时代的一部世俗生活的写真集!

《双面人》这本随笔,全书共八辑,内容涵盖极广,从衣食住行(如《服饰个性谈》、《牛鞭文化》、《夜行麓山道》)到个人爱好(如《我爱读楼书》);从时尚风气(如《情人节的玫瑰》)到女性观、男性观的展示(如《没有女人的世界》、《谁来保护男人》等);从网络时代的亲情(如《妈妈的网络会议》)到思念或缅怀良师益友(如《遥看黄永玉》);从探寻艺术的真谛(如《寻找表达方式》)到言说人生的体悟(如《股海深思与思想》)等等,叶梦的视野非常宽阔,其笔力没有囿于狭小的一隅。

《双面人》是本随笔集。目前学术界,往往将散文与随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是同属一个文体范畴。《辞海》对“随笔”的解释是:“随笔,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为其特色。形式多样,短小活泼。”《现代汉语词典》对随笔的解释也大同小异。它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根据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认定,随笔是一种随时笔录所见所感所想所思的文体。从形式上来讲,它是随意笔录,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从所反映的内容上来看,社会性、知识性、思想性、哲理性是它的本质特征。

叶梦的这本《双面人》,在内容上、形式上都完全具备随笔的上述特点。

比如在《追悼会情结》一文中,作者发觉现在追悼会竟然变成了一种民间语言和官方语言融合的一种风俗,可惜的是人们没有想到要在悼词上作一些个性化的总结,不管是卖汤圆的婆婆、卖臭豆腐的爹爹,还是测字算命的先生,追悼会上都有“一生听党的话”之类的话。追悼会成了人们谢幕的最后的唯一形式。“一生听党的话”这一类鉴定式的话语对死者是无所谓的,但对死者的后人来说其意义非同小可。其实,给死者开追悼会就是做给活人看的!我们中国人有“吃什么补什么”的观点,因此壮阳的菜肴和茶水几乎成了一种流行文化。在《牛鞭文化》一文中,作者认为“牛鞭不仅是一道菜,而且是一道风景”。牛鞭作为一道菜的同时还充当了心理医生的角色。此文通过一道菜的流行,折射出了巨大的社会内涵。更何况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度,美食、药膳到处飘香。“民以食为天”、“药补不如食补”的谚语口口相传。

《收获方言“古董”》一文,作者感到遗憾的是人们喜欢收藏各种东西,唯独与人息息相关的语言,却没有人收藏。于是,叶梦就冒出了收藏方言的念头。所谓收藏方言“就是用文字的形式把方言作为一种点心,慢慢地品尝,细细地咀嚼”。叶梦对方言的这种执着令笔者深感钦佩。记得2005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一篇报道客家人的文章《处处为客 四海为家》中提到,客家地区一直流传着“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谚语。因为“方言里不但有着现在时的流动,正如DNA里有种族的历史,方言里也有着民族文化的历史。” 叶梦在这部《双面人》中就作了一些尝试,如“长沙话把行骗说成辵骗,更为习惯的说话是辵贵”(《文化辵贵》)、“见到这阵势,我心里有点害怕,生怕筐瓢”(《学一门不为谋生的手艺》)、“面对满街的‘拇指姑娘’和‘拇指小伙’,‘拇指娭毑’于是有了一种同党的感觉”(《“拇指”运动》)、(年事已高的)“妈妈很快学会了浏览新闻和收邮件,然而,电话费依然不秀气”(《妈妈的网络会议》)、按长沙话的表达,对任何一个事物的着迷,都可以称为“宝”(《你是“电视宝”吗?》、《宣传宝》)、益阳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会用阴柔的调式:“客姐客姐呃,坐一下姐,呷一碗茶姐,是呷擂茶姐咧还是呷芝麻豆子茶姐咧?”(《从一支歌说起》)您瞧,这种方言是多么生猛鲜活啊!虽然笔者不是研究方言的,不大懂湖南方言,但集子中这些方言的意思我大抵可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叶梦在这本集子里免费为读者上了一堂方言课!

叶梦的女性观、男性观也见诸于这本随笔集中。比如在《我看“网上养男人”》一文中,作者介绍,有人为女人设计了一种反串包二奶的角色的游戏——“养男人Party”。叶梦大惑不解,她发问道:“男人一包二奶,女人便养男人,于是两性就平等了吗?”接着她进一步追问:“它是精神的自助餐,还是女权世界的太虚幻想?它是一种纯粹的意淫,还是网上游戏的走火入魔?”虽然笔者认为这是一部世俗生活的写真集,但是作者的文笔没有仅仅停留在展示世俗生活上,而是带领读者同她一道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因此这部随笔很有思想性和哲理性,没有丝毫的庸俗气息。《闲话点歌》一文中,作者感叹现在荧屏点歌成了一种时尚,不过在叶梦看来点歌字幕中把“爱妻”二字诉诸于众,“自己感觉是甜,别人或许感觉是酸,甚至还会有误读别人私人信件开头之尴尬。”叶梦认为“爱妻不爱妻,似乎没有告诉别人的必要,即使宣布爱妻者也未必就是爱妻。”笔者深有同感!本人很不喜欢国人常用的“爱人”一词就有着和叶梦相类似的原因。有的夫妻平时吵架吵得一塌糊涂,打架打得鼻青脸肿,但对别人说起自己的另一半时,老是我“爱人”长“爱人”短的。我总以为“爱人”一词给人一种肉麻兮兮的感觉。还有下属贺上司升迁荣调寿诞之喜,也给人们“拍马屁还要告白于天下”的嫌疑。叶梦认为完全没有必有这样做。在《情人节的玫瑰》中,叶梦认为“在爱情无价的虚伪口号之下,越发觉得数玫瑰之俗”,因为在她眼里“方式的统一使纯粹的情感表达趋于流俗,以致觉得玫瑰平白无故地变成应节的点心。”叶梦不是反对人们表达感情、展示浪漫情怀,而是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保持他自己的个性。她认为在这个“复制”无所不在的当下,要拒绝复制是不容易的。要做一个富有个性化的人,首先应拒绝心灵被复制(《拒绝复制》)。

在《双面人》这部世俗生活的写真集里,透过世俗化生活的表面,作者将社会性、知识性、思想性、哲理性做到了完美的结合,尤其在探寻艺术的真谛和言说人生的体悟的篇什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比如《超越平庸的双面人》、《角色的转换与逃避》、《文明的冲突》等。在《股海沉思与思想改造》一文中,叶梦认为炒股是很不容易的事,因为“在买进与卖出、高位与低位的落差中经历着灵魂的颠簸,遭遇着心灵的劫难;在享受到了投机的喜悦的同时也尝到了挨套的苦果。”叶梦最后给出的“药方”是——“与金钱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以淡然的心态看待投资得失,其中也包括以淡然的心态看待世间一切事物。” 这类文章确实富有哲理,炒股与做人的道理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从语言风格和遣词造句上来讲,《双面人》已经由先前的绚丽归于平淡。做到平淡,其实不容易。不是有句话叫做“平平淡淡才是真”吗?《双面人》形式上短小精悍,自由潇洒,灵活多变。

散文研究专家、北师大教授刘锡庆先生在《“随笔”随谈》中曾经谈到了散文和随笔的区别:他说“‘随笔’主‘理’,是说理的,重‘讲谈’色彩,较为冷静;散文是主‘情’,是抒情的,重‘自由’色彩,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究‘文化’品味,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用这篇《“随笔”随谈》中谈到的标准来衡量叶梦的这部《双面人》,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管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来说,它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叶梦说:“散文诗和小说能使我进入一种下意识状态的游戏,随笔则让我尝到了一种自由说话的快乐”(《表达的障碍》)。叶梦在同一文中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中兴的同时,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部分地成为精神垃圾场:“它既是青春期少男少女倾诉滥情之会所;也是更年期年老之人唠叨的茶馆;还是富贵闲人精神撒娇的Party。”既然叶梦意识到散文的这些弊端,聪明的她肯定会理智地避免制造这种弊端的。

叶梦在长沙观看旅美音乐家谭盾的音乐会后,她深有感触地写道:“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总是不重复别人,他总是在寻求一种最能表现他的感觉、表达他的人格精神的独特的方式,这样做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寻找表达方式》)这里作者说的是谭盾,也可以看作是叶梦的“夫子” 自道。

笔者还发现了一个秘密,不管在内容上、风格上、表达形式上有多大的变化,但叶梦喜欢用“哦”这个感叹词或语气词的习惯一直未变!

笔者在此套用一下她惯用的语气词,权当本文的结尾:辣妹子叶梦,继续努力下去吧!你一定不要让喜欢你的众多读者失望哦!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