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专题 >> 我想有个家 >> 爱心风采 >> 正文
王安全:敢为人先 昔日贫困村变水果名乡
2017-03-14 16:41:11

人物档案:王安全,男,中共党员,1951年11月生,1991年至2011年担任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村主任, 2011年5月担任村支书至今。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曾在村里干了9年种植技术员。多年来,尝试短期作物和长期作物的结合,他在村里主推“长短结合、以短促长”的办法,来改变原本的种田模式。2015年,菖蒲塘村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华声在线记者 蔡奥 报道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菖蒲塘村党支部书记王安全没有时间打理自家的果园,他只留了少量地做新兴水果试验田。图为他在果园修剪柚子树,控制果实比例。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菖蒲塘村“女子嫁接队”,由原来的16人发展成现在的112人,她们凭着丰富的苗木嫁接技艺和吃苦耐劳精神,常年奔忙于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地,人均人收入过万。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米粮一号猕猴桃陆陆续续开始是上市了,王安全和村民们又要开始为销售忙碌了,不过他一点都不担心销路,特别是红心猕猴桃每年几乎供不应求。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7月的天气,太阳毒辣。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49岁村民刘终莲摇着扇子,坐在家里乘凉。放在前几年,这是戴着“贫困帽”的刘终莲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如刘终莲一样,脱贫住新房的村民在菖蒲塘村不在少数。

“光自己富不算富,必须在自己富的同时,带动和帮助一批贫困人员脱贫致富,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65岁的菖蒲塘村村支书王安全抱着这个信念,带领菖蒲塘村奔小康。

产业变革:“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菖蒲塘村距凤凰县城7公里,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90%房屋为土砖房或石头房,10%为茅草房,村级道路、村间道路均为土路,人均纯收入600元。“有女莫嫁菖蒲塘,塘上只长菖蒲草”,是凤凰县流传的一句民谣,大意是,有女儿千万不能嫁菖蒲塘,因为菖蒲塘太穷。王安全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因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限制,菖蒲塘田少、水缺、路烂,村民靠种植水稻、玉米生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村民日子不好过,王安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必须变,必须改”,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一直都在探索村子的发展。

为了改变贫困局面,王安全提出:“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先种短期作物,再种长期作物,以短期作物收入养长期作物。1982年,菖蒲塘村开始试种西瓜、扫把草、葫芦等见效快的短期作物。当时,王安全的父亲不同意改种,但为了给大伙做带头示范,王安全毅然决然地把自家的稻田变成的试种场,谈到当年最早尝试改变产业,王安全内心还是有些忐忑。“之所以选择这些短期作物,是因为心里没有底气,万一效益不好的话,来年还可以改回种田。”谁知,首次小范围试验竟成功了,这成为王安全大胆探索产业发展路上的基石。

短期作物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1985年,菖蒲塘村从浙江宁海引进的宫川蜜橘。蜜橘挂果后,一亩地可赚2000多元,而当时一亩水稻的毛收入才700多元钱。

为防止单一品种带来市场风险,菖蒲塘村不断学习,不断进行品种改良,调整水果品种。1988年引进湘西椪柑,1996年引进吉首大学科研成果米良1号猕猴桃,每公斤价格高达9到10元,2002年引进福建平和琯溪蜜柚,2007年引进四川广元苍溪红心猕猴桃。“前后引进了12个品种的果树,挂果不理想的品种都被砍掉了。”从1996年开始,村里开始大面积种植猕猴桃,村民们的荷包也渐渐开始鼓起来了。

在王安全的示范带动下,菖蒲塘村涌现了很多后富典型。目前菖蒲塘村猕猴桃种植2272亩、柚子1063亩、早熟蜜橘803亩、碰柑1911亩、高山葡萄190亩。去年全村产水果800万斤,实现产值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从事水果种植产业收入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余户。

48岁的村民刘国富是村里第一批开始富裕的人。2014年,他家新盖了一栋4层楼的洋房,让村民们羡慕不已。

1995年,刘国富还在外面打零工,拿着每月400元的工资,没有存款,也没有方向。后来,刘国富干脆回村跟着王安全种椪柑,第一年,存折上就多了8000元。随后,刘国富尝试种植猕猴桃, 不到4年时间,2000年,刘国富推倒了漏雨的石头房,建了一栋2层楼的楼房。2014年,刘国富又花了30多万,在老楼房旁建了一栋4层楼的洋房,如今刘国富和家人的日子过得跟蜜一样。

刘国富搓着手说,“没有王支书,村里不会这么好。” 最初,他不会嫁接,成活率不到10%,王安全得知这一情况,在田边手把手教刘国富如何嫁接,“如果有好的产业,王支书毫不保留地教给大家,他时常把跟大伙说,‘自己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共同富’”

自主脱贫:女子嫁接队人均年收入过万

“嫁接的活说来简单,第一步把嫁接枝削去表皮层,第二步把作物嫁接处也削去表皮层,第三步把枝条与作物表皮层用塑料带扎紧。64岁的田珍莲是菖蒲塘村“女子嫁接队”的一员。别看她年过花甲,蹲在地里做嫁接,手疾眼快,这劲头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

在一次讨论如何解决剩余劳动力的会议上,王安全思量着,本村人大多人有着丰富的苗木嫁接技术,于是提议组建一支“女子嫁接队”。

多年来,菖蒲塘村这支由16人发展到112人的“女子嫁接队”,凭着高超的苗木嫁接技艺,常年奔忙于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地,走南闯北,人均年收入上万元。去年夏天,雷志平与姐妹们去四川嫁接猕猴桃,将近40度的热天,汗不停的往地上滴。从早上5点工作到晚上12点,一去就是半个月,虽然很辛苦,但雷志平很开心“我们这群农村妇女能像男人一样赚钱养家,生活很有奔头!”

华丽转身:现代化的水果产业、休闲旅游为一体

随着凤凰县旅游产业的发展,王安全又开始思量,怎么把农业和旅游结合,让菖蒲塘村更上一层楼?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农村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要“借东风”趁现在古城旅游发展得好,我们村也要火一把。

在田间采访期间,马路上不断有挂着各地车牌的车在身边经过。王安全骄傲地说,这些游客都是开往飞天谷景区,我们村是必经之路。如此优良的地理位置,让菖蒲塘村来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在菖蒲塘村和长坳村等周边村寨建设了6000亩核心精品果园,主要栽种红心蜜橘、猕猴桃、高山2号葡萄等经济效益高的水果品种,游客不光可以就地购买猕猴桃、柚子等水果带走,还能进园内客串果农,体验采摘乐趣。同时,对接连通飞天谷景区,修建了8.5公里电瓶车观光车道及农家乐。

从产业变革,到自主脱贫,再到农旅结合,与时代共进步让菖蒲塘村村民走进小康生活。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菖蒲塘村视察时,称赞村里的水果“口感好,味道不错”,并勉励大家“好好干,有奔头!”


[责任编辑:赖泳源]